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公众号,加关注,保存阅览
一个人一辈子有一个能乐在其中的、有趣的业余爱好实属不易。音乐对我来说就是从小种下的一个神奇种子、它直指人心,可以照亮你的一生,是上帝赐给人类的一份不可多得礼物——ECC32
【外婆的澎湖湾】
——黄昏的沙滩上有著脚印两对半
殷老师生于北京,小学初中是在北京度过,那时又遇“三年自然灾害”,父亲经常出差,妈妈只得向老家的姥姥求援,可以说年少的殷老师外婆带大的孩子,很多人会哼唱一首的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外婆做的饭,外婆做的新衣和外婆讲的故事……,对于孩提时代的殷老师来说,无疑成了懵懂少年最真切、最美好的回忆”
“是的,后来上高中,随着父母工作变动到了天津,,这场磨难对于父辈来说是一场人生的灾难,而对于不用天天死读课本的少年来说,倒也是有不少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殷老师的父母亲是工程师医生,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环境应该说是比很多偏远农村的孩子优越了很多。所以,呆在家里在家看小人书、听广播里的样板戏、地方民歌和以及《三国》《水浒》等小说故事会就成了那个时代城市中的游散少年的最大的精神需求。
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说现在发烧友喜欢的欧美古典黑胶唱片,在那个年代是被严格管制批判的“封资修”。在殷老师的记忆中,家境好同学家可以听到中唱出版的一些薄膜唱片,或者是一些苏联、朝鲜、阿尔巴尼亚等国的民歌和艺术歌曲。
“当然,有时在能在一些“右派”邻居家里,偶尔发现几张的欧美黑胶音乐唱片,曲目虽是最常见的弦乐作品、戏剧或歌曲片段,如拉威尔《阿莱城的姑娘》、比才《卡门》、《鸽子》等,但能和同学一起悄悄听上一会儿,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
在那个革命的年代,亲近国外艺术喜欢古典音乐人是神秘、腐朽而又危险的,更不要说能有钱买到这些唱片和唱机了。而对于“吸毒上瘾”而又略懂无线电的少年来说,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向父亲求救,找来了一些介绍无线电小制作的书籍,在父亲指导下学着制作晶体管收音机。也正是这台自做版来复式收音机播放一些色彩简单的音乐和旋律,伴随着殷老师走过了中学那段白的发光的青春时光,也开启了一个懵懂少年的音乐探索之旅。
【流浪者之歌】
——爱上了就不管从此以后
出生在五十年代末的人,命运总是多了一些考验。,最美的年华和青春的憧憬让农村大田里劳作的汗水浸泡的几近皱褶。尽管如此,寻觅或者的理由,谁也挡不住年轻人驿动的内心,爱上了就不管从此以后!
没有机会接触太多音乐,读书和唱歌就成了知青生活的一大特色。那时的下乡知青,最爱唱《喀秋莎》《三套车》,《朋友啊再见》也唱陕北的《信天游》《黄土高坡》,随着那些跃动的旋律,一无所有的压抑与年轻不羁的激情,似乎他们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喊完了唱累了,再翻翻苏联的《静静的顿河》、法国的《基督山恩仇记》《巴黎圣母院》,还有中国的《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以及老舍、巴金、鲁迅等国内文学家等文学作品,都成了他劳动之余填补孤寂与空白一种精神食粮。
看的多了想法自然也多,一种想写不敢写、想说不敢说的焦灼和不甘沉沦的烦恼也会袭来,无奈之余,只能抱着吉他约上几个知青跑去一个山岗上,扯开嗓门高声大唱,一唱二、三个小时也不想罢休。
“是的,那种年轻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你有什么无奈,惆怅、怀想以及愤懑。只要这么一唱就好像有了释放,也就是这时,我和插队同学们学会了口琴,笛子、二胡、吉他等乐器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像一支难以忘怀的歌。七七年大学恢复高考,一向信守父命要求进步的殷老师,以优胜成绩跨入了大学的校门,虽然报考的是机电工程学这样的理科,但早被音乐侵袭的他,面对各类港台流行音乐、校园歌曲、西洋轻音乐和古典音乐跨门而入,自然有着异常的亲近。
“那是大二的一个秋夜,我独自在校园小径上漫步,思绪也在漫无目的的黄叶中飘零。忽然从路旁宿舍的窗口传出一阵凄美婉转的小提琴声。它时而的悲凉、紧张,转入沉重和徐缓诉说,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草原上苍茫的夜色中,正在行进着一行步履艰难的车队,如泣如诉琴声犹如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在苦难中的挣扎、追寻、最后获得真主的爱恋,几分钟过去,乐曲突然变为绚丽快捷的舞曲旋律,在乐队齐奏中结束了全曲。这时,我才如梦初醒,发觉自己竟已伫立良久,热泪成行。”
这首小提琴曲作品,殷老师后来才知道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Sarasate萨拉萨蒂根据民间素材改变创作的《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Op.20又译作《茨冈之歌》),全曲表现的吉卜赛人浪迹天涯,酷爱自由、狂放不羁、坚忍不拔的个性和对自由的追求。让殷老师第一次感到,人生也许就是一种悲伤的无助,但依然需要我们欢乐向上。
的确,人生一世,命运可以多舛,生活可以清贫,但是除了一日三餐以外,我们不想活的像猪一样。大学毕业时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被学校推荐学硕连读。在校六年学习有了更多的机会广泛涉猎各类人文知识。那时候的大学课余生活,什么时政新闻、哲理思辨、科技发展、历史新知,同学们都要辩论一番,殷老师也是常常跑到图书馆,借阅法国,英国,苏联等的一些著名小说,诗歌、戏剧作品,比如维克多•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罗曼•罗兰、左拉、大、小仲马、、托尔斯泰等名家作品。曾经一段时间,殷老师竟然对伏尔泰的《哲学书简》、卢梭的《忏悔录》等思想家的大作痴迷许久,常常挑灯夜读,有时竟然通宵达旦。
有道是,读书使人俊美,音乐使人沉思。那时候国门初开,文化领域也逐渐百花齐放,广播电视里各类音乐节目和国外进口的古典音乐磁带也越来越多,爱上音乐的他买借录三结合,为了一盒音乐磁带或者一场大学生的音乐会,更是省吃俭用争取每一次聆听的机会。
笔者和殷老师年龄相仿,记得上大二时正好遇到学校音乐系老师讲古典音乐公开课,一台夏普的777,就把自己的古典细胞都勾起来了,一时间曾发誓等工作了挣了钱要把能找到的古典音乐磁带全部录下来保存,后来了解越多听的多了才知道是无知的可爱,也渐渐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和喜欢的东西。
“当时我是大学乐团的吉他手,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曲,也开始知道世界上的罗德里戈、耶佩司、塞戈维亚、罗梅洛等吉他演奏大师的风采。那时,全国高校都时兴组织交响演讲会和音乐会,我们会乐器的同学也都会争着上场去演奏,那时真是青春激扬,我们在一起欢歌,一起壮怀激烈!”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殷老师的第一份工资就是拿来购买中唱出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及中国小品》、《春江花月夜》,尽管是磁带录制但心里那个兴奋、激动和自豪也让他确实激动了好几天。当时的录音和制作算不上发烧,但这种具有中国浪漫传奇的蝴蝶式爱情,对于正处在青春恋爱期的殷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份表达自己真情告白一种最好的方式。也就是在那时,殷老师决意安身立命、约法三章:学有所成,爱人敬业,守候音乐。
【巴赫与贝多芬】
——小城故事里的小无与大爱
殷老师真正开始喜欢古典音乐是在大学期间开始的。搭建自己的第一套音响系统,购买中华206唱机和日本松下的1200MKII直驱唱机的费用,却少不了初恋的蝴蝶夫人倾囊相助,要说到年轻时代的种种青春的音乐感动,购买唱机、音箱要有请爱人参与,就是选择电路制作胆机对比试听,也总少不了爱人的听感与建议。现在回想起来,其间又有多少难以忘怀,难舍难分的“小城故事”里那一曲曲小无与大爱的协奏与间奏,越来越深地容进了他们一生挚爱和精神家园……
我做机器接近20年了,走上黑胶之路从90年代初至今也有十年多的时间。一渐渐一套套的音响器材更换了很多,现在使用五六十年代的经典唱盘多能士,Garrard301/401,还有高度风Ortofon/SME唱臂唱头等,其声音表现即有工整平衡、浑厚大气、动态凌厉的作风,搭配得当也不失全面温和与细腻,能很好地还原乐队的声场和乐器的质感与厚度,比较符合我常听的一些古典音乐体裁和曲目的整体风格。
德阳家访的最后一天中午,殷老师夫人特别制作的川味家宴来招待远道而来的我和本地的音乐同好,其中的一些话题自是转到了殷老师喜爱的古典音乐上,殷老师自己做胆机,玩黑胶LP的历史有近30年了,目前收藏的古典黑胶唱片总数达2000多张,其中部分是自己喜欢的南美民歌,吉他等乐器作品,以及部分国乐和现在流行等,加上以前收藏CD唱片总计近3000张。但是最常听和最喜欢的还是古典音乐作品居多。
随着聊天的话题,殷老师也特意选取了周末常听的几首作品:维瓦尔第的《疏特琴协奏曲》、布鲁赫的《苏格兰狂想曲》、和西班牙女钢琴家阿利西亚·德·拉罗查演奏的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一起欣赏。
这些大师级的经典作品纯朴、自然,那一浪一浪的美如哲诗琴声和旋律中比比皆是的纯净与清澈,和对世事无常、人生多舛的细腻入微洞察,还有对人与自然不动声色的对抗与和解,大师们的那份信手拈来的自信和内心的强大与平静、大气与深邃,把人的心不断地推向隔空遥望的冥想天际。有道是:音乐如人,你的喜欢和拣选其内视性和逻辑性,无不在清晰地趋向一个核心,还原出殷老师的音乐世界中精致、闲适、淡泊又不乏激扬的音乐美学和精神取向。
欣赏古典音乐对殷老师而言,似乎已经一种习以为常自然而神圣的宗教式礼拜。年终休假周末小憩要听,节日生日更会以音乐为伴。2013年五十五岁生日那天晚上,殷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发照说,找来比才的歌剧《卡门》和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op73)给自己助兴。
听着主人的故事,再想想这一曲曲 “音乐人生”的背后深藏的玄机,殷老师表面上的温和甚至抒情的表象,内里则是一种坚硬的内心。神性的贝多芬的作品里藏有的那份自信、孤傲,还有“要用一生的努力才能到达” 精神挽歌式的坚持,还有卡拉丝的《卡门》所散发的吉卜塞人的爱恨与激情、放纵与收敛、善良与邪恶、痛苦与欢乐,憧憬与怀想,不正是殷老师一生守候音乐,情之所至不断追求的动力之所在?
诗可以下酒,歌可以下酒,当然故事也可以下酒。聊起这段恰似少年成追忆,同是天涯爱乐人的音乐往事,殷老师也是感慨不已。殷老师的一则微博记录了他的这些变化。
“人年轻时对系统的重播,更多的偏向聆听激昂凄美、气势如虹、明艳动人的旋律;现在老了,念想变得越来越小,喜欢直接质朴、委婉恢宏、温暖感人作品,比如早期单声道作品,还有巴洛克音乐,以及大无小无等无伴奏作品,不那么在意争强好胜,复杂多变、五光十色的诱惑了。但有时情绪上头时也会找一些以前喜欢的拉美民谣、现代流行和爵士小品提提精神……”
【写在最后】
德阳家访,笔者对好友的记叙和解读,应该说明显地有一种“同好和亲缘”的关系,因为相信人的精神在音乐的世界中越来越显出特殊的亲性,人生的策略、音乐的价值、美学的承载以及精神独白,都会以爱乐人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变形和建构,当然也更为坚定自以为是把对方视为另一个自己的结果。新年将至,仿佛心中总有一种很熟悉的旋律在祝福,好的音乐总是在等待着她的爱乐人!
(本篇家访截稿于2016年10月)
特别鸣谢香港《胆机世界》编发刊载
请点击本家公号[历史消息],关注其他家访连载
【转载合作】须知
原创文章已申请保护,转载请看【LS35A工作室】有关通告,并联系BBC-LS35A-FANS授权许可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
尚若觉得小文不错,可随意打赏
原创文章,欢迎关注、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