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本人教案精选6:咏怀古迹(其三)

本人教案精选6:咏怀古迹(其三)

2021-07-18 22:58:28



课题

咏怀古迹(其三)

授课

时间

2017.3.21

知识

准确把握诗中王昭君的独特艺术形象,进而体会杜甫深挚博大的情意与胸怀。

能力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情感内容及艺术特色。

德育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重点

品味格律诗语言的几个要点

难点

格律诗中对仗的

一.     导入新课

说明:前两首诗歌的学习方式是以诵读带动理解,学生对诵读的基本技巧有了一些了解.课前布置同学结合注解,自己尝试诵读本诗,达到初步理解诗意的目的.

1.  请一名同学解读诗意。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板书-------------咏怀古迹  杜甫

2.  两位同学试读,并谈自己这样处理的理由。

3.  教师稍作点拨,同学齐读。(诗人形象特别是年龄;诗歌情感内容、特色、变化;节奏重音语调停顿等)

 

二.     教学过程

(一)过渡(明确学习目的、任务)

   诵读确实是感受诗歌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同学们要想较好地理解诗意,必须首先过语言关。众所周知,诗歌的语言是凝炼的,而杜甫的律诗在这方面的成就则是最突出的.

(1)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平生特别喜欢、刻意追求最能表情达意的诗句,在语言上痛下苦功.

 (2) 有人评价:在杜甫晚年的七律中,他把一腔真诚热血凝铸在56字中,字字精深。

因为精深,所以难理解.反过来,学好杜甫诗对我们品味语言能力的形成、较好理解诗歌帮助特别大。

 (二)通过深入品味诗歌语言,全面把握昭君艺术形象

1.结合诗人精选的意象,对人物形象进行初步分析。

(1)作为一首咏史诗,本诗无一句议论,全从形象落笔。要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从理解昭君形象入手。

       接触本诗之前,你心目中的昭君是什么样的?然后,通过”本诗是咏昭君之绝唱”,引导学生迅速理解,不跑偏。

(2)问题一:你认为杜甫想要呈现给我们怎样的一个昭君形象?

 (1)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悲剧命运

(2)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哀怨

(3)画图:刚直不阿   春风面:容颜美丽

(4)环佩、夜月魂:幽独、高雅——结合姜夔《疏影》

点拨:1。要会想诗。2。动词和修饰语在谁的基础上才发挥作用?

明确:板书:美丽幽独、可怜可敬、倔强深情、家国情怀

(3)问题二:为塑造昭君形象,这两首诗所选用的词语特点与杜诗有何不同?

王昭君 白居易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过昭君故里 张志真

春江秋水总流淌,王嬙芳名永流芳。汉家桃花开不败,青溪青冢一样香。

明确:这两首诗主要选取与容颜及与之相关的意象来塑造形象,而本诗则不然,请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小结: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也是非凡效果出现的主因。他选取意象时思路开阔,大胆处理,随心所欲,又有出人意料的神妙.与众人拉开了距离。

可见,关注意象、关注意象的独特性,对理解诗意特别重要。

板书:意象

2.结合炼字(动词、修饰语)进一步体会昭君的伟大形象。

(1)过渡:事实上,后人在解读这首诗时,对杜甫的一些处理还是有不同见解的。

(2)问题三: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请问:气象雄伟如何体现?对于此说法,你怎么看?

明确(1)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有如万马奔腾,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画龙点睛,使山水充满了生机;

明确(2):顶天立地、精神强者

A一去、连:毅然、决绝、倔强。刚强之气

B独留、向:再大的不幸、痛苦、孤独甚至绝望,都不屈。《江雪》

 明确(3)家国情怀,民族共同情感

A省时、空归:生不能归,死也要归。也许徒然,还要那样。

方法: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3)引用一些关于家国情怀的诗句进一步强化认识。

A家国情怀概念

B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最终明确:惊天动地的英雄

    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杜甫要昭君写得“惊天动地”,让我们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是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的。                                                                                                                                                                                                                                                                                                                                                                                               

(5)方法小结:引吴沆评论。杜甫精于炼字。板书:炼字

3.结合对仗,进一步体会昭君形象强烈的悲剧色彩。

(1)过渡:分析至此,我们知道了杜甫笔下的昭君形象的确与众不同,不落俗套。但是,很多时候,诗人最看重的还是通过文字传递一种情绪或感觉,让一种”气”去感染人。

(2)昭君身上,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伟大一面还是悲剧色彩?为什么?

尚\千载\琵琶\分明

补充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一个“尚”字,写出江村古落依然如故的状态。因为“尚有村”传达了一种“斯人已去”的寂寞感;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更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陡起直转,必然过渡到下面对昭君命运的咏叹。

板书:对仗

A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两句精炼概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两句诗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正因为汉元帝昏庸,“按图召幸”,使小人有机可乘,故而辨识不出美恶真相,才害得昭君遗恨终身。“空归”二字真写得肝肠寸断,把万千遗恨表达了出来。

B紫台-青冢 朔漠-黄昏 连-向省识-空归春风面-夜月魂

杜甫以“紫台”对“青冢”,一雍荣华贵,一凄凉冷清,在色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朔漠”对“黄昏”,又烘托出一种肃杀渺茫的凄惨气氛。先从字缝中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连”、“向”二字,更是颇具匠心,前者将“紫台”、“朔漠”连在一起,无形中就把昭君出塞的悲剧和西汉朝廷的昏庸联系了起来;后者使同种色调互相渲染:青冢瑟瑟,面向暮霭沉沉,一片萧条充塞广宇,象征着“此恨绵绵无绝期”。从而给人留下了丰富的联想余地。”

 “春风面”与“夜月魂”更是对得惊警:昔如彼,今如此,讽情贬意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4.总结:读杜甫的诗,绝少平滑松脱之感,而是在铿锵紧凑之中,使人感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稳重、有力而又时有出人意外的神妙。他的语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独树一帜,无人能及的。

(三)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杜甫形象认识

1.引背景材料,请大家找出二者相似之处。本诗写于大历元年秋55岁。这一年,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2.咏史诗类型:怀人伤己、同病相怜、借古讽今、能翻旧案——本诗属于哪一种?透过昭君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他的悲剧和伟大怎么认识?

明确1:相似之处:“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土,归家无望;怀才不遇;绝望遗憾;家国至上、深深的爱

明确2:借写昭君怨恨之情,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君臣际会难。漂泊西南痛苦不堪。中原扰乱欲归不得。

明确3:昭君悲剧不是一人悲剧,杜甫亦如此,怨恨传千载,必将继续传下去。——切中时弊,含义深远。

3.引“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4.总结: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把个性人格化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性至情。

(四)齐背

 

 

板书

         美丽幽独                意象

         家国情怀      昭君      炼字

         悲剧色彩     杜甫        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