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简述·竹笛近三十年乐曲创作特点

简述·竹笛近三十年乐曲创作特点

2020-11-23 22:06:35


提示点击上方"笛e家文化传媒"免费订阅本刊


中国竹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独奏的形式登上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舞台以来,深受到西方管乐器及音乐的影响,从竹笛乐器改良与规范、演奏技法的不断创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音乐风格的丰富等各个方面来看,具有很大程度的创新。而竹笛的乐器改进与演奏技法上,又离不开新作品的创作和乐曲本身的发展。因此,对于竹笛新作品创作特点及演变的探讨,无疑是我们研究当代竹笛音乐的最佳切入点。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中国竹笛的乐曲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留下了中国音乐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展、丰富的时代印迹。

一、技法

地域性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是传统竹笛作品中最鲜明的特征。竹笛乐曲的音乐风格有一个与其它民族乐器相比极其鲜明特点:即“南北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南方曲笛与北方梆笛演奏技巧上的差异和南北音乐风格的差异,而演奏技巧又与音乐风格紧密相关。南方曲笛以“颤、叠、赠、打”等特定技法演奏出的行云流水般的南方地域风格性乐曲;北方梆笛用“吐、滑、垛、花”等技巧所展示出的激越、奔放的北方音乐风格的乐曲,两者特点鲜明、大异其趣。

  多年来,许多笛子演奏家在南北演奏技法融合的问题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如赵松庭先生所作的笛子独奏曲《早晨》,就是率先将南北演奏技法融为一体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同时,赵松庭先生创造的排笛,使竹笛南北技法的融合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真正使南北演奏技法不再有南北之分,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竹笛创作中确立的一个重要观念。在笛曲创作中,各种演奏技法不再具有强烈的地域性风格特征,而只是一种较纯粹的表现手段,其本身并不具有特定音乐风格的特质,在音乐创作中可任意选用。南北演奏技法的融合与纯手段化是近三十多年竹笛乐曲创作中确立的一个重要观念。

二、风格

地域性音乐风格与地方风俗性的描写,仍然是近二十多年竹笛乐曲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如:笛子独奏曲《沂河欢歌》(曲祥曲)、《秦川抒怀》(马迪曲)、《太湖春》(张维良曲)、《江河情》(孔建华曲)、《悠悠乌篷船》(蒋国基曲)、等乐曲,音乐素材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浓墨重彩的表现出了乡土之情、乡土之景;而在具体演奏技法上则无南北之分,而是融为一体。这种演奏技法的“单纯技巧性”,使原本南北判分的演奏风格得到了统一,但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起,使南北笛曲在乐曲旋律风格上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可以说,演奏技术的交融和乐曲风格的地方化,是近三十多年笛曲创作中的两个重要特点。

三、审美

在重视传统文化内涵与审美意味的同时,也更加强调意识形态上的解放与内容题材的多样性以及“纯音乐”的单纯性。竹笛乐曲《秋湖月夜》(俞逊发、彭正元曲,1981年),乐曲用低音大笛演奏,其音柔美,其意飘逸,其境悠远。可说是近三十年笛曲创作中新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倾向的代表之一。在这类乐曲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思想自由的抒发,追求人文精神与价值的探索以及意识形态的解放。这类乐曲在创作中注重作曲手法的多样化,曲式结构复杂严谨;对民间音乐素材的采用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注重原素材风格性的同时对丰富调性、节奏更加自由,多变。在乐器的选择上较多采样低音曲笛,演奏手法注重吟揉感。这些都使得这类乐曲在听觉上富于冲击感,令人耳目一新。

四、作曲手法

在竹笛演奏技术深受西方影响的同时,竹笛作品在曲式结构上也大量吸收西洋作曲技法的养分,且专业作曲家开始介入竹笛作品的创作。当代竹笛作品中,作曲技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曲式结构的大量引入。与以往的“快—慢—快”或“慢—快—慢”ABA三段体相比,近二十多年的笛曲创作呈现出多样性。俞逊发、瞿春泉创作的多段体笛子独奏曲《汇流》,结构完善、乐思丰富、气度恢弘。台湾作曲家马水龙先生的 《第一笛子协奏曲》,成功地借鉴了西洋音乐中主题动机变化发展的手法,是洋为中用的典范之作。杨青先生创作的竹笛与交响乐队《苍》,在乐曲的交响性与音乐性格的复杂性上作了成功的探索,他的另一首笛子独奏曲《醉笛》 结构小巧精致,将变奏曲的形式进行了较好的运用。中国音乐的旋律是较线性化的,这是中国音乐的特点之一。如何运用好中国音乐中旋律线性的特点,同时又避免其流于单薄,这是近三十年笛曲创作中的又一个特点,在创作中借鉴西方音乐的写作手法,对旋律的创作进行多调性、立体化的思维,同时注重独奏声部和伴奏、协奏声部之间相对应所体现出的整体感。同时,在创作中独奏声部和伴奏、协奏声部一体化的思维,使得两者间不再只是简单的主与属的关系,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五、作曲家介入

在中国竹笛的乐曲创作史上,主要是竹笛演奏者自己创作乐曲,随着西方音乐的影响,近三十年的笛曲创作中又出现了许多作曲家参入笛曲创作的现象,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竹笛乐曲。这不单是对笛曲的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作曲家的介入,使得笛曲的创作更具多样性,创作技法更趋于专业化,乐曲的内涵也显得更具深度。同时,随着大量新作品的出现,对演奏技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出现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法。如近年出现的“笛·喉双音技巧,”通过笛音与演奏者喉音的结合,使自古以来就是单音发声的竹笛演奏出了和声性的、乃至复调性的旋律。另外,如“双吐循环换气技巧”、“指孔泛音”及各种“压揉音”技巧等,都极大地丰富了竹笛的表现手法。作曲家对笛曲创作的介入,与演奏家的结合,不单丰富了笛曲的创作,也促进了竹笛演奏技巧的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是笛曲创作不断丰富与不断成熟的时期。音乐创作是时代的反映,任何音乐作品都会刻上时代的印迹。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为笛曲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回顾和梳理笛曲的创作历程:南北技术的融合与民族地域音乐的采用、作曲技法大量借鉴西洋音乐成果与作曲家的介入,明确当代竹笛发展的轨迹,将成为我们在新世纪进一步发展竹笛音乐的基础。

本文由笛e家整理,参考文献:2009年《民族音乐》作者:宋政(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文章整理:姜锐

更多内容请登录官网:www.dejia.club /www.dejiaclub.com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微信搜索:“dejiaclub” 关注笛e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