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555期!2018第034期。管乐飞扬,您的音乐世界有我更精彩!
一、进入状态
任何一首笛乐曲都有内涵特定的状态。近半个世纪以来较为流行的笛曲,以《春到湘江》、《牧民新歌》、《姑苏行》、《扬鞭催马运粮忙》为例,乐曲本身暗示不同的情景或形态,我们权且用一字概括之:
江(河)——春到湘江
草(原)——牧民新歌
园(林)——姑苏行
场(谷场)——扬鞭催马运粮忙
以上笛曲所要表现的就是如上的自然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特定的画面。进入演奏状态,也就是超前意识,先于乐曲演奏前立意,姑且说“意在曲先”。许多成熟的演奏家十分注意立意功夫,立意如同戏剧表演之进入角色,反之便是出戏。
笛乐曲有动态(如《牧民新歌》)、静态(《姑苏行》)、动静结合(如乐曲的快板与慢板)等,演奏者必须全身心地进入状态,实现演奏者与乐曲之间主客观的统一,才是一个称职的演奏家。我们常见一些初学者拿起竹笛随手便吹,没有立意,更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自然不会感动自己,更不会感动他人。
进入状态便会出现激情与兴奋点,好比练气功,令人周身洋溢着“气场”感觉;进入不了状态的演奏往往平淡无奇,人们常说乐感差,没感觉,大抵如此。
进入状态要有修炼功夫,平时训练要一音一句,细细聆听,要身临其境,如果每发一音既准确又富于美感,那末音音相连,珠联壁合,一首笛曲的完美合成便指日可待了。如果每一音、每一句的发音既粗糙又不准确,那末这种演奏又有什么意义呢?
进入状态要放松。艺术体现人的精神力量,由精神的紧张到放松也是学习艺术的目的之一。演奏紧张是精神持续紧张的反映,背离了艺术的功能。放松可以是肢体的放松,例如散步、游泳等;也可以是精神的放松,例如演奏等艺术活动。弗洛伊德说艺术是情感的宣泄,体现人类精神由紧张到放松的过程。人们常说:气定神闲,便有了这个含义。
二、临场发挥
临场发挥如何,往往是一位演奏者成败的关键。有人技高一筹,但有时临场发挥差强人意;有人技不如人,但临场发挥颇佳。有人是观众愈多愈出采;有人是人头愈多愈心慌。俗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万不可小看这夺人魂魄的几分钟。所以演奏的成败既有必然性(平时训练如何),也有偶然性(临场发挥优劣)。这里心理的因素起决定的作用,人们常说学艺难这也是一个难点。比如平时足球训练相当艰苦,赛场90分钟的来回倒脚也很艰难,但如果临门一脚很差劲,往往功亏一篑,道理是一样的。
临场发挥必须以技术过硬为底线,技术训练必须到位,缺乏技术手段临场发挥便是一句空话。因此,作为笛乐演奏,技术的熟练度、完美与流畅是至关重要的。
三、表现力
表情是一切器乐演奏的重要界尺。
表情即是表现力。力度的概念在书画更为强调,书画讲究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书画专家曾说过:看林敬之的书法须从纸背去看,背面渗墨,说明运笔力道大,力透纸背,真迹的可能性较大,反之那种笔之字力弱的作品可能是赝品。
笛乐的力度不等于是强度,吹得响不等于有力度。力度表现在挖掘作品的深度。
力度有以下几个层面:
(1)强弱层次
如:f→mf→mp→p
以上是通常笛乐作品较常见的力度层次。某些复杂的笛乐曲层次更多,有时可达七个层次之多。
(2)抑扬顿挫
笛乐演奏随旋律起伏而展现的高强低弱的倾向,是体现歌唱性旋律的主要手段之一。这是由歌唱的抑扬顿挫向器乐演奏渗透的结果。
(3)语言性
主要体现在旋律转折的小结构,委婉、细腻的表达,着意表现语言的四声效果,往往给人以一唱三叹之感。
(4)传神
笛乐演奏由形似(音准、节奏、表情等)到神似(传神),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气韵生动、神行兼备,是一切艺术的精髓。古人以人物画为贵,讲究画人要传神。气韵之“气”,实指神气。所以,神韵一词常常是笛家追求的极致。
四、意境深远
意境即境界。非灵感、悟性而难成境界。此一说多为宗教语言。尊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佛家讲悟性、意境;道家讲虚空。绘画、音乐都讲灵性,是上帝的语言。音乐的刚柔相济,绘画的枯湿浓淡,也是境界。境界是立体的,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表现深远的空间感。意境深远,深沉悠远,主要是远。书画的飞白、留白,古琴的泛音等,均有意境的形迹,给人以无限大的空间感。
意境一词,我理解意为意象,境即境界,意象为形,境界传神。
有人吹笛音音结实,句句响亮,就是缺乏强弱有序、节奏跌宕起伏的空间感,令人闻之乏味。有人仅仅吹几个音便不同凡响,情调、趣味、风格别具,令人过耳难忘,便是这个道理。
绘画靠图象传情,音乐靠音声达意。图象要耐看,粗犷处宽可走马,细微处密不容针;音声要耐听,豪放处行云流水,细微处浅唱低吟,各具其妙。那种大嗓门唱歌,大喇叭奏乐,除了以高分贝震慑听众外,毫无意境深远、余味无穷可言。唐代前为什么重琴?唐代后为什么重筝?古人为什么重箫?今人为什么重笛?由此可见人们的审美观随时代而演变,一如人们的饮食习惯,是随时代、地域而不断演变一样的道理。
本文仅就笛乐演奏进入状态、临场发挥、表现力、意境深远诸方面阐述笛乐演奏的本质特征。其实这16字常常是挂在导师、评委的嘴边,用于评价年轻后生演奏之道的用语,由于老生常谈,人们往往未作深究,故尔不解其意。即将出版的《中国箫笛史》一书对此有深入的解读。该书不仅深入探讨了箫笛史学,而且对笛箫流派、演奏史、演奏美学、大师名家、箫笛著篇、演奏法等均有详细的研究、剖析。该书作为重要著作,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资助出版,国内外各大书店经销。借此机会作者向广大笛箫爱好者问候,与大家分享这一成果。
2008.9于美国费城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管乐飞扬2017合集系列三:笛曲欣赏集锦 | 牧笛| 南词 | 泉水叮咚 | 卖菜 | 绿洲 | 欢乐斗地主 | 魂斗三国 | 纵马长歌 | 猪八戒背媳妇 | 御天九式 | 大笑江湖 | 牧云谣 | 杀猪刀 | 千本樱 | 迎宾曲 | 阳光照耀着帕米尔 | 沂河欢歌 | 扮仙 | 梁祝 | 江河水 | 丢丢铜仔 | 运粮忙 | 高原上的节日 | 喜讯 | G大调协奏曲 | 野蜂飞舞 | 牧民新歌 | 百鸟引 | 草原的思念 | 小放牛 | 百鸟迎春 | 姑苏行 | 三五七 | 鹧鸪飞 | 名家谈笛 | 学术文论 | 笛子教学 | 笛曲欣赏 | 笛子资料集锦 | 五梆子 | 喜相逢 | 雨碎江南 | 问情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内容任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