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有多位僧人以杰出的古琴演奏才能闻名于世。他们引领着当时古琴界的审美风尚,并为后世许多琴家所仰慕。在宋代这些颇具名气的僧人琴家中,则全和尚(?——公元1045年)的特别之处在于他留给后世的古琴文献《则全和尚节奏指法》,存见于手抄本琴论著作《琴苑要录》一书中。该书所收琴论除《则全和尚节奏指法》外,还有《古操十二章》、《琴书》、《琴声律图》、《碧落子斫琴法》、《琴色样法》、《斫匠秘诀目录》、《琴笺》、《续琴笺》、《风俗通·音声论》、《姚兼济琴论》共11篇十分珍贵的琴学资料,涵盖了古曲的题解、演奏方法、古曲名、左右手谱字、古琴的历史、结构、制琴方法、制琴口诀等内容,有些部分被明清时期多种琴书收入。
本文的研究所依据的《琴苑要录》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本①之一,由民国时期浙江名医、琴学家冯水于1925年抄写。之所以选择此本的原因是在所见的四个版本②中,本文所用版本虽为民国时人所抄写,但其跋文和落款为研究提供了具体信息和佐证,且抄录工整。如这本《琴苑要录》卷后跋文记有:“《琴苑
要录》一书,藏铁琴铜剑楼,为明正德时抄。乌城周梦坡曾抄一通,余又从周君借抄此书。盖刊本按周君《琴书存目》考,似宋人所辑,世传讲琴者,则此书为最远也。”落款为“乙丑孟冬,桐乡冯水记。”抄录人冯水曾在1927年校订整理过《广陵散》曲谱,并有《白石道人琴曲<古怨>释》。《琴苑要录》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是明代正德年间,即公元1491一1521年间的抄本,大部分内容为宋代人编撰,冯水从周庆云处借来抄录,认为世间论琴的书籍,此为最早。
一、则全和尚其人及琴学师承
整个两宋时期弹琴的僧人很多,相关史料也非常丰富,他们的足迹遍布福建、浙江、四川、河南、山东等地的寺院。《历代琴人传》③的宋元部分(第三册)共记载了宋代琴僧共14名,有释夷中、释义海、释善异、释思聪、释从信、释演化、释知白、释良玉、释文照、释智何、释照旷、释居月、释则全、释芳洲。他们古琴艺术活动和资料主要散见于地方志、笔记、见闻录、文集以及个人的琴书,如《西湖志》、《四明志》、《苏州
府志》、《松江府志》、《梦溪笔谈》、《西清诗话》、《药湖漫录》、《中吴纪闻》、《绳水燕谈录》、《春诸纪闻》、《墨庄漫录》、《琴苑要录》等。民国时人周庆云的琴史著作《琴史续》④卷七“方外”中记载的琴僧,有宋代僧人文照、智和、思聪、照旷;((琴史补》⑤卷二中的琴僧还包括宋代僧人知白、良玉、义海。从《文渊阁四库全书》⑥中查找宋代琴僧的资料,关于琴僧的简单经历或者弹琴事迹的记载,与上述两书所记载不重复的,还有妙能大师、琴僧元志和琴僧印秋,有关内容主要集中于几位文人的诗文和笔记中。因篇幅和主题所限,本文对于北宋时期琴僧则全的研究主要是依据目前所见史料对其身份及师承关系进行考证,其他两宋时期琴僧的研究不列人本文的范畴。
在北宋的一百多年中,僧人在古琴界和文化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出现了一个有师承渊源的琴僧传承体系,他们在北宋琴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代有学者称之为“琴僧系统”,是因为这种“僧人传授僧人”的内部师承背景。除了奉旨在宫廷弹琴的琴待诏朱文济之外,其后几代的传承均为“僧传僧”的释家弟子。他们的琴技多出自宫廷琴待诏朱文济,宫廷中的各类“待诏”,是在宫廷等待皇帝诏见的宫廷艺术家,他们擅长琴、棋、书、画,具有出色的艺术才能。而琴待诏可以称之为职业的琴师,他们掌握着宫廷中所藏的“阁谱”。当代学者许健《琴史初编》⑦一书中,首先谈到“北宋的琴僧师徒”这一现象,认为贯穿北宋的一百年中,有一个琴僧系统,除了为首的朱文济是宫廷琴师之外,以后各代都是和尚,当时他们被尊称为“大师”。书中还对他们的师承关系和琴人的古琴演奏特点分别予以简单介绍,指出欧阳修、沈括等同时代文人对他们的演奏技艺有很高的评价,曾用“岂知山高水深意,久已写此朱丝弦”,“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等语句来赞美他们的演奏意境。《琴史初编》的叙述虽较为简略,但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线索和启发,较早在琴学研究中提出“琴僧”这一现象。下面是一则学界经常引用的重要史料,即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乐律”中记载:
兴国⑧中,琴待诏朱文济鼓琴为天下第一。京师僧慧日大师夷中尽得其法,以授越僧义海。海尽夷中之艺,乃入越州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天下从海学琴者辐揍,无有臻其奥。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海读书,能为文,士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⑨
从这段文献得知,京师的慧日大师夷中曾经得到宫廷琴家朱文济的真传,夷中又将琴技传授给越地的僧人义海。义海人越州法华山闭门习琴,十年间练就高超的琴艺。当时许多与他往来交游的士大夫在诗文中都留下有关义海弹琴的历史记载。“天下从海学琴者辐揍,无有臻其奥。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这句话说明当年很多学琴者都从四面八方而来集中于义海门下,但却无人达到他弹琴的奥妙之境。这段文献最后一句反映出沈括的琴乐审美观,他称赞义海的琴艺高超妙在于声外,不是停留在琴声表面,他弹琴有“意韵萧然”之美,这是普通人所不及的地方。
夷中曾把他的琴艺传授给另一位弟子—知白,知白当年携琴游历,欧阳修、梅尧臣等名士曾写下优美的诗句来赞美他的琴艺。义海和他的师兄知白一样,妙在弹琴有自己独到的意韵。对于他的琴技,宋代欧阳修《文忠集》⑩卷53中,有诗《送琴僧知白》:
“吾闻夷中琴已久,常恐老死无其传。夷中未识不得见,岂谓今逢知白弹。遗音髻鬓尚可爱,何况之子传其全。孤禽晓警秋野露,空涧夜落春嘉泉。二年迁滴寓三峡,江流无底山侵天。登临探赏久不厌,每欲图画存于前。岂知山高水深意,久以写此朱丝弦。酒酣耳热神气王,听之为子心肃然。篙阳山高雪三尺,有客拥鼻吟苦寒。负琴北走乞其赠,持我此句为之先。”
宋代梅尧臣《宛陵集》⑾卷六有诗《赠琴僧知白》:“上人南方来,手抱伏羲器。颓然造我门,不顾门下吏。上堂弄金徽,深得太古意。清风萧萧生,修竹摇晚翠。声妙非可传,弹罢不复记。明日告以行,徒兴江海思。”从“清风萧萧生”可以看出知白弹琴与义海的“意韵萧然”的境界相似,他们师出同门的关系由此也可见一斑。
则全曾学琴于义海,他所著的《则全和尚节奏指法》,文中阐述了义海“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要领,又提出“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琴曲演奏的辩证思想。许健在《琴史初编》的第六章第一节中写道“则全和尚是义海的学生。他在自己著述的《则全和尚节奏指法》中,发挥了义海琴曲方面的论述,对演奏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他所传授的琴曲在当时也是最受欢迎的。”⑿
那么则全是何许人也?南宋天台宗的沙门释志磐于1269年编撰的《佛祖统纪》⒀,记载了则全和尚的生平事迹,这是目前所见则全和尚较早的史料记载。⒁
“法师则全,字叔平,四明施氏,依保国出家。即造法智、学教观,时南湖竟推十大弟子,师为之冠焉。旁通书史,尤善著述。性直气刚,敢言人失,人以是畏之,住三学三十年。郡守郎简尤加敬,尝谓人曰:‘叔平才气凛凛然,若以儒冠职谏译,岂下汉汲黯、唐魏征、我朝王元之耶?’庆历五年夏别众,坐亡,弟子
若水立揭于延庆。”
这则史料记录了则全和尚的性格、才气与德行,他是宁波保国寺兴盛时期的高僧,被尊称为三学则全法师。依天台宗教观,为宁波南湖十大弟子之首,精通诗文、历史,擅长著述。性格刚直,敢于直言别人的过失,当时宁波的郡守郎简非常敬重他。认为如果让其人朝为官,可比汉朝的汲黯、唐朝的魏征和北宋当时的王元之。
其他史料如《中国佛寺志丛刊》⒂如己载:
“尊者,名则全,号德贤,又号叔平,保国寺中兴之祖也。本姓施,出家保国寺,寻造法智大师门下。……祥符辛亥后过灵山,见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居凡六年,山门大殿悉鼎新马,至庆历五年夏别众,坐亡。”
民国商人、琴家周庆云《琴书存目》中记载十分简略,“则全和尚,身世不详,撰《节奏指法》,载明钞本《琴苑要录》内。”《宁波府志》⒃“仙释”部分,有僧人则全的记载,与前面的史料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这些史料中虽未提到有关则全弹琴的事迹,但从时间推测,这里所记录的保国寺高僧三学则全大师当是义海和知白的古琴弟子,他是一位有学问、有才情的僧人,朝廷赐号为德贤,于1以5年夏天圆寂。依据有:
第一,上述《中国佛寺志丛刊》的记载,祥符辛亥为1011年,则全路过灵山,看到保国寺已毁坏,抚手长叹,不忍离去,遂用六年时间使山门和大殿都焕然一新。宁波保国寺大殿是一座古建筑瑰宝,重建于1013年,其建筑工艺精湛绝伦,未用一钉而能巍峨挺立千年,是一座至今保存完整的木构建筑,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因此有人说则全大师的出现对于保国寺的历史来说是莫大的荣幸。第二,在《则全和尚节奏指法))序文最后一段交待了该本的来源,“曹太后⒄之侄孙名掂,字贵获,得则全和尚妙本,遂传授之,凡三十余年,少遇知音者,不敢自隐耶?聊以短见,叙指之大概于曲谱之前,庶几后之学者不误用心焉,幸甚!”曹太后生活的时间是1016~1079年间。其侄孙得到后,传习三十余年,不敢私自隐秘,希望后世学琴者能够从中获得裨益。史料中记载则全圆寂于“庆历五年夏”,即1045年夏天,正是北宋仁宗赵祯当政期间。第三,前文提到北宋文学家欧阳修(1007一1072)、梅尧臣(1002一1060)曾写诗赠给知白,说明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样一个不到100年的时间段内,界应该不会出现两个则全大师。由此结合史料我们得知,则全是法智大师知礼的高徒,前面所提到知白是知礼的同门师弟,时称慈云大师。则全先是向其师叔慈云大师学琴,后奉师命游学来到越州,造访法华山僧人义海,尽得义海所传琴法,成为义海最得意的门生。义海圆寂后,则全整理完成《则全和尚节奏指法》。至此,则全学琴的师承链条可以归纳为:宫廷琴师朱文济一惠日大师释夷中一慈云大师释知白和越僧释义海一德贤大师释则全。跟随则全学琴的僧人史料记载还有释照旷等,但因材料不够充分,故没有写人本文中。
同一时期文献中还有很多弹琴出色的僧人,如义海的学生中有一位叫释元志,《清江三孔集》⒅卷17,“杂著”,有孔武仲的诗文《说琴僧元志》:
所谓琴者,独处士逸人,取为嬉好。故其寓意,多在于山高水深,风月寂寥之间。古之为琴,未必然也。越僧元志,居其州之资福院,少学琴于其师义海,尽得其法。余暇日造焉,为余鼓《越溪》、《履霜》
二操,坐者相与,肃然敛容而听之。余评之曰,此非三代之中声也。夫中声者,使人趋之而?劳,故其道可以久。元志之琴,方务为凄切苦淡,听者如坐于深山长谷之间,寂然不与世接,其能久而不厌哉。然余犹喜其趋尚高远,出于尘垢之外也。
这段有关琴僧元志的史料,较为详细地说明僧人元志学琴的师承、琴乐的追求、弹琴的意境等信息。古代从天子到士大夫,从少壮到白头,琴都不离身边。处士逸人弹琴,其寓意深远。越州僧人元志居于资福院,从小学琴于义海,尽得义海之琴法,其琴声出于尘垢之外。孔武仲曾听元志弹奏《越溪》、《履霜》两首琴曲,他的琴声让人久听而不厌,就像坐在深山林谷之中,寂静而不染世俗。在诗文的最后,孔武仲还写明撰写此文的原因,僧人元志是他经常往来的圈中好友,因此立此说赠之。
从现有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北宋琴僧中有许多被誉为“大师”的僧人,他们经常出人于朝廷,往来于贵族名士之间,其德行与人品之高尚,为当时士大夫和佛界人士所推崇。因此这些僧人和以朱文济为代表的宫廷艺术家们切磋交流,便成为产生上述这一师承链条的重要原因。
二、基本内容及特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琴苑要录》中收录的《则全和尚节奏指法》,全文用工整的小楷抄经字体写成,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部分。
1.序
第一部分是序,一开始便提出古琴弹奏的要求和练习琴曲的次序,“凡欲弹琴,先端正,定心息虑,横琴面前,令五徽与心相对。缓缓调弦,迄通调令,声韵清稚。或若调子或若琴曲,先缓次急,后却缓,少息,候人静,方弹调子一两弄。又少息,且弹小操弄,候神清气和,手法顺溜,方弹大操,自然得意。”这段话表明当时琴人从调弦到弹曲的次序是:先调(tiao)弦一再渐渐调(tiao)令一先弹调(diao)子一再弹小操弄一最后弹大操。无论是弹调子还是琴曲,都要由慢到快。20世纪20年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首先依照西方钢琴、小提琴的学习体例编写二胡、琵琶的练习曲,让民族乐器的学习更加系统化,而古琴的学习一直被很多人认为在古代没有章法可循,直到当代才出现较多的古琴教程,从上面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确定,北宋时古琴的学习已经有循序渐进的规律。
接着强调弹琴指法的重要性,如“凡学弹琴,先学立指取声高下,节奏不失其规矩,自然造其妙理。琴操之作,各有意焉。……”而此序并非由则全和尚所写,在序文的最后一段交待了谱本的来源,“曹太后⒆之侄孙,名披,字贵获。得则全和尚妙本,遂传授之。凡三十余年,少遇知音者,不敢自隐耶。聊以短见,叙指之大概于曲谱之前,庶几后之学者不误用心焉,幸甚!”由此我们可知,则全这本节奏指法的著作,曾流传在北宋的宫廷中。曹太后的侄孙得到后,传习三十余年,不敢自己隐藏,在曲谱前叙述个人的弹琴体会,希望后世学琴者能够从中获得裨益。因此,《则全和尚节奏指法》抄本应该最早由曹太后的侄孙从宫廷中传出。序文
中有“近时听琴,便欲热闹,堪听不得,已杂以筝、琶、揭鼓之音,贵其易如耳,以取一时之美听,全失古意,岂不叹哉!”“指法错乱,节奏无度,声韵繁杂,何异筝、琶、揭鼓之声?”明确地阐述了写序者的琴乐审美取向和当时古琴界的风气,他感叹于把弹古琴弹得像演奏古筝、琵琶、揭鼓,为了一时人耳好听,而完全失去古意。历史是一面镜子,没想到一千年前的古琴界状况竟然与当今琴坛有几分相似!
序的最后还写道,因为一位蜀僧琴人的禅语而悟到琴乐之真谛:“仆侍先子宦游,因入室烧香,得蜀僧居静(字元方)直指云:‘每弹琴,是我弹琴,琴弹我?’当下顿悟,后通。”我认为这则禅语背后的含义是表达人和琴之间的关系,“我弹琴”还是“琴弹我”,就如同“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关系一样,经常被理解为两种不同的阐释方式,即尊重历史文本并还原文本,还是历史文本为我所用。“我弹琴”强调的是弹琴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琴弹我”强调的是对传统琴乐的尊重和继承,而弹琴的最高境界是要人琴合一。再如苏轼著名的《琴诗》⒇(又名《题沈君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
听?”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古琴本身,那么古琴放在琴盒里,为何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么为何不能从手指上欣赏到美妙的音乐呢?诗意很明显,优美的琴声来自于古琴和弹琴的手指,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首充满禅意的诗歌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琴作为一件乐器,声音是其原有的,但若非手指拨动,终究发不出来,其间的雅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此诗的来源可推溯到《楞严经》
(21),经文中有:“譬如琴瑟茎模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在看来,一切皆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余文请静待......
图文来自网络
△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