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举家游云南,走进一家正宗宣威菜馆,火腿当然必点不可!薄片火腿上桌,粉红色,瘦而细腻,很惹吃的样子。抱有很大希望尝一口,不太咸,有股稚嫩的奶味儿。女儿立马放下筷子漱口,她是不喝牛奶儿童,奶醺奶醺的宣威火腿,她不能欣赏。
宣威火腿
忽然想起个重要问题,我问,“听说我国有三大腿——南腿、北腿、云腿,南腿金华,云腿宣威,还有个北腿,到底是哪里的啊?” 问题突如其来,好像难倒了万事通先生和机灵小不懂,万事通先生默默地摸出手机。
须臾,他神情复杂地看了我一眼,将手机百度推至我眼前:“北腿:江苏如皋火腿,因如皋位置在北,故称北腿”。瞬间觉得自己人生前二十年白活。
能怪我吗?乡人虽皆知本地火腿有名,但其实很少吃,有新鲜猪肉,为何要吃腌的?况且,手工香肠能吃小半年,谁想着要去吃火腿?农家冬季腌猪腿,多半也是为越冬保存食物方便,况且那咸猪腿颜色丝毫不“火”。火腿多数产而外销。
火腿之盛产,与猪有关。猪肉美味而多产,食有结余才会转而求风干腌腊,以期保存而致流通,成为名产更可待价而沽。金华义乌等地盛产“两头乌”土猪,皮薄骨细,鲜嫩肥美,当地以独特工艺,精心腌成火腿、风腿、熏腿、糖腿等多个品种推向市场。浙江等地商业繁荣,金华火腿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多样的产品种类、灵活出色的经销手段,成为代表中国火腿的首张名片,率先闯向世界。云南地理丰富,食材多元,牛羊鱼虫香花菌菇均入馐,猪肉并不优质突出,然处在乌蒙山脉的宣威却独特,昔日曾为屯垦之地,汉人带来养猪吃猪文化以及腌腊技术,于是一种优质的“乌金猪”在高原晴朗干燥的气候下,被制成绿肉黄皮带蹄壳火腿,见证了几百年间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清末民族商人浦在廷卓识远见,大力推动宣威火腿工业化,开发出便于携带的罐头产品走出大山,与商业繁华的沿海经济圈所产南北腿并驾齐驱,同论高低。
东串猪
吾乡地理亦复杂特殊,辖区西半部田多沙土,适宜施粪肥,家家养猪,量多质优,供应市场。本地优质良种 “东串猪”,尖头细脚、形体优美,细皮嫩肉、低脂健康。早在咸丰年间,就有商人收取合适大小、合格品质的东串猪后腿,按“金华火腿”正统工艺——去蹄壳、上雪盐、整形状,创造性使用菜油脚封存,配合当地温度慢慢发酵,成品蹄爪呈点头状,腿型似琵琶或竹叶,肉质紧实,较之金腿、云腿,更为瘦咸鲜美,却不失朴实纯粹。史载如皋火腿最初以“金华火腿”身份打开上海市场,不辱其名,后在檀香山国际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巴拿马世界博览会、江苏物品展览会、西湖博览会斩获多项大奖,逐渐声名鹊起,终与南腿齐名,坐实“北腿”之名。“南腿”、“北腿”加“云腿”,并称三大腿。
纵观吾乡火腿成名史,其实是部乡人勤劳史、巧工史、善商史、实业史:农人多年选育良种,得优质“东串猪”;师傅勤工巧制,腌腊良腿;商贾从风调雨顺的沿江平原出发,利用陆路、水路四通之八达,推动苗猪、火腿贸易;又有乡贤沙元炳致力实业,开启近代本土腌腊产业化进程,吾乡火腿才得以代表自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火腿与地理的纠缠远不止于此。因腿扬名的宣威,建国后曾更名为“榕峰”,火腿名亦随之更换,致使销量大减,不已恢复旧名,沿袭旧称。宣威地方因腿复名,宣威火腿因地复称,不失传为美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商标意识、原产地保护意识还未强化,“金华火腿”这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于1979年被注册,一度辗转为浙江省食品公司所持,1983年现行商标法实施,南腿产业面临了传统产地(金华、义乌一带)品牌与现代商标法规相脱节的尴尬,一番理论大战后,使得现有南腿企业需向浙江省食品公司按年缴纳商标使用费方能使用“金华火腿”商标,无奈的金华火腿界另起炉灶,注册包括“金字火腿”在内的一批平行商标,另行延续南腿正统。所以,在诗情画意的西湖边,“金华火腿”专卖店红红火火销售着的满大街猪腿,实质只是拥有“金华火腿”商标的浙江火腿,并非传统意义上产自金华一带的“南腿”。
实事求是讲,吾乡小地方,火腿名气不及金华,这反倒成为优势,即便在品牌意识树立的今天,也鲜有冒充者。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迅速与国际接轨,很多历史悠久的地方名产受到保护,地理标志的使用与商标法并行不悖,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特产地产权保护空间,有利于集体品牌的发展和打响,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有不可限量的好处。所幸吾乡火腿如今已注册成产地商标,盆景、黄鸡、黑菜、白萝卜、香堂芋等名优特产也均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是利乡利民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