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笛
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为D调或C调乃至降B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中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梆笛
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分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定调笛
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子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中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
玉屏笛
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风"。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短笛
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
来随着乐器的改进,加之音乐多样的发展。笛子种类也就越来越丰富。例如:低音长管、弯管低音笛等等。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如:大A调、大G调、大F调、大♭B调、大C调等。
滔滔江河,滚滚长江。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竹笛再次掘起,更放异彩。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风均以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谱写及改编了一大批笛曲,为以后几十年的笛曲和笛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笛子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转自校艺术团,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