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像箫又像笛,可它叫“巴乌”!你认识吗?

像箫又像笛,可它叫“巴乌”!你认识吗?

2020-11-07 23:16:05

 点击"ido18"关注我们

美妙的乐声从教室里飘来,透过门外可以看到老师拿了一件乐器,不是很常见的乐器,这是什么呢?原来,近日Ido18小编们走进了第二所小学——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实验学校,在教室里发现小学生们正在学习“巴乌”。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开设这个乐器课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意志力,提高专业素养并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学生后续发展空间大,为升学、考级、艺术特长生的认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们参加北京市学生艺术节比赛,多人次获一、二、三等奖。

 

那么,今天让小编带着大家深度认识一下巴乌吧。


【巴乌小知识】

巴乌,簧管乐器,也叫“把乌”,流行于云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巴乌的品种较多,在哈尼族,有单管、双管之分,由于竹管长短、粗细的不同,还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乌之分。

在民间以单管者为主,亦有双管合并而成者,称为双眼巴乌。传统演奏方式均为直吹。常用音域多不超过八度。巴乌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悦耳,很像一对钟情的恋人在互诉欣悦,低诉衷肠,所以每到晚间,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谈恋爱时,常用它抒发自己的衷情,传递爱慕之情。


【传说】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巴乌的一个古老故事:很早很早以前,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哈尼族有一位纯洁、美丽、善良的姑娘梅乌,与英俊、勇敢、勤劳的小伙子巴冲相爱,他俩发誓要像树枝和绿叶那样永世相伴,寨子里的人无不赞叹和羡慕他们。这事被深山里贪婪的魔鬼知道了。


就趁人们歌舞时,驾着一阵狂风把姑娘掠走了,硬逼着姑娘和他成亲,姑娘不畏魔鬼的威逼和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一言不发。


于是魔鬼恼羞成怒,凶惨地割去了她的舌头,并将她扔进了深山老林。姑娘怀念着心上的恋人,整天徘徊在山林之间,有苦难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


一天,树林里的仙鸟衔来了姑娘的舌头和一截竹子,让姑娘把舌头放进竹管里,告诉她“竹子会帮助你说话”。于是姑娘吹响了竹子,发出了优美的乐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对魔鬼的控诉。


乐声传到巴冲耳边,小伙子历尽艰险,把姑娘救了出来,回到亲人的身边,重新获得了幸福。后来人们用二人的名字撷首去尾,给这件会说话的乐器取名为巴乌。从此,巴乌就在哈尼山寨世代流传。


【构造制作】

巴乌外形似箫,竹制,在近封闭端的管壁上,开有一个长方形吹口,管身八孔,前七后一,并与吹口成45 度。 管上端装有铜(最早的巴乌,吹口上装的都是竹制,后来才改为铜制,使用0.2~0.25 毫米厚的薄铜片制做),横吹上端,振动而发音,音色优美。

这种乐器很奇特,说它像汉族的箫吧,却是横吹;说它像汉族的笛,却又没有笛的声音清脆。这主要是因为它在上端的触口处安了两片铜制而不是像笛子一样贴上竹膜,所以音量就不大。常用巴乌全长30—60厘米。


【乐器特色】

在民间,巴乌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舞蹈和叙事歌等说唱伴奏。虽然巴乌的音域窄、音量小,但它独具民族风格,极富民族色彩,吹奏起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深受哈尼族、彝族人民喜爱。


哈尼族人人随身携带,老人和青年们都喜欢用巴乌来表达情意或追忆往事。彝族喜欢用两支同调的巴乌齐奏或对奏。


有一首巴乌情歌这样唱道:“当我吹响了巴乌的时候,你知道吗?我告诉你,走轻点呀走轻点,就是碰落了树叶,也不要让它落在水面土,为的是保守秘密。如果阿妈往后不同意.那已经迟了,迟了呀,我俩的心已经让这巴乌紧紧连在一起了。”


在彝族,人们在放羊时或晚间也常吹奏巴乌。乐曲有《玩调》、《邀约调》等。


【巴乌乐曲】

创作的巴乌独奏曲有:《渔歌》、《春到草原》、《边寨欢歌》、《湖上春光》、《傣家姑娘选种忙》、《美丽的边疆》和《红河垤施歌舞曲》等。严铁明作曲的《渔歌》,基本音调采自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曲调清新优美,抒发了边疆人民对新生活的赞美。


广为人知的传统乐曲有彝族的《约调》,哈尼族的《串田地》、《傍晚的声音》,苗族的《情调》、《约会》,傣族的《咧少调》、《赞哈调》、《芒市坝子调》等。




编辑:仲玉维  美术编辑:伊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