在电影《建国大业》中
有句台词说道
”前面有个地主大院,墙又高又厚
用手榴弹炸不开”
随着照明弹的升起
北京城巍峨的城楼出现在屏幕上
可以想见当时北京城墙的宏大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看一下
北京东城区的角楼映秀~
角楼历史
在建国门南大街和崇文门东大街相交处的内侧,北京火车站东南残留的一段城墙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俯视着乘火车进出北京的旅客,形成象征北京的明显标志,它即是建在北京明、清城垣东南角上的角楼。它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北京城东南角的角楼,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垣角楼。
东南角楼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城东南转角处的防御性建筑。明初在北京城的内城东南角和西南角各建有一座角楼,西南角楼早已不存,仅存此楼。
明正统二年(1437年)施工,正统四年完工。
北洋政府于1915年修建京师环城铁路,拆断了东南角楼附近的城墙和敌台。至今,角楼城墙西侧还遗存着高大的券洞,这是环城铁路的唯一遗物。
1935年大修,曾将内部的大木结构上的彩绘改为满堂红油饰。
1981年清理大修时,发现带有“嘉靖”、“隆庆”等年号的砖;带有“乾隆”年号的琉璃瓦件和民国时期的瓦件。同时从东侧墙体内发现了两颗炮弹残体,并在二层挑檐檩上发现大量铁沙枪弹。这些物件不但记载了角楼曾经遭受过炮火的洗礼,而且记录了“庚子之变”外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历史。
东南角楼在1982年便被列入国保,后来同残存下来的明城墙东便门、西便门段和左安门值房,合并为明北京城城墙遗存,列入国七。
角楼的建筑特色
站在残缺、斑驳的青灰色古城墙下,老树新芽、梅花古墙交相辉映,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城墙每隔80米建有一座墩台,也称“马面”,是为增强防御能力,以消灭进入城墙死角的敌人。墩台平面为正方形,常建有铺舍和储火药房,供守城士兵休息和堆放武器等物之用。城墙遗址中有一边长为39米的墩台,为京城之最。
角楼的平面呈L形,凸出于城墙的转角处。城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剪边,转角处正脊相交,两条大脊于转角处相交成十字,上饰宝顶。前楼后厦,楼内立金柱20根。楼内两侧各开一门,可通至城墙之上,外侧两檐间和四周墙上有144个剪窗。
角楼的城墙上龙旗迎风招展,陈列着当年守城部队用于固定正蓝旗旗杆的石板和使用的铁炮。
在城墙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八国联军刻字处”,墙砖上刻下的俄文和英文仍清晰可见。这是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在攻陷角楼后,侵略者在墙上留下的罪证。城墙上建有两栋铺舍,是明、清两代城墙上守军的值勤用房。
角楼文化展
角楼二层常年举办的《北京城墙城门文化展》用许多老照片和模型向观众介绍了当年城墙城门的构建情况,展出了印有嘉靖等年号的城砖和东南角楼上曾使用过的被八国联军打得弹痕累累的挑梁檩。
角楼现状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城墙破损严重,为保护文化遗产,再现古都风貌,修复城墙,建设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公园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漫步公园内,古树掩映,绿草茵茵,绵延古朴的明城墙及深沉凝重的角楼仿佛在向人们诉说民族的沧桑。公园内"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展现崇文深厚之文化积淀,令人平添无限的遐思。
新建成的北京明城墙遗址,以保护城墙为出发点,以展示古城墙的真实面貌为目的,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清静、自然、古朴、苍凉的环境。城墙北侧将形成封闭的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而城墙南侧园路的线形、植物的配置都力求简洁大方。
城墙遗址的保护工作以现状保护、排险加固为主,以少量补缺为辅,最大程度保存城墙的原状,站在城墙下,历史的凝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
它们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古老文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
你还想了解哪些古建筑呢
可以在下面留言告诉小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