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每日好诗”网友点评揭晓:《拉二胡的老人》

“每日好诗”网友点评揭晓:《拉二胡的老人》

2022-06-10 00:36:05



拉二胡的老人

作者:倾听书卷


青色石头快绝望的时候,残月正在落下
山脚,有一种浓重的气氛始终醒着
古老的房屋里漆黑一片。拉二胡的老人坐着
彻夜无眠。周围已是一片废墟

废墟需要扩大;钢筋水泥将替代木屋
老人的明天会彻底失去灵感吗?夜夜琴弓
心灵的安宁与一切的事物坦然于这样的流程
这一切将被打碎。此时,月色抵达最后的手指

手指被琴弦深深嵌入;颤音、倚音和滑音
最后的琴弓在无声地流泪。空气浮动
猜不出音符的归宿。在这个城市
老人一生与琴音为伴:站着是二胡,躺下还是二胡

二胡被一双热爱的手磨砺一生;老人被一把胡琴
扼住了一生的灵魂。最后的夜晚,谁在残月中走向永恒?







诗人简介:

浦君芝:倾听书卷,居江苏常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虞山诗社社长、创始人之一,民刊《吴地》主编。作品散见《诗刊》《人民文学》《星星》《中国诗歌》《扬子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林》《诗潮》《青春》《天津文学》《四川文学》《山东文学》《当代小说》《通俗小说报》《苏州杂志》《太湖》《青年一代》、《创世纪》和《葡萄园》、加拿大《北美枫》、美国《诗天空》等,有作品入选《青春诗选》《网络新诗年选》《中国诗歌选》《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赏析》《中国当代诗库》《2009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歌年选》等诗选集。出版有诗集《夜之书:胎记》等5部诗集。






网友独侠点评

诗歌运用象征手法,拉二胡的老人实际就是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方式的缩影。诗歌一开始就用“绝望的青色石头”、“残月”、“古老的房屋”“废墟”等意象营造一种悲凉落寞的氛围,暗示了传统的文明和生活方式在现代发达的物质文明冲撞下的无奈和悲哀,诗歌营造了一种忧伤的牧歌情怀。二胡就是老人的生命和人生寄托,就是老人的灵魂,“站着是二胡,躺下还是二胡”,老人与二胡已融为一体,是灵与肉的结合,生死相依。但在现代文明的撞击下,老人和他的二胡所代表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溃不成军,毫无招架之力,已无生存空间,最终要被现代文明的大潮席卷。在这浮躁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化的物质文明面前,如何保持传统文化,寻求心灵的安宁闲适和一方净土,传统与现代,变与不变的矛盾,是诗人提出的严肃的思考。诗的结尾“最后的夜晚,谁在残月中走向永恒?”的反问,实际已经给出了答案,传统的文明是不能抛弃的,人们最终要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求心灵的皈依和安宁,寻找诗和远方。


(点评网友: 独侠)



独侠:中学语文教师,西北大学文学硕士毕业,喜欢空灵而富有哲理的文字,徜徉在文字间,与智者哲人心灵沟通,独守心灵的一方净土;钟情典雅飘逸的书法,在笔墨间放任性情,远离繁华喧嚣和人世的蝇营狗苟。在自我的世界中生活得简单而快乐!



在编委会评选中,网友独侠的评论最终入选,她将获得300元点评费用。

同时感谢“雪夜弯月、梁亦威、王兴中”等网友的参与,也在此展出其优秀点评,以资鼓励。并希望其他网友继续参与评诗。


网友:雪夜弯月


诗歌首先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氛围:拉二胡老人彻夜无眠,坐在古屋的漆黑里,反衬老人内心的矛盾。青石、残月、废墟,象征着破旧的乡村被改造。接着,诗人交代了老人不眠的原因。老人一生居住的木屋,将被拆掉。老人一生爱恋的房子,和在旧房子里创作音乐的灵感会被割断吗?在烦愁中,在月色里,老人拉响的最后的二胡。第三节,诗人写了老人拉二胡的具体动作。最妙的诗句“老人一生与琴音为伴:站着是二胡,躺下还是二胡。”写出老人以琴为生,二胡是老人精神最后的归宿。最后一节,写诗人的理性思考:短暂的一生,谁能走向永恒?前三节可以说是作了具体的铺垫,到这里诗歌推向了高潮,引人深思。“老人被一把胡琴扼住了一生的灵魂”,老人如此,诗人自己呢?何尝不是被诗扼住了一生的灵魂?每一个人呢?诗歌在最后带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和深刻的人生思索,这是诗歌难能可贵的升华和诗意的延伸。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诗人带给我们的一种新的思考:是保存古老的木屋,还是建立新的钢筋水泥?二者孰有诗意?这是不用明言的。二胡,是老人最后的精神寄托。诗人没有欣喜,在沉重的意象中,仿佛让人听见那深深的惋惜!



网友:梁亦威


这是一首颇有感觉的好诗。行家都知道,二胡本来就是一种适合演奏伤忧曲调的传统乐器。诗人在处理环境氛围方面的确高人一筹,用一系列感情色彩浓烈的词语,将老人的无奈和忧伤表露无遗。这当中,二胡的意象功不可没。拉二胡的人在忧伤之际,往往特别喜欢用手中的胡琴来抒发内心的烦闷,这时的手腕、手指仿佛贯注了所有的情绪,汇聚于指尖,指尖在轻重缓急顿挫之间,微妙地感染着丝弦及琴弓,引发出琴筒的共鸣,迸发出催人泪下的旋律。 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的日渐落寞,这是不争的事实。现代文明来势汹汹、横扫一切,年轻人很快适应并乐在其中,但中老年人却本能地拒绝,固守传统却又内心悲凉、无可奈何。二胡似乎只适合在传统民居、院落来演奏,静夜更好,那柔美圆润的琴音可以贴着大地扩散。喧嚣的高楼大厦不行。最后一夜的演奏,是二胡的悲情告别,也是老人惬意生活的告别。 值得称道的是,全诗分为四小节,节与节之间全用“顶针”手法来加以连接,即节末的一个词语又是下一节开首的词语。诗人采用了三个关键词语进行缀连:废墟,手指,二胡。这样,全诗既各节独立成章,又有藕断丝连之效,意境浑然,结构紧凑。

 


网友: 王兴中


作者开笔用“青石”、“残月”、“山脚”和“漆黑”拉开一个凄凉的序幕。“有一种浓重的气氛”让人回味。泛指弹拉的声音或其缭绕山脚的回声或遥远的余音或萦绕在心头的声响,久久不绝,“始终醒着”。生活的依恋溢于笔端,细腻而深刻,无丝毫华丽之嫌。在凄凉而依恋的背景下,老人一度陷入深思与疑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命运将如何安排?木屋被替代,平静被打破,环境被改变。是否能接受和适应现代的喧嚣与繁华,老人无不担忧。于是,在月光下拉响了二胡,生发出内心复杂的声音——“颤音、倚音和滑音”。心里五味杂陈,无以言表,只有用手中的二胡来倾诉。最后,情到深处戛然而止,“琴弓在无声地流泪”。“猜不出音符的归宿”,写出了极度的彷徨与感伤,此句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十分玩味。接下来,插叙了老人对二胡的执着。“站着是二胡,躺下还是二胡”,语言叙述朴素,道理阐述浅显。事理精辟,诗理深刻,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最后一小节除写老人与二胡难舍难分之外,作者以一句问语结束全诗,让人感到意味深长。“最后的夜晚,谁在残月中走向永恒”。是老人,是二胡,还是木屋?勿需选择和回答,才是最好的回答。催人泪下,令人遐思。这就是此诗的魅力所在。




中国诗歌网 (www.zgshige.com)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是以建立“诗歌高地 诗人家园 ”为宗旨的官方互联网出版平台。设有品牌栏目“每日好诗”,每天推荐一首原创好诗,并邀请诗坛大咖点评。“每日好诗”稿酬500元。





网友点评名录

以点评时间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诗者絮语、韩东林、凤鸣宫山、wxh2016、只蝶痴梦、李龙、芦苇*印迹、老磨香油、斯文白·雷、珍河、诗语温暖、周塬、孟未了、冷麾、蟋蟀、皖西周、沉香行*朝闻道、紫梦微醺、燕诗雨、荣光启、吴根友、易寒水、九月漫、安峰、高杉、王卫国、于贵锋、王徽公社、河空里的醒、荷戟寻仇、忧子、王怀文、渭石、杨小滨、diaspora、paulo、草树、了清、西部、管俊文、束剑卫、黄辛力、一粒沙、桃花岛岛主、龚锦明、天天、独侠 等。


栏目主持: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