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午夜电台话与画:东台城西旧景

午夜电台话与画:东台城西旧景

2022-04-20 04:47:24

@幸福东台 官方微信群只剩少量席位,欲加群者请先添加小东微信号。




城西旧景

文/图 老雪

丁酉小雪以后,从江东的台城返回里下河台城,蜷伏在几幅宣纸上,勾勾划划,涂涂抹抹,唠叨了几张老城画面,镇市旧景,西溪故事。顺着笔下水墨线条游走,记忆中的街巷宅院影像,迎面而来,携领着零零散散的旧绪,一起走进城西故地远景里。

这种行走的方向,是祖先构筑这座城池时,为便于后人追寻远年的光点,而精心设计的。故事里的台城七里老街,象一条抛物线,又象一段月牙型。月牙两端,是县府街和宁树街。从县府街向西北,弯弯曲曲,走向月牙拱形顶端的马公桥,跨越玉带河,渐渐向西南而去。经过彩衣街,到了西十字路口,朝西转向宁树街,便是走向月牙西侧的弯尖了。城西旧事,都存留在那个月牙尖上。


许多年里,宁树街一直保存着古街形态,街宽四米,两侧店铺林立,乌青瓦当的滴水屋檐,黄褐斑驳的榻子门扇,夹峙着一路踩磨得发亮的石板,象一条狭长的时光通道,让人们感受前往西溪的深邃时空,幽长景深。走过街面狭长石板,走向三里萋萋古道,有时踩叠砖,有时踏石径,有时过小桥,背后台城一步步远离,西溪古镇一步步展开,不知不觉,便走进北宋丞相们的远年庭院,泰山寺的花木禅房,海春轩塔的竹林小径。再穿过“董永故里”的匾牌,似乎就到了一段古典诗悠扬的韵尾。董永七仙女留下的老槐树、缫丝井、凤升桥的故事,铺漫在纵横阡陌中。一条砖道向远方无限延伸,伸入那些被岁月黯淡了的遗忘里。似乎再走下去,自己也会加入历史,成为古籍善本中踽踽而行的青衫布衣。

犁木街一端,是那座令人心仪的青砖拱桥。桥脊耸起,十分陡峭,似乎高过泰山寺冲天石坊,隐隐有通圣达仙之意。砖桥周围,簇拥重重旧居老寺,寺院飘逸出的梵香,黄墙砖缝间的苔痕,河边虬干的老槐,桥堍清幽的竹径,都曾是北宋三位宰相笔下的诗料。背倚映衬过宋代日月的桥栏,顺着晏溪河远眺,一条迤逦十里青砖翠藤的旧梦,铺覆在古街上。重重叠叠的屋脊,汇集在一起。阳光下青灰苍老的瓦片,如同凝重的波浪,从无数个檐头瓦当,向屋顶斜斜地起伏涌动。还有一些青砖黑瓦,零散颓损地倚立在小风中,残留着不肯逝去的百年记忆。想问它们的由来,街巷无语,深不可测。一条长街,似乎从历史深处,牵引传诵出一溜洞箫陶埙般的乐声,融进远近寺院的钟磬。让人们承受古韵交叠而来,层层覆盖心头的感觉。

从城西月牙尖上,再回到凸起的中部,这一段,应该是彩衣街的位置。在旧年景中,回头观望,那时的台城,已经走到二十世纪的末尾。他似乎在完成夜与昼的交替,罩上了迷蒙的黄昏。他也许会象随着岁月而来一样,轻轻地随着岁月归隐而去。当所有白日的颜色全部沉落,路灯从远处一排排燃亮,窄窄长长的彩衣街,在月光下蜿蜒如一条青带,又似一根发亮的弦丝,寂寂沉沉。轻轻踩踏,便会飘逸出悠长的音响。

桔黄色的路灯下,偶尔有晚饭后散步的年轻伴侣,姗姗来去。路人走动,影影绰绰,映了一地。老城里的人们,集聚在高高低低的檐头下想象,过些时日,要寻找书桌上旧城池的街巷,即便亮起丛丛簇簇,闪烁炫目的金黄路灯,许多逝去的建筑,也照不见了。逶迤的街面上,尚存的一面面青砖粉线的墙壁,一重重乌瓦斜覆的屋顶,留下一片淡化的风景向着夜空。

长天黛蓝,疏星点缀,如眉的新月,顺着老街线条,攀升上来,挑挂在屋脊高檐上,俯照着铺覆在里下河边陲的这勾弯月。街巷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也许它正在调匀气息,平和心境,擦亮远年图像,让人们在记忆深处珍藏。

薛德华,笔名老雪,江苏东台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画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扬子书画院名誉院长,江苏东台发绣艺术馆名誉馆长。写作之余,研习禅画,著有禅画点评专集《画游》,其禅画作品多次在全国画展中参展获奖。


朗诵:张翠萍,江苏东台人,盐城云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她热爱播音,更热爱生活。


本期监制丨小东  编审丨小鹿  主编丨小峰  编辑丨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