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大同美女有如何之美,说什么丢官的周常委的妻子是大同美女,还有一个令高官的弟妹是大同美女!其实这只是你知道的这几个美女,你不知道的更多!大同的美女确实美,但更多的成分是时尚!大同女人经过千百年来的时尚文化浸润,早已渗透到了骨头之中,所以我们在今天看到的每个大同女人,都是一个时尚元素!
哪的女人不爱时尚?但是哪个地方的女人能有千年时尚一直相伴?从海南到东北,从新疆到上海,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像大同这样的时尚之城。
爱美是大同女性的天性,在刺刀下依然美丽
大同女人说吃凉粉可以看天气,但爱美却不管你天气与环境,只要我喜欢,哪怕你的刺刀摆在我的眼前,看看在日据时期的大同街道上,大同女人依然是那样的自信与放纵!
大同的时尚文化是一种不能模仿的时尚。这与其地理相关,一个融合民族的地方,文化自然能得到相融,看看大同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吧?
每每站在方山之上,不由地感慨:大同就像是一个搅拌机,匈奴人走进大同,很快就看不见了,鲜卑人一路奔波走进大同,转眼就失去了雄风,无论契丹多牛,进驻大同,依然消失在大同这块土地之上,女真人灭了契丹人,大同就是他们的天下了,未曾想,不到百年又是没有影踪!成吉思汗的铁蹄倒是厉害,在大同也是被融于其中,好多的蒙语里有了大同的元素,比如我们大同制造的铜器进入了蒙古人的千家万户,今天的蒙语里的脸盆叫“tongpen”,其实就是大同的铜盆,当时蒙古人的洗脸器具用上了大同的铜器,才有了这个词汇。当然我们大同的方言里夹杂着好多的蒙语词汇!
北魏带着项链的妇女陶俑
正是这种原因,才使大同形成了一个包容的城市,从北魏平城的繁华,到辽金西京的多彩,处处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时尚,这种时尚来自一种民族的性格,各民族在不断地融合,使生活习惯与时尚文化不断融合,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这个城市才叫做了——大同!大同就是一种融合的另一种解释!
北魏王朝定都平城,注定了这个城市的繁华,一个丝路上的物流中心,你想让其不繁华都不可能,正因如此,才使大同的女人看到了时尚,也融于时尚,尽管饰物不是特别精致,但已体现出了大同女人的时尚之风!
民国大同四牌楼下,悠闲时尚的大同妇女
在元朝结束后,大同的妇女应该是回归到了中原文明的状态,但是大同女人的时尚在这个朝代依然是朝流前沿。
大同女子的美丽,应该和这里人口的流动和消费的水准有密切关系。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篇卷一"山西·大同"有云:
大同虽涉边缴,商旅辐辏,以浮靡相炫耀。
北魏妇女的手链,虽粗糙,但也是一种当时的时尚
北魏妇女的手链,虽粗糙,但也是一种当时的时尚
事实正是如此。处于明代边关的大同,有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军人,他们同当地人的结合,大大改善了当地的人口质量。而明代皇家在大同的封国,又使这里聚集了大批官僚,,大大提高了消费的整体水平。遗传因素的优化,加上社会因素的熏染,使得"大同婆娘"在古代中国妇女中脱颖而出。
比如李风姐的传说 ,就是一个大同美女的写照。
戏剧中的李凤姐形象
大同女子的美丽,似乎也得到了外国人的认可。例如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将近一个世纪前所写的《中国心灵》第九章里,写到他途经大同时对当地女子留下的印象:
到达大同府的时候,夜色已经临近。……我们向回走去,由于天气闷热,街道上挤满了人。白天街道上看不到的妇女和年轻姑娘们,都在这傍晚的时候出来了,一个个穿得漂漂亮亮,打扮得整整齐齐。她们在街上转来转去,试图得到别人的一瞥或是一个微笑。
、大同元代的妇女首饰
古代大同妇女的首饰
由此看来,大同女子不但长得漂亮,同时善于打扮。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大同姑娘漂亮,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会扮靓。大同距离北京只三百公里,首都的多彩和繁华,极大地开阔了大同人的眼界。大同女人的穿戴基本上是紧跟北京潮流的,无论在时尚程度、流行速度还是在敏感度上,都要领先省内其他城市。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上是北京流行啥,大同就有啥。虽然那时候,满大街女人穿戴得都一样,但那种对潮流的捕捉和跟随,在大同女人身上体现得实在充分。
在大同的四牌下,有着十一家的首饰店,而且能让这些首饰店都能生存下来,可见大同女人的时尚观让外地人不能理解,一个从北京来的客人感叹地说:一座古城,没学校,没医院,只有庙院与金店!看来大同人太爱时尚!
北京人没有看懂大同,但是北京人说对了,大同女人不爱时尚,也许这个城市就不会叫大同,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