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织布
华伦其编著。毕十年心血,搜集本地土布花纹样品两百多种,并对农家织布技艺和本地土布特色加以研究。自明代中叶起,上海县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龙华尖”、“七宝尖”、三林标布等驰誉天下,被称为“云布”,博得“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本地土布品种主要有芦席花布、洋壮稀布、雪里青布、斜纹布、稀布等。
海上琢音
汇集了一批京胡、二胡、月琴、琴筝、笛箫等民族乐器制作者的小传,他们走在从学徒、满师、乐器作坊、合作社,直到进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工作的道路上,或自小对乐器情有独钟,或年近不惑才触及门槛,他们的生平与工作、成长经历同我国民族乐器制作的发展、成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曲回肠荡气的华美乐章。
1937-1945闵行备忘录
,闵行区辖境内涌现无数义勇人士,他们抗敌救亡慷慨就义的事迹可歌可泣,其中的代表人物可谓“时代精英,民族脊梁”,但是,这些原本该被铭记的无名英雄们却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战功显著无人记载,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未留下。,编撰成册,以慰岁月。
闵行往事
凡是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或重要史迹纪念地,大多是有故事的。本书围绕今闵行区境内已公布为“国保”、“市保”、“区保”的历史建筑物和重要史迹纪念地,从地方志书、普查报告以及现有史料中搜集出相关资料,经考证研究和实地采访,整理编写相关故事,以求拓展让今人读懂历史的又一途径。
马桥古韵遗存
马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位于马桥俞塘村的马桥古文化遗址,保存了大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并为上海成陆的“冈身”之说找到了科学依据。当年这里是元代黄浦江邹城巡检司驻地,明代松江画派宗师董其昌故里,清代植棉织布主产地,民国江苏省民众教育实验地……
上海闵行•乡土文艺100年
一百年前,清末明初的闵行地区,乡土文艺有何亮点?有七宝皮影戏,鲁汇国乐会,陈行谣谚,秦荣光编撰《上海竹枝词》,七宝“同乐社”,申曲,沪剧,苏家桥宣卷,三林书院,吴会书院,侯孔鹤的《白村堂帖》,陶南望的《草韵汇编》……本书的编撰,既是为了传承历史文脉,亦是为了发展当今群众文化,彰显闵行区的文化软实力。
上海乡绅侯峒曾家族
张乃清著。记叙了以侯峒曾为代表的上海紫隄侯氏家族之事: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士绅乡民英勇抗击、保家卫土,上海近郊紫隄村侯峒曾带领侯氏家族,慷慨赴难,几被灭族,,更是紫隄家族的兴衰史,以及其家乡上海紫隄在明清时代的风情史。
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上海民族乐器制作行业大约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历经岁月变迁,依然保留着丰富的传统工艺,延续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性格。在上海民族乐器制作艺人的精工细作下,古筝的悠扬、二胡的细腻、琵琶的清脆,传遍了大江南北。2011年,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目录中。
顾振烈士的故事
抗日战争期间,顾振在自己家乡建立了“抗日游击队”,,。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顾振烈士家属和地方文史研究者深入挖掘、精心整理了顾振烈士的事迹,编成此书。
上海乡绅李待问
张乃清著。李待问是上海松江府城的城隍老爷,明清鼎革之际率松江府民众守城抗清斗争的殉难者。一生敦厚正直,忠孝节义,包含家国情怀。本书以存世不多的资料汇编成册,大致梳理了李待问的一世,并以此基础,横向讲述了一些大时代的逸事勾陈,可谓留下了上海乡绅群像中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