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1.我国战争理论之结晶,百代谈兵之祖为(C)
A、司马法 B、尉缭子 C、孙子 D、李卫公
2.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所谓军人武德乃(C)
A、忠孝勇义严 B、恭宽信敏惠 C、智信仁勇严
3.孙子兵法始计揭橥以「五事」、「七计」估量胜算,五事系指(C)
A、智信仁勇严 B、天地君亲师
C、道天地将法 D、地水火风空
4.孙子兵法始计篇旨在说明(D)
A、用间之法 B、统御之法 C、远交近攻 D、庙算之胜
5.孙子兵法中,以何者为战争之最上策?(D)
A、伐兵 B、伐交 C、攻城 D、伐谋
6.下列何者非孙子兵法的战略原则?(C)
A、兵者,诡道也 B、兵贵胜,不贵久
C、胜兵先战,而后求胜 D、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7.孙子兵法谋攻篇主张的作战理念,正确的是(C)
A、破国为上 B、上兵攻城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百战百胜,善之善者也
8.有关孙子兵法理想,下列何者为非(B)
A、无恃敌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B、胜兵先战,而后求胜
C、兵贵胜,不贵久
D、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9.西方兵圣是克劳塞维兹,东方兵圣为何人(B)
A、韩信 B、孙子 C、吴起 D、诸葛亮
10.孙子兵法始计篇揭橥以五事、七计估量胜算,五事中首重「道」,其原因为(C)
A、首重兵法 B、道德为要
C、得民心为要 D、兵者诡道也
11.《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此说揭示何种观念?(C)
A、避战 B、速战 C、慎战 D、好战
12.〈秦晋殽之战〉文中,烛之武游说秦君时所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相当于运用兵法上的何种策略?(A)
A、利而诱之 B、佚而劳之 C、怒而挠之 D、实而备之
13.以下战役,何者可做为兵法「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的例证?(C)
A、信陵君救赵 B、田单复国
C、曹操赤壁之战 D、晋师假道灭虢
14.下列何者非造成〈谋攻篇〉所谓「乱军引胜」之因?(D)
A、縻军
B、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
C、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D、悬权而动
15.三国时周瑜利用蒋干传言,使曹操杀蔡瑁、张允,运用的是何种间计?(B)
A、内间计 B、反间计 C、死间计 D、生间计
16.〈军形篇〉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文意与下列何者相近?(C)
A、五声之变,不可胜听 B、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
C、多算胜,少算不胜 D、战胜,不过奇正
17.曹刿指示鲁军必恃齐军三鼓而后攻之的战法,符合孙子所谓的:(D)
A、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B、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C、勇者不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
D、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18.孙子主张作战时应采取何种措施,以减轻己方因战争所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D)
A、坚壁清野 B、远交近攻 C、箪食壶浆 D、因粮于敌
19.孙子曰:「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此处「司命」是指(A)
A、掌握人民生死者 B、负责狱政者
C、教民武艺者 D、子嗣后代
20.下列何人非先秦的军事家?(C)
A、孙武 B、孙膑 C、韩非 D、吴起
21.孙子所主张的战争策略,由优而劣应为(B)
A、攻城→伐兵→伐谋→伐交 B、伐谋→伐交→伐兵→攻城
C、伐兵→伐谋→伐交→攻城 D、伐谋→伐兵→伐交→攻城
22.地略学上有谓「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此种地形属于〈九地篇〉中的(D)
A、争地 B、重地 C、衢地 D、死地
23、《孙子兵法》的核心篇章是( B )。
A.作战篇 B.谋攻篇 C.形篇 D.势篇
24、《孙子兵法》的第一篇是( A )。
A.计篇 B.作战篇 C.谋攻篇 D.形篇
25、《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 D )。
A.仁 B.无 C.禅 D.全
26、《孙子兵法》中,着重谈军队外在表现和客观物质力量的篇章是( C )。
A.谋攻篇 B.作战篇 C.形篇 D.势篇
27、《九变篇》指出克服将帅之“五危”,指的是( C )。
A.死拼、易怒、好冲、好名、不攻
B.怕死、易怒、贪婪、好名、保皇
C.死拼、怕死、易怒、好名、保民
D.好冲、易怒、贪婪、死拼、好名
28、《军争篇》的中心思想是( C )。
A.不战而屈人之兵
B.平和军心,以静制动
C.争取先机之利,掌握战场主动权
29、《行军篇》主要讲的是( B )。
A.战略战术、克敌制胜
B.行军布阵、驻扎安营
C.平和军心、敌我虚实
D.武器装备、粮草兵马
30 楚王( A )灭掉了息国。
A.顺手牵羊 B.无中生有 C.借刀杀人
31. 北魏伏兵因为( C)最终被破六韩拔陵打败。
A.喝酒误事 B.贪生怕死 C.打草惊蛇
32. 孙策写信让刘勋攻打上缭,而自己则趁机占领了刘勋的卢江郡,这就是( C)。
A.李代桃僵 B.声东击西 C.调虎离山
33. 诸葛亮对( A )七擒七纵,使他心服口服。
A.孟获 B.孙权 C.周瑜
34. 曹操采用( B)计策,收降了文丑的兵马。
A.擒贼擒王 B.抛砖引玉 C.欲擒故纵
35. 赵高和李斯用( A)手段,立胡亥做了皇帝。
A.偷梁换柱 B.李代桃僵 C.金蝉脱壳
36. 东汉末年( B )挟天子以令永无诸侯,引起大家的不满。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37. 刘琦脱险是( B)出的计策。
A.刘备 B.诸葛亮 C.周瑜
38. ( C)桥头大喝,吓退曹兵。
A.刘备 B.关羽 C.张飞
39. 王允用( A ),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A.美人计 B.空城计 C.苦肉计
40.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中的是( B )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41.三十六计的第一计是什么( C )
A.金蝉脱壳 B.声东击西 C.瞒天过海 D.借刀杀人
42.作战时,天时,地利,仁和的排序是怎样的( D)
A.天时>地利>人和 B.地利>人和>天时
C.地利>天时>人和 D.人和>地利>天时
43.关于奇正得胜的举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官渡之战 B.司马光砸缸
C.敦刻尔克大撤退 D.
44.关于兵之虚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兵之虚实,如以碫投卵
B.水避高而趋下,如用兵避实而击虚
C.李世民推崇虚实,认为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战无不胜
D.,倡导用血和汗水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
45.《孙子兵法》中最重要的字是下列哪项?( A )
A.知 B.行 C.策 D.法
46.下列不属于《孙子兵法》“胜”的层面?( C )
A.将胜 B.先胜 C.利胜 D.威胜
47.中国战略文化的巅峰之作是( B)
A.《战国策》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墨子》
48.《孙子兵法》中体现执政创新思想包括(D )
A.得道多助,任势驭变 B.正合奇胜,突破超越 C.以患为利,以迂为直 D.以上都对
49.《孙子兵法》的战略目的是下面哪一项?( D )
A.屈人之兵 B.攻城拔寨 C.国家权力 D.长治久安
50.“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 C )
A.成功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B.成功贵在德行,有德者,天佑之
C.要想成功必须先懂得牺牲,有所为有所不为
D.以上都不对
51、人类思想史上三大智慧奇书不包括( D )
A、《孙子兵法》 B、《君主论》C、《智慧书》D、《论语》
52、“战”的前提是( B )
A、防 B、知 C、信 D、器
5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属于哪一种军事理论?( D )
A、攻坚战 B、布防战 C、阵地战 D、情报战
54、下面哪一项不是孙武的全胜层次之一?( C)
A、以国为上 B、以军为上 C、以胜为上 D、以伍为上
55、《孙子兵法》的第( D )篇是间谍战的开山之作?
A、6 B、9 C、11 D、13
56、“辞强而进驱者”体现了哪种特点?( B)
57、A、勇 B、退 C、谋 D、进
57、下列哪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 )
A、军争为利 B、静如处子 C怯生于勇 D、饱能饥之
58、陈胜吴广称王,采取了( A)
A、借尸还魂 B、擒贼先擒王 C、调虎离山 D、顺手牵羊
59、我们熟知的狸猫换太子,实际上是三十六计中的( C )的体现
A、假道伐虢 B、指桑骂槐 C、偷梁换柱 D、关门捉贼
60、解决问题先抓住关键部分,如同(D )这个计谋
A、反客为主 B、釜底抽薪 C、树上开花 D、擒贼先擒王
1、“兵之情主速”的意思是 兵贵胜,不贵久
2、《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什么时期的人 春秋
3、《孙子兵法》一共 13 (填数字)篇
4、填写原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5、《孙子兵法》最后一篇是《用间篇》
6、填写原文,故兵贵胜,不贵久
7、《孙子兵法》中的《火攻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 以火助攻和“慎战”的思想
8、诸葛亮用 空城计 (计谋)骗退了司马懿
9、《三十六计》最后一计为 走为上计
10、西施去到吴国当间谍是运用了 美人计(计谋)
11、周瑜打黄盖是运用了 苦肉计 (计谋)
12、诸葛亮智取南郡是运用了 浑水摸鱼(计谋)
13、悬羊击鼓巧撤兵是运用了金蝉脱壳(计谋)
14、“故胜兵若以镒称铢”的下一句是 败兵若以铢称镒
15、“用兵之灾也”的前一句是 将之过也
16、填写原文,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17、填写原文,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18、《孙子兵法》的第三篇是《谋攻篇》
19、填写原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
20、李世民评价《孙子兵法》说:“观诸兵书, 无出孙武
21、填写原文,投之亡地然后存, 陷之死地然后生
22、与孙膑,庞涓,田忌有关的计谋是 围魏救赵
23、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24、《行军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 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25、《地形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 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26、《三十六计》中,楚怀王中了张仪的 无中生有 之计(填计谋)
27、唐代诗人常建为了请赵嘏作诗,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 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人称常建的做法为 抛砖引玉(计谋)
28、填写原文,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29、填写原文,以迂为直 ,以患为利
30、填写原文,寡者 ,备人者也 ;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41、人之道,在 法制 ,其用在是非。
42、《孙子兵法》一共有 六千 字。
43、,有人送他一本《孙子兵法》 ,他看后说,天下焉有此等奇书乎。
44、孙武将写成的兵法献给 吴王.
45、《孙子兵法》最初是写在 竹简 上
46、与东方的思想不同,西方强调依靠 行动 来取得胜利
47、力量体现于“形”,而蓄发于 势
48、“兵者,诡道也”指的是 人与人 之间的对抗。
49、因粮于敌 可以使自己的战争物资不消耗。
50、由于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孙子提出了 兵贵速 的观点
51、中国军事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 不战而胜
52、先为不可胜,是指作战时首先要 不被敌人战胜
53、依靠速度产生的势,在战略上称为 动势
54、不可胜者,守也
55、足球队保证自己不失球是体现了 先不可胜
56、《势篇》中“以正合,以奇胜”中的“奇”是指不按常规出其不意的做法
57、用势的阶段有知势,造势和任势
58、《虚实篇》的核心是 因敌而制胜
59、地有六形指的是通,挂,支,隘 ,险,远
60、釜底抽薪 (计谋)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简答题:
1、请写出《孙子兵法》中论述的“五事”和“七计”的具体内容。
答:“五事”是指:“道,天,地,将,法”,、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质五个方面,、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
2、《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宗旨是什么?
答: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3、从《孙子兵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论兵又不囿于兵的大战略的军事文化观。
二是追求和平,最大限度地限制战争暴力的求善态度。
三是崇智善谋,因情用兵的战法偏好。
4、谈谈你对“奇正相生”的理解?
答:奇正,人们通常认为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奇正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好像一支圆环是圆的,没有一处是它的头。正兵和奇兵是辩证的统一,是为将折必须掌握的重要法则,奇中有正,正中有奇,是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
5、运形有哪几步?
答:合理的编组(分数),统一的指挥(形名),奇正的配合(奇正),虚实的运用(虚实)
6、“四治”的内容是什么?
答:治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治心: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治力: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 治变: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
7、“五变”指什么?
答:一、道路有的不要通过,二、敌军有的不要进击,三、城郭有的不要攻取,四、地方有的不要争;五、军命有的不要接受。
8、从现代后勤保障的角度,评价孙子的“因粮于敌”思想。
答:“因粮于敌”是指在敌国境内作战时,就地补充军粮马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节约长途运输带来的巨大耗费,也可以借此削弱地方的战争潜力和后勤补给能力,收取事半功倍之效。现代战争中,由于战争的消耗越来越巨大,后勤保障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而孙子兵法提出的“因粮于敌”思想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9、怎样理解战后“修功”思想?
答:战后修功是指打仗取得胜利后要对有战功的人及时进行奖赏。否则士兵会疑惑而不思作战。孙子认识到精神力量可以激励军队的战斗力,要维持军队强大的战斗力,该赏则赏,该罚则罚。
10、先胜论包括《孙子兵法》哪几篇?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包括计篇、作战篇、形篇,势篇,谋攻篇。主要观点有:重战,慎战思想;注重谋略的思想;计利造势的思想;立足于速战速决的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求善思想等。
11、“将有战道”指的是什么?
答: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
12、“五间”是什么?
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13、“五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因间”是指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内间”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做间谍;“反间”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死间”是故意散布虚假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敌人上当后往往将其处死;“生间”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能活着回报敌情的。
14、《孙子兵法》的思维模式是什么?
答:推理归纳,定量分析,传统辩证思维方法。
15、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如何反映在军事理论方面?
答:东方重整体,重谋略,重胜负结局,忽略过程。西方重过程,重细节,战略思维相对不发达。
16、孙子指出指导战争的韬略有哪五种?并指出篇章
答:1、战略运筹。包括有“《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
2、作战指挥。包括有“《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
3、战争机变。包括有“《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
4、军事地理。包括有“《地形篇》《九地篇》”
5、特殊战法。包括有“《火攻篇》《用间篇》”
17、《孙子兵法》中揭示了战争与哪些方面的关系?
答:、谋划、地形、战法,选将、奇正用兵、有关如何远距离观察敌情的经验、间谍战和信息战以及使敌人陷入被动境地的这些方面
道德经 老庄思想
1、《道德经》它是依据( A )的教诲编写而成的。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孙子
2、“上善如水”是《道德经》( B )中的一句话。
A、第七章 B、第八章 C、第九章 D、第十章
3、“道可道,非常道”的后一句是( C )
A、无, 名天地之始 B、有, 名万物之母
C、名可名, 非常名 D、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中的“中”的意思是: ( C )
A、中规中矩 B、中等
C、心中虚静 D、即“度”恰到好处掌握分寸
5、“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意思是:( B )
A、一种哲学思想 B、说 C、道路 D、道德
6、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句话由老子的哪句话演变而来:( A )
A、不出户,知天下 B、不窥牖知天道
C、智慧出,有大伪 D、居善地,心善渊
7、“物极必反”是下列哪位的观点:( C )
A、孔子 B、庄子 C、老子 D、墨子
8、“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这是唐玄宗对(B)的评价。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史记》
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出自下列哪部作品(B)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史记》
10、“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中“朴”的意思是:( D )
A、朴实 B、朴素 C、简朴 D、没有雕琢过的原木
11、“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概括表达一种哲学的全貌。 这其中的“文字” 指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C )
A、《》 B、《论语》 C、《道德经》 D、《南华经》
12、“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此三者混而唯一即是( C )
A、空 B、虚 C、道 D、思
13、“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A)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14、下列哪部书被分为道教商务最高经典(D)
A、《》 B、《玉皇经》
C、《南华真经》 D、《道德经》
15、《道经》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两者”指(D)
A、道和明 B、无名和有名
C、又常和无常 D、有和无
16、下列哪章被称为“道论之纲”:(A)
A、《道经》一章 B、《道经》二章
C、《道经》三章 D、《道经》四章
17、“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C)
A、神秘性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
18、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言”的意思是(C)
A、说话 B、言语 C、发号施令 D、言传身教
19、“常使民无知无欲”中“知”的意思是(D)
A、知识 B、知道 C、了解 D、奸诈的才智
20、“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中“不盈”的意思是(D)
A、满 B、充盈 C、盈余 D、无穷无尽
2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中“谷神”指(D)
A、五谷杂粮 B、谷物 C、五谷之神 D、道
22、老子的下列哪个观点可以体味出清官与的区别(C)
A、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B、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C、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D、上善若水
23、老子认为最好的“善”要像(B)
A、上天 B、水 C、大地 D、高山
24、《道德经》中“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中的“尤”是指(A)
A、错误 B、尤其 C、通“忧”指忧愁 D、犹豫
25、苏州众多的园林中有一处命名“退思园”这其中暗含了下列哪种老子的思想(A)
A、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B、金玉满堂,莫能守之。
C、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D、居善地,心善渊。
26、“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句话中“营魄”的意思是(D)
A、经营 B、营养 C、灵 D、魂魄
27、老子《道德经》中的“五色”指(A)
A、黄、青、赤、白、黑
B、黑、白、蓝、黄、青
C、赤、橙、黄、绿、青
D、黑、白、赤、蓝、绿
28、“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
下”在这句话中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D)
A、人的智慧 B、人的身材
C、人的思想 D、人的身体、生命
29、道家认为人应该把下列哪项视为首要的(C)
A、治国 B、齐家 C、修身 D、平天下
30、“无欲之为圣,寡欲之为贤,多欲之为凡,循欲之为狂。”这句话印证了(C)老子的下列哪个观点
A、无欲则刚 B、致虚极,守静笃
C、少私寡欲 D、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指的是(B)
A、圣人 B、道 C、上天 D、有道之人
32、老子认为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中“袭”的意思是(C)
A、沿袭 B、抄袭 C、暗藏 D、偷袭
33、下列哪项是老子对战争的态度(A)
A、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B、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C、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D、国家混乱,有忠臣
34、古代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老子认为战争取胜后应(C)
A、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B、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C、以丧礼处之
D、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5、老子治国的理想目标是:( A )
A、小国寡民
B、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C、圣人在天下
D、财货有余
36、老子用下列那句话来暗示“天下无道” :( B )
A、绝学无忧 B、戎马生於郊
C、大道废,有仁义 D、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7、老子认为从政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道之以政和( A )
A、道之以德 B、道之以礼
C、道之以理 D、道之以才
38、“金玉满堂”下半句( A ) 。
A、莫之能守 B、不如其已
C、自遗其咎 D、不可长保
39、“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出自道德经( A ) 。
A、第二章 B、第三章 C、第四章 D、第五章
4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出自:( A )
A、《道德经》 B、《》 C、《诗经》 D、《史记》
41、在国际交往中大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老子看来摆正位置 的重要标志是:( D )
A、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B、 太上, 下知有之
C、 致虚极守静笃 D、 大邦者下流
42、道家的幸福的特征是(C)
A、追求成功 B、心理修炼 C、别生死 D、自乐
43、以下文艺术语源于庄子的是(B)
A、神韵 B、心斋 C、性灵 D、妙悟
44、以下成语典故不属于《庄子》的是(C)
A、庄周梦蝶 B、得鱼忘筌
C、唇亡齿寒 D、贻笑大方
45、悟道就能得到永生,道的本质在于(B)
A、它一直在停滞 B、它一直在运动
C、它不会发生转换 D、它可能会运动
46、不能鲜明体现庄子散文创作特色的是(C)
A.寓言 B.浪漫主义 C.劝百讽一 D.想象超奇
47、愚民政策来自于(D)
A、墨家 B、法家 C、儒家 D、道家
48、庄子的故乡和谁的故乡在一个地方(C)
A、老子 B、孟子 C、惠施 D、孔子
49、中国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 C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C.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50、《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C)
A、重言 B、卮言 C、寓言 D、杂言
1、在道家看来,只有“道”才是绝对的,其他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2、《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3、《道经》第二章论述了事务的相对性、辩证性及为政的重要原则无为、不言。
4、《庄子》一书由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组成。
5、老子《道德经》中的“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6、“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7、庄子的“道”是天道,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8、“五味令口爽”中的“口爽”指味觉失灵。
9、《道德经》中“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0、“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这句被 普遍认为 《逍遥游》 一篇主旨, 同时也是 《庄子》 一书的主旨。 这是一种心与 “道” 合一的境界。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天地不仁”指的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
12、老子认为如果用“无为”的方法治理国家,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
13、“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中“常”的意思是规律。
14、《南华真经》是哪本著作的别称:《庄子》。
15、东施效颦出自:《庄子》。
16、老子和庄子的治国思想是:无为而治。
17、庄子曾梦见自己变成什么:蝴蝶。
18、庄子在逍遥游中如何才能够逍遥自在:无待。
19、《道德经》的前37章称为《道经》,第38章到81章称为《德经》。
20、老子两千多年前就总结出了辩证法的思想,《道德经》中就充满了此法。
21、“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老子在这句话中暗含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张。
22、老子说的 “不敢为天下先” 指的是有好处的时候不敢把个人的利益摆在天下民众之先。
23、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 他把老 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
24、庄子的名篇《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 和。它体现了庄子的朴素辩证法,他认为自然要比人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
25、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26、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其次就是《道德经》。
27、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28、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29、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0、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丰富,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
1、学,无非以至用。老庄思想于我们又有何现实意义呢?
答:(1)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老子十分强调 “道” 的自然性与无为性, 他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3)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老子认为, 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 因此, 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4)反对世俗之“伪”,守护人“真”性。在《庄子·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于天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在这里所强调的, 是关乎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问题。(答案合理即可)
2、老庄哲学思想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答:一、老子哲学思想与庄子哲学思想的共同点:崇尚自然,有质疑宗教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这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二者的哲学思想都是积极的,其宇宙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超越那个时代的积极意义。
二、老子哲学思想与庄子哲学思想的不同之处:(1)老子核心概念为“无为”,庄子核心概念为“无用”;(2)老子理性而无情,庄子感性而多情;,庄子为人生哲学;,相对来说,老子更积极,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而庄子则有避世的思想。 (答案合理即可)
3、很多人一提到道家,最先问的就是到底什么是“道”。那么什么是“道”呢?
答: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道家以“道”为世界本原,提倡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均起过一定影响。总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1)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2)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3)道无形无象。(答案合理即可)
延伸:道家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老子不仅对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作出了最高概括。他在着作《老子》中说,“反者道之动”,意即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其原因在于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且互相转化的对立面。道家的“道”,以道为世界之本源,推崇的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价值,追求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一思想对后世中国历史进程起到一定影响,汉朝初期统治者受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启发而开启的文景之治就是一个例证。但“道”的思想本身是具有片面性的,今人在了解道家思想文化时应以批判继承的眼光来看待。
编辑:赵雅晴
校对:吉才娜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