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如何弹好古琴(精华完结)

如何弹好古琴(精华完结)

2020-11-26 20:43:30



《我是这样教古琴的》 龚一


九、几个琴学理的学认识

以下是我平教学中的家常话题,也是我部分琴学理知与理解。关系到学生的学践,与教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一并汇报如下。

关于“‘自娱”与“修身养性”

“古琴是自的,是弹给自己听的,是用以修身养性的”。一琴学点并不那么陌生,也并无妥与不妥。然若以此慨古琴之全貌,欠完整。“自”是个人行,无须评论。但古琴有“他”的功能。“他”涉及到他人、百人、千人,如何“他”?讨论一番了。

“自”或“修身养性”本就是所有艺术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功能之一,任何艺术门类都可以“自”及“他”。现实是多少琴家都在践着古琴艺术“自”与“他”的两种功能。在家里在雅集上是“自”,“音会上是“他”。既然“他”,面众多听众你什么?希望听者能通自己的演奏接收到何种信息?“他”是公开的社会性的活,是在行使一种任,是演奏者百人、千人的任!

至于“修身养性”只指古琴的,也有失偏了。因所有艺术包括练书法、画画、弹钢琴、雕塑……以及垂、打太极……都可以“修身养性”。如果古琴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需从它的物理本质说起。古琴弦(112厘米),音低(40—8000HZ)、余音(10秒)、而低,是其他器所不具有的特点。十秒之的余音、40—8000HZ的率波段,是很适合人神情安定的需求,李白就说过:“使人心和平,响入霜”。它的音响不人神情刺激的作用、不会促使人的情。有人用古琴的音去作养之用也就是个道理。若从它的物理古琴有“修身养性”的功能,更令人信服。


关于古籍史料

古代关于琴的史籍很多,我如何待那么多的史籍记载?怎取舍?是琴人美、鉴别能力的审视。其古人早已有,《文心雕》等古籍得都很一致:“取其精,弃其糟粕”“不可泥古、盲从”及“批判的承”“秀的传统文化”。首先古籍,不哪种料都应该接触阅读,然后行必要的梳理辨,不可听什么什么就是什么。如“琴者禁也”是《白虎通》里的叙,也是琴人常引用的一句,但是不是完全正确?有所分析。所“禁情、禁欲、禁邪”,应问一声何要禁情禁欲?《离》《广陵散》《蔡文》《故人》《阳关三叠》的却都是情,即使《良宵引》《平沙落雁》《答》也是的悠思古之情,个情不正是所有古籍解中注明的?何要禁?如真能禁邪,那古琴可是化心灵的“神器”,定凡人必学古琴,贪污盗、劫、人等犯罪迹,天下一派礼祥和,公军队警察也可撤消……然而古代并不只是“琴者禁也”,有“琴者心也,琴者情也,琴者吟也”(明李《琴》),即使“琴者禁也”有含其他意,包含了“琴者心也,琴者情也,琴者吟也”,那么后者似乎更直接清楚了古琴艺术的功能,那么就用后者的古籍表达不更明快!因琴曲的确是用心演奏的,是用心来吟的,吟颂乐曲所特定的情。一点的有《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物使之然也。”(《乐记》)客明了音的起源,明了“物”与“心”的“客”“主”关系。从本述了“客“主生作用后,“主”又是如何反映“客”的。浩翰无垠的遗产与古籍,我有必要加以思考与辨。既不可一古籍就信以真,又不能以自己个人趣或他人之言为标准盲目加以肯定。切不可正如唐人康士所批的那:“皆止法,不从心得。”


关于琴曲节本及原谱指法技法的改变

清代琴家徐常遇“古琴曲至今日,大都改。”“古曲有不尽善,可不可增。”“大曲于冗重沓”“大加汰而成曲者”。是古代琴家从音美学的角度,以几乎一致的准来审视整理琴曲的构,重古曲的音形象。从《神奇秘》1425年算起,五六百年来古人就是以此理论对有“不尽善”的琴曲行“汰”的。用今天的就是古人早已对传统进行了“批判的承”,未曾泥古。古代一首古曲,有多少版本就有多少次汰,《平沙落雁》《湘水云》《梅花三弄》有数十种版本,就有数十次的改。但并不是可以随意改,也不是每一首琴曲都。《酒狂》《夜啼》《故人》等琴曲,不构与旋律都比完整,并无改的必要。但很多琴曲在构、旋法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们进行“汰”,却却不是对传统的不恭,而是真正承了传统。今天我听到的一大批名琴曲,基本上都不是原本,都是经过多少代古琴家的改、整理、删节色,是前人无数次改果。《流水》从五六次的“拂”到“七十二拂”;《广陵散》从18段到45段,今天演奏家舞台演奏本基本上都到27段《正声》止。《大胡笳》中不断的重复使用前段的素材,动辄加上一个“掐拂”。些段落、句或技法,如不加以整,必定减弱古曲音形象的正确性,减弱古曲的感染力。因此对传统琴曲行“汰”,不但是古人所,而且也是了更加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光

当然“汰”必曲的“主”得到充分完美的体,符合曲“起承合”的,符合逻辑时间筛选与考不可随意增

除了增删节本外,于古中某些指法技法的安排,我与学生也常有一个话题:如果原有的指法技法确不合律,且影响了内容展与旋律的抒展,我是极力鼓励学生“学而思”,开动脑筋大胆地将指法技法改得更适合作品内容的需要。其理是依据古‘去存精’更有利于琴曲的完美!主体目(或称本体,即旋律音高)不可,手段(指法技法)可以化。”“既古人常有,今天的琴人也可,必须经过认真的思考与实验。”


肢体语言与气韵的关系

琴人都讲弹琴要“气韵生”,“气韵生”存在于曲自身的拍之中,却又与肢体形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手投足程中也存在着情感气韵的信息。

“某人大,哪象古琴!”“某人弯腰曲背……”“某人左手中指一得空就点在十徽,于呆板。”涉及到琴人肢体形作的适度,实际上已涉及到“气韵”是否“生”了。在古琴演奏中也的确存在着张扬故作或呆板木的状,除了使听众众不适外,也影响了曲本“意”充分完美的展示。艺术从内容到外形最宝的是自然大方,我们评论一位影水平的高低,也常的一句:“演得跟真的一!”明“真”与“自然”是多么的珍。精致高端的艺术一切技技巧、手段都是服从于内容,外形体随内容需要而,与内容背离的肢体言都不足取。如你是着广大听众演奏,则还需与听众共“气息”。千人互的气息,就是人生活中的相一致的脉,是最生的气息,就是“气韵生”的境界了。

肢体言直接关气韵。常有些琴友完一音,此音是两拍的时值,可一完此音就将右指移到了下一个音的弦上放着,等待着根弦。然也是两拍的时值,然种“急不可待”的形态实际上是听者欣的阻遏,对乐曲气韵的破坏。再如点泛音,在九徽上点好泛音后又“急不可待”的挪到下一个音位的徽位上等待着……效果犹如抽了听众的半口气,听者会感到气息喘急不顺畅,常有人左手指一得空,哪怕是一两个音的隙,也不手指在四徽五徽的位置,也必定赶赶慢的点在十徽上……若是老到的听众,那一眼就看出演奏者的不老到。也有一些演奏者是由于某种习惯着一些肢体言,实际上已影响了内容的感染力。也有人认为应该作,神色凝重的端庄而坐。种神似乎是没有作,然没有作本身就是作,是缺乏精气神的作。同前面所的那种夸大张扬作,都不是内容所需要的肢体言,它影响了气韵生的完美。可恰到的肢体言,不但不可缺少,而是曲内容整体的成部分。

究竟如何是恰到的肢体言?何适度中庸?只能按各人的理解去体会,由老与学生在生活与践中揣摩悟了。

关于个性与共性

曾有人及“我得与老或某人一,那有什么个性可言?”明确我所求的什么?是你的个性,是二度造者完成原的本意?可是后者,那么必遵循原的意图为前提,充分体作品的貌,恰恰不是主要了展示二度造者自己的个性。但也只有当个性溶入共性,并得到公种个性才能共性增添光彩,如只是“个性”而“个性”,于追求“个性”,个“个性”很有可能成“怪异”。在二十多年前一位学生受到了潮的影响,将《歌》出“摇滚”味,因歌》已很完美,无再加色,有能耐的,自己作一首“摇滚”,如古琴真能出“摇滚”那倒也是一,因此最后被我否定了。十多年前法国画大88的巴第斯在中国开画展,曾说过:“下画家画,是要表的那个“个性,”却忘了‘共性’才重要……/我求我的中国朋友,不要受在西方的影响。”他又“‘共性’更重要,并非否定艺术个性,而是强调共性才是神思飞腾的基石。共性就是民族之魂,就是文化之源,就是代命脉,就是国情,就是人性本真,就是最根本的‘传递事物之神’和有本的‘现实之美’。没有种共性,任何个性就失去依托,就象无本之木,就象无源之水。”因此学生在初学之如同法描红临摹一,照着帖从拿笔开始,从好中开始……至于“个性”是抹不了的,个性只要符合艺术规律,它必然会存在。每个人的阅历、文化基、思维逻辑、从小的家庭熏陶、个人秉性都有所不同,待古琴艺术的学达到了一定水准,经过长时间艺术实践后“艺术个性”自然会彰!只是在初学段或累并不多,无需考类问题本份的循序渐进的学习为好。


十、教学中的生关系

堂教学中我极力鼓励学生提问题,所“学,学”“学”了才能得出问题,“”了以后又能学到知,“明学生在“思”考、在研究,因此能学能的学生受到鼓励。古人早已及:“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殆。”于学生的“”,我的心平平,不嫌简单不嫌幼稚,更不怕被倒。因即使是大学家也有其不懂不明的地方,何况我一个古琴的!被倒了正明我的不足,可有的放矢的再学。然在学术观点上,生之若有不同点,我以为应该不分生、不分年、不分份的展开讨论,切不可以“人,以“资历”封人之口。以“教学相”的思维对生之不同的学术讨论。在学术观点上摆辈份、摆资历是幼稚虚弱的表

文至最后,我坦露一个自己也不能确定究竟是否正确的想法,教各位。在堂学习间我不主学生同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老,有的学生背着前一位老再向另一位老更不妥。其好学精神得称道,但由于老师间存在着教学方法、准要求、教学程序、教材内容分析着眼点的不同,会使学生自己无所适从,也会使老不知如何协调教学,甚至会使老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因此可在随一位老之后,再向另一位老求教,或在前一位老的推荐下向另一位老。我有十二位老身感受转师多益,我成学生多学几位老,我们应为学生着想,学生得到更多的教益。得很清楚,当年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张正吟着我去拜夏一峰、刘少椿等老学琴的。老师宽阔的心胸使得学生增添了更多的感受,开了眼界。

结语

60年来其他器如琵琶、二胡、笛子、古筝等都有多次全国性的教材会,出版了很多版本的教材,使多种器的教学更系准,惟独古琴60年来未有一次教材会。各音院校至今基本上以教累与感悟行教学,没有一个一致的教程、度,或相一致的教材写与教学准。尤其“学以至用”方面不但缺少丰富一的教材,更缺乏有的重践。60年来古琴毕业生大多成音论专业,从事理研究工作。少数的留校教学或在专业乐团内多相兼……多数学生由于在“学以至用”及用方面缺少有的学锻炼,至今没有一个民族音乐专业乐团立古筝、笛子、二胡等专业编制那样设立古琴专业编制,也就是个原因。我年在专业乐团工作,比了解专业乐团的要求:一个古琴学生即使能多少首的《平沙落雁》《梅花三弄》,而不能适应乐团及舞台演出古琴的多种需要,不能具其他器演奏的多种能耐,估是不会专业编制的。因此有必要从教学着手改革,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与建,古琴将会有真正的承与更健康的展。

以上是“我是这样教古琴的”汇报,是我年教学中的体累。但是一己之,也很多老早就是这样教学的,甚至有更好的教法方法。那么此“艺术节”的机会抛一”,以祈引来更多的“玉”。


(此文转载于龚一老师《我是如何教古琴的》)


【熊云韵潇湘古琴院】

每一期古琴艺术专题。

重点介绍古琴相关信息。

古琴、艺术、文化、国学、禅修、美学皆有涉猎。

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全方位定制微信专题。


官方网站 :www.xiaoxiangguqin.com

新浪微博 :

熊云韵古琴;熊云韵潇湘古琴院

演出事宜及习琴报名咨询:

18205909949 ; 15060774873

微信号:guqinxiongyun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