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可以通过乐谱流传,也可以通过文字传达,事实上,文学和艺术是可以相通的。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形象地描绘出琵琶女的演奏过程,也将当时演奏的琵琶曲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给我们。当我们读到《琵琶行》的这段音乐描写仿佛置身于前年之前的宴会现场,感受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何鉴赏这一段音乐描写便成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除了高超的写作技巧之外,这部分的音乐与琵琶女自述身世相照应,从琵琶女的演奏中我们便可以体会出琵琶女的身世悲苦。
在讲解《琵琶行》的时候,我们鉴赏完音乐段落之后就开始分析琵琶女自述身世的内容,然后得出结论:琵琶女是因为自己身世的悲苦才弹奏出那样凄美的琵琶曲。但是这样的结论显然不够,琵琶曲所蕴含的内容不是几个字或者词语就能够概括的。不妨先看前三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里琵琶女还没有正式开始演奏,只是随性地弹拨了几下琴弦。还没有弹出曲调这声音便有了情感,起初的琴声是低沉抑郁的,好像在诉说着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人生。琵琶女低头随手又弹拨琴弦,琴声好似要说尽自己无尽的心事。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就能看得出琵琶女将自己的苦闷抑郁的情感融入了琴声之中,她仅仅只是随性拨弦,听者通过琴声便已经能够感知到她诉说自己内心情感的渴望。
值得注意的是,琵琶女所弹的曲子是《霓裳》和《六幺》,这两首曲子其实风格迥异。《霓裳》是盛唐时期的宫廷乐曲,全称是《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的曲调融合了西域游牧民族音乐、禅乐和中国古典音乐,代表了盛唐时期音乐创作的巅峰水准。《六幺》是流传很广的民间乐曲,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就写:“六幺水调家家唱”可见这首歌的受众是很广的。这首曲子和《霓裳》一样都是舞曲,《六幺》属软舞类,是女子独舞的舞曲,不同于前者,《六幺》的受众更广,以至于一直到宋朝都是大受欢迎的舞曲。所以,通俗一些来讲,琵琶女弹奏的两首曲子一首是宫廷雅乐,另一首是民间流行音乐,知道这个信息对我们讲解音乐选段是非常重要的。
前面提到,琵琶女还没开始演奏便渲染出了凄苦压抑的氛围,两首曲子从头到尾都贯穿了这一情感基调。下面我们就重点分析琵琶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两首曲子的大小弦的演奏有很大的不同,大弦嘈嘈之声如同疾风骤雨一般,小弦弹拨如同窃窃私语。这样大小弦交错演奏仿佛像大小珠子掉落在玉盘之上。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整首曲子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组合而成的,这两种节奏是两种极端,虽然泾渭分明但能够共存。大弦的嘈嘈之声短暂急促,小弦轻细并且急促。曲子一会儿如同黄莺在花下啼叫婉转优美,一会儿又如同水在冰下流动那样艰涩呜咽。这里又是两处截然不同的音调,之后曲声慢慢减弱最终停止,这渐息的琵琶声仿佛暗含着忧愁别恨。但是当声音渐消之后,琵琶声突然又起,这时的声音急促短暂,短时间迸发出强烈的音符,然而仅仅过了一瞬,曲子便终了,最后的扫弦之音急促如撕裂衣帛之声。
听罢琵琶女的演奏,所有听众都沉默了,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其实在这里大家可能将听众的这一行为理解成被琵琶女凄凉幽恨的弹奏所感染以至于情到深处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听众已经彻底被曲子感染了,那么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就显得很多余了。琵琶女并非弹完一曲就要自述自己的身世,这样的话好像说自己的身世就成了弹罢之后的特别“节目”。琵琶女绝对不是和祥林嫂那样遇到一个人就要告诉他自己悲惨的身世。那么琵琶女为白居易他们讲述身世绝对是特别的情况,就在于听众们的反应是特别的。刚刚我们说听众是沉默的,而不是因为被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所折服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其中便包含着些许的疑惑。在序言中白居易提到琵琶女的琴声是“铮铮然有京都声”,也就是说白居易一开始只不过是听到远处有人弹奏京城的曲子,因为自己也是从京城外放到浔阳的,所以只是觉得似曾相识便将琵琶女呼唤来,一开始白居易只是被琵琶女的京都之声打动,被她的演奏技艺感染才邀请琵琶女来弹奏,但是当琵琶女弹完两首曲子之后所有人都沉默了,大家本以为琵琶女会继续演奏华丽的京都之声,却没有想到她的曲声是这样的凄凉幽恨。琵琶女弹奏的两首曲子一首是宫廷雅乐,另一首是民间流行舞曲,这两首歌都不可能是“似诉平生不得意”“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曲调和曲风。前者大概应该是华美绮丽的曲风,后者也应是欢快随性的。但是琵琶女却将两首曲子改头换面,音符还是那样的音符,曲子还是那样的曲子,但是经琵琶女的弹奏变成了这幅模样,怎么能不让人感觉费解呢。所以,“东船西舫悄无言”不仅因为附近的听众被此曲感染,更重要的是听罢此曲之后产生了费解和疑惑之情,大家都在低头冥思,到底琵琶女经历了什么事情才使得她将这两首曲子弹奏得如此凄凉。琵琶女看到大家如此沉思才决定自述身世,这样才能将整首诗歌的逻辑解释清楚,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所以琵琶女那样弹,因为那样弹所以引得不知其身世的听众有些疑惑,听众因为懂曲才听出了曲子之中的“潜台词”正因为听出了“潜台词”在不知道琵琶女的经历才会感到疑惑,琵琶女正是因为遇到了知音才决定将自己的身世诉说给他们听。
琵琶女的身世大概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从才貌双全、众人追求到花容渐失、家庭变故再到无奈嫁人、终被抛弃。文章开头提到,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与文学也是如此,在琵琶女的弹奏中我们便可以感受到她已经在和大家诉说自己的故事了。在读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部分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这段音乐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联想到的仿佛是琵琶女因为年轻美丽被京城富豪子弟争先追求的画面,“嘈嘈”是一种杂乱的声音,仿佛勾勒出了“五陵年少争缠头”的热闹而杂乱的场面。而“小弦切切如私语”可以看出年轻琵琶女内心的寂寞和苦楚,虽然有那么多的追求者,但是没有人是真心的,他们或许只是因为自己的容貌,自己的青春。“嘈嘈切切”便是琵琶女年轻时候生活的真实写照。从“间关莺语花底滑”这句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弹着琵琶唱着悦耳的歌曲如同黄莺一样可爱迷人。“幽咽泉流冰下难”看得出琵琶女的容颜已经“暮去朝来颜色故”,自己的才华如同流水一样还在,但是却被容颜老去的坚冰所掩盖,难以流动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对应的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这一句比“幽咽泉流冰下难”程度更深,看得出已经是老去的琵琶女了,自己的容颜彻底老去,如同僵冷的弦音失去了生命的灵动。这“别有幽愁暗恨生”不正是琵琶女感叹自己年华老去再无人问津,曾经追求他的那些男人早已转头寻找别的貌美女子,自己无奈只得委身嫁给社会地位低下的商人,这种幽怨之情只得通过琵琶的弹奏才能抒发出来。之后突然而起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则是琵琶女对自己命运的绝望的哀叹,看得出她内心郁积的愤恨与难过只得通过这样激烈急促的音符抒发。这就相当于一个人一直在忍耐承受在承受不住的那一刻会有一瞬间的情绪爆发,而这一句就是形容琵琶女霎时间的情绪波动。可能她不甘这样的婚姻生活,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商人无情地抛弃了她,她只能选择忍耐,但也会嚎啕落泪。然而这样的情感只能是暂时的,迸发出来最后还是要归于平静,归于终了,所以最后的那“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收弦之声仿佛告诉我们琵琶女通过曲子已经回忆完自己的一生,果决地断绝了自己的这段思绪。
其实,琵琶女在自己的演奏中已经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故事融入音符之中,这种离愁别恨通过音符传递出来,白居易抒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正是因为“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曲“诉说”的故事和琵琶女诉说的故事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很遗憾的是,很多课堂上我们只是抓住了描写琵琶曲的文字之中的那些手法、技巧,而没有将其当做一段美好的乐曲来去鉴赏,文学是美的,音乐也是美的,难得有一段文字将两者连接在一起,如果错过,岂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