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了,不觉中已然惊蛰时节了。春,真的来了!你瞧,迎春花正盛开呢!
3月10日下午,闲来无事,儿女又蹦蹦跳跳毫无睡意,若在往日,早已睡下许久了。周末在孩姥姥家住着,离洞头且近,好吧,何不带着妻儿去那里转他一转呢?!
洞头,去过好多次了,有一次是独自骑行这里,有一次是和长河飓风俱乐部车友骑行青天河从这里返回,还有一次是送妻妹返程时顺道而来,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在这里的农家院内现场推销过一箱白酒(那时,差一点就动了在那里承包农家乐的念想)……毫不夸张地说,洞头,于我是好不熟悉!
再熟悉,好久不去,也会生疏。这一次,带着妻儿前去就是这种感觉。沿着与白水河并行的“挂壁公路”前行,小崆峒山下多了洞头村史浮雕、大路上也新建了“洞天福地洞头村”门楼与“洞头生态旅游村”门楼相应成彰。正在这时,太焦线上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白蓝相间的火车头后面是长长的黑色货厢,英王室用过的“兰花炭”,就这样以20分一列货车的速度源源不断地南下,这样的速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至今从未间断过。
更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特别喜欢这里,刚下车就在游人如织的洞头村四处玩耍,而我,则在一旁给他们拍照留影。大大小小的停车场上,早已停满了自驾而来的车辆;三三两两的骑行者,享受着终点站的休息;下山而来的人们,在满是农家风情的墙绘前驻足;来碗炒凉粉,买几瓶矿泉水,席地烧烤……人们脸上洋溢着惬意的笑容。也是,周末陪家人一起踏春一起散心,约好友一起登山一起锻炼,虽无古人“访唐人题字”(金泽州刺史杨庭秀语)之雅趣,也不无春游踏青之乐趣!
洞头村,是一个位于白水河畔的明清古村,四面环山白水西绕。若在过去,绝对是一个心中的“桃花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故而,唐宋以来成为泽州文人雅士心中的圣地,“耳聩不闻琵琶声,但见一泓春水绿”(宋杨谟)。古时,村人沿白水河滩往来与泽州城间,虽离城很近,“距城十八里”,却高山水阻,出行十分不便,特别是雨季汛期来临的时候。二十世纪末,在“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太旧高速和晋阳高速的鼓舞下,村人发扬太行山人特有的“愚公移山”精神,于悬崖峭壁间修建了一条2.1公里的“挂壁公路”,从此,彻底改变了村民的出行。此举“歪打正着”,为新世纪即将兴起的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
毫不夸张的说,洞头村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多种资源优势,这里有山有水有路有人文有名胜!这里的山,有白水河东岸的“崆峒”山(金人赵忱《琵琶泓》“琵琶古泓上,白水巨涧东。翠巘(yan)岩岩植,邦人号崆峒。”);这里的水,是泽州城的“母亲河”——白水河;这里的路,有白水河古道(李零“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路,有路就有城”);这里的人文,;这里的名胜,有崆峒山圣字岩琵琶寺,有白水河西岸的三佛洞,有南山佛洞,有琵琶泓,有清风壁,有白水河古栈道……
洞头村,声名鹊起于2009年,之前一直默默无闻。那一年,。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洞头村的八路军训练班是与桥岭军鞋厂、回军军衣厂、苇町兵工厂齐名的太行山上的红色明珠。当时,,来这里的训练班集训。据说,在副视察前,。据传,2009年5月24日的前一天,从南山毫无征兆地滚下一块“巨石”,落在了考察当天副站立的位置。那一夜,地方干部好一阵胆战心惊手忙脚乱!至今回想,心有余悸。如今,那块“天降大石”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大任石”,中流砥柱堪当大任。在其当年的位置,“大任石”正被老乡小心呵护着,相信今后定会成为洞头旅游的一大美景!
近些年,洞头村在乡村旅游大道中不断进取,先后完善了登山步道、修建了农业采摘园、农业展览馆、生态停车场、会展中心,开展生态绿化和白水河治理,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也有了极大提升,于2012年成为晋城市首届醉美乡村,于2017年3月26日成功举办首届桃花节。
洞子岩
洞头之名,1983版《晋城县地名志》记载为:位于三佛洞前,而名!三佛洞,我没有去过,若有机缘,定去那里探个究竟。再得机缘,听老支村讲杨家将金沙滩马陷淤泥、穆桂英挂印山挂帅、扯旗岭扯旗。窃以为,洞头之名,盖因位于洞子岩尽头之故,而非三佛洞前。三佛洞前,非是洞头,应是白水河。洞子岩之名见《凤台县志.山川》,即是“邦人号崆峒”,“岩有琵琶寺,晋天福年立石幢,刻尊胜经咒。又有金大安诗碑。”“琵琶寺,有金大定年石幢,大安年卧碑。观音堂,在洞子岩,有后晋天福年间碑。”(见《凤台县志》)
洞头村,在明清之际,属移风乡青莲都贤子里。这概是洞头为村的最初归属。洞头自然之景,远早于人文之景。白水河奔腾不息,于此地形成了“琵琶泓”之大观,“水入石罅,下注一浤”,晋城山水佳境颇多,琵琶泓盖其最胜者,与圣子泓、白水秋波一起成为白水美景。因着琵琶泓,金元以前,这里便是“唐宋胜游之地”(《泽州府志》)。琵琶泓之名,据金泰和五年时任泽州刺史杨庭秀《崆峒岩题壁诗》“泓上绝壁悬冰玲珑而水声滴沥,若琵琶然。……
屏风山下雪云横,雪覆琵琶水一泓。
冰岫玲珑岩溜滴,铮铮珠落玉盘声。……”
与琵琶泓相伴的是清风壁,有唐天宝五年权澈七言歌行一首,宋人榜书“清风壁”清晰可见。琵琶泓和清风壁之名,或许就附会于权澈的“琵琶翠泓湛且清,屏风画壁势相迎”,毕竟这里“澄湾纳淄,激射成雷。峭壁回景,周流如画”。
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作为晋城市发展全域旅游的头号工程,不应该紧盯着几个大块头,也应该考虑下像洞头这样的乡村旅游点。泽州老城和晋城市区的母亲河,白水河就是一个拥有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旅游体系,在全域旅游中不能缺位。若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能将洞头与南河西线硬化,不失为利民之举,一则可改善白水河沿线村庄出行,二则可以更好地推动全市的全域旅游,做大做强做全。
孩子们玩得尽兴,不须此行。回去的时候,我们沿着白水河古道一路蜿蜒南行,刚走不多远,孩子们便熟睡开来,远望两岸的西东贤子、马苇干尸,路遇一行徒步爱好者在这里步行,白水河西岸,村民自保的石寨尚存,白水河截弯取直的山洞尚存,太焦铁路一会穿山而过,一会跨河而过。在白水河与大箕和交汇处,去到金河线经石门(南河西较早用上电的村)和东西乱石峰村返回。
走,到洞头踏春去,莫负好时光!洞天福地,生态洞头,欢迎您!
附:1.唐天宝五权澈诗刻。“予顷尝秉宪,负谴而迁,才散数奇,屡移邦国。爰初至止,即闻有兹胜。迨今一游,果睹殊绝;澄湾纳留,激射成雷;峭壁回景,周流如画;嘉木潜鳞,又不可名也。北去七里,复有石潭焉。潭中有圣字了了可睹。峰峦相属,宛似屏障,闲行其中,潜洞幽窟,信为灵异,予超然有独往之意,而赋是诗。”诗作:“咨予白发年,始佐丹水曲。夙愿解尘□,幸兹洗烦欲。琵琶翠泓湛且清,屏风画壁势相迎。柽柏飕□杂风雨,龟龙□□游虚明。北行七里有灵迹,潭中圣字看历历。一符君德应明时,一契吾真誓幽适。由来此泓□□传,今夕睹之信可怜。夷犹顿使宦情薄,日暮濯缨心浩然。”后书:“天宝五载夏五月二十一日朝请大夫守高平郡别驾权澈词。前钱塘县尉琅琊王纾书。”
2.宋嘉祐七年摩崖题名记。“知泽州军事裴□□□符率郴县主簿□□□□□游琵琶泓□□□吕大忠高平主簿□□□□属□□□。大宋嘉祐七年十月十七日题。”
3.宋政和元年题记。“政和元年,岁在辛卯春三月,有诏祷雨太原,越七日已巳,郡守衡规祗率属吏投简于琵琶泓。与崇福程易前□务王□□□王□同游圣字岩,观唐人留题徘徊久之。男同侍行。”
4.金泰和五年杨庭秀题壁诗。“泰和五年十一月连日雨雪,平地深三尺。上浣日游琵琶院,经圣字岩,欲访唐人题字,无路不得往,缘涧踏雪至清风壁。南望屏山,下瞰琵琶泓,泓周广二百许步,冰雪覆其上,深不可测。泓上绝壁悬冰玲珑而水声滴沥,若琵琶然。彷徨赋诗,书崆峒岩壁。华山晦叟杨庭秀。
屏风山下雪云横,雪覆琵琶水一泓。
冰岫玲珑岩溜滴,铮铮珠落玉盘声。
漫漫积雪覆冰滩,呜咽泉流冰下难。
浑似乐天湓浦宿,夜听商妇月中弹。
冰涨寒岩水落迟,哀弦断续转凄悲。
水仙弹彻霓裳□,泓□骊龙睡不知。”
伊侯山│伊尹│尧舜禹汤│梦回大商∙伊侯山
做一个有乡情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图片跳转:那一年,我在伊山栽过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