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追溯(sù) 取缔(tì) 广袤无垠(mào)
B.煞白(sà) 阔绰(chuò) 锋芒毕露(lù)
C.默契(qì) 贮蓄(zhù) 即物起兴(xīng)
D.拂晓(fú) 狡黠(xiá) 九曲连环(qū)
2、下列成语使用成确的一项是( )(2分)
A、现代社会信息量与与时俱进,上网已经成为追求时尚的当代中学生挂在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B、众多莘莘学子在书山中跋涉,不断探索知识的宝藏。
C、莫言呕心沥血,勤奋创作,终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D、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出台,使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应脚踏实地地从现在做起,不能在对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的肥皂泡的呆望中蹉跎了岁月,浪费了青春年华。
B.他的画作风格清新,色彩丰富,色调和谐,得到画界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C.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必不可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D.悠久的历史,为淄博遗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临淄古城及其周围地带文物古迹浩繁,被誉为“地下博物馆”。
4、名著阅读(4分)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人不尽知:绝色无大德也;一如自然劳碌终日,但求无过,而无力制成上品。因此美男子有才而无壮志,重行而不重德。但亦不尽然。罗马大帝奥古斯特与泰特思,法王菲力浦,英王爱德华四世,古雅典之亚西拜提斯,波斯之伊斯迈帝,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
(1)以上文字的作者是 ,在中国遐迩传扬的一句他的名言是“ ”。
(2)为什么作者所举的例子,主人公都是男性帝王?
5、默写(8分)
(1)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塞下秋来风景异, 。
(3) ,长河落日圆。
(4) ,提携玉龙为君死。
(5)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济世情怀。
(6)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
二、综合性学习(6分)
6、请你参加以“亲近书信,传承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 活动一:识书信 写汉字】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书信的小知识,请把其中“尺牍”“信札”两个词语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分)
书信,在古代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人们用它文流信息,传报平安,倾诉情感,畅谈人生… … 在历史的发展中,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达到了完关的结合。
【 活动二:做调查 说现状】 下面的调查图表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 分)
【活动三:提倡议 共参与】 针对调查结果,班委会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议。可你同桌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打电话、玩微信,你怎么劝说他呢?( 2 分)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一)赏析古诗(4分)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7.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2分)
A、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B、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C、“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D、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8.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2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濯清涟而不妖 水落而石出者
11.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12.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四、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13分)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⑴微微的雨,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⑵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⑶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⑷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⑸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⑹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⑺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⑻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干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⑼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⑽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典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⑾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绝,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⑿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⒀可惜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⒁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⒂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13、阅读文章,请谈谈以“微微的雨,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2分)
14、请从修辞方法或描写手法方面赏析第⑺段画线的句子。(3分)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
15、在“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4分)
16、文章最后说“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认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0分)
从微博到微信
陆高峰
①最近有两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消息值得关注。一条是关于微博的“坏消息”,1月31日市场研究机构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新浪微博负增长接近40%,腾讯微博更是可怜,以接近60%的负增长排名垫底。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②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微博“式微”,或者即将为微信取代?
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微博和微信以及二者的差异。
④微博,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博客,发的文章每篇不得超过140字,通常来表达心情,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微信,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用于手机端的应用软件,可以联系到你的手机联系人和QQ好友,发送语音图片,找到附近的陌生人等。
⑤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目前,腾讯微博用户超过5亿,新浪微博用户超过4亿,微信用户数是3亿,且正在快速增长,微信用户数量赶上微博的用户数量似乎是迟早的事。两者用户总数差别不大,但从受众面来看,微博的大众传播性质比微信更明显。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动辄百万千万的受众数量,足以使微博的传播能力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抗衡。而微信目前还不具备大众传播的特点,微信的用户是基于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等相对狭窄的好友圈形成的,尽管微信也可以通过“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采取“偶遇”的方式添加好友,但目前与微博相比,微信的受众面十分“狭窄”,粉丝数量也非常“可怜”。
⑥从用户的体验看,微博用户更多把微博当做微型博客、个人门户。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甚至将微博当成是“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信息。而微信用户大多将微信当做免费的语音电话来使用,只不过这种语音是略有延迟的。另外,因为用户圈比微博更加熟悉、单纯和牢固,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国计民生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⑦因此,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微博是否会像开心网等曾一度火热的媒体或娱乐工具一样被冷落,尚难以定论。也许融合是必然的,但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态和结局出现,究竟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选自《青年记者》,有删改)
17、请结合具体内容,找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18、第⑤段中划线句中“截止本文写作时”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9、试分析第⑥段中微博能成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的原因。(2分)
20、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在分析微博是否会被微信取代之前,特别介绍了博客,因为这三者一脉相承。
B.就传播形态而言,微博更是大众化,而微信更私人化,但也能“偶遇”陌生人。
C.开心网等网站曾受到很多用户的追捧,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备受冷落了。
D.目前微信无法取代微博,但将来两者是否会融合,尚难以定论。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1—14 题。(9分)
黄岩岛,你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天下势必大乱。
③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
2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2分)
22.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23.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相结合,请用“/”将驳论部分和立论部分划开。(只能划一处)(2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4.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 内为理由,。
B.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天下势必大乱,,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
C,200,所以,菲律宾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D,菲律宾政府及媒体也发表文章,。
五、作文(50分)
25、小作文(10分)
续写:今天早晨,来到考场门前……
26、大作文(40分)
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 为 点赞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D(2分)
2、C(2分)
3、C(2分)
4、(4分)
(1)弗兰西斯·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2)1、贵族立场;2、男权视角。
5、默写(8分) 略
二、综合性学习(6分)
6、活动一:略。
活动二:绝大多数中学生从不写信,只有极少数学生在学写应用文或寄贺卡时写过信。
活动三:现代通信技术固然时尚便捷,可是,你写的书信总是独一无二的,有形有色,可感可触,使我们的交流更有深度和诚意。同时,写信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书写能力和书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一)
7.D(2分)
8.(2分)“风笛”与“离亭”是象征离别的意象;烘托的诗人的离愁别绪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9.D 10.C 11.D
12.(1)(2分)只能站在远处欣赏,不能以轻浮的态度走近去抚摸。
(2)(2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现代文阅读(32分)
(一)(13分)
13.①引出悬念:谁在吹能够“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的“笛声”。②前后照应:“竹子洒过了小雨”与风配合,摩擦生籁,成为交响乐。③语意双关:雨,不仅是自然的微雨;还能沐浴心灵,洗去尘俗。(回答两点即可)(2分,每个要点1分)
14.运用比喻,把竹海比作乐海,(或夸张)形象地写出了竹林在天风海雨中声势浩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声的赞叹。(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15.多角度渲染“自然的声籁”,使内容更加充实;(2分)与“竹林的交响”映衬比较,彰显“竹林的交响”的美妙。(2分)
16.自然是有声有画的,如同风中“竹笛”声,是充满生机和力量的。(2分)人在体验感悟自然的同时,可深深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满怀对生命的崇敬,对生活的感激,所以人们应当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2分)(共4分)
(二)(10分)
17. 示例:
①列数字:另一条是关于微信的“好消息”,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过3亿。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微信注册用户数量进行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②作比较:微博更像是“大众化”的“媒体”,而微信尚不具备媒体形态,更像是私人化的沟通工具。 作用:把微博和微信加以比较,突出强调微博、微信在媒体形态方面的不同。
③举例子: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数量,截止本文写作时高达38267622。 作用:通过举“微博女王”姚晨的实例说明微博的受众(粉丝)数量庞大,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出其中1个即可,方法1分作用各2分)
18. 不能删去,“截止本文写作时”表示时间限定,(1)说明作者写此文时姚晨微薄的粉丝数量是38267622,之后数量还会变化。(1分)如果去掉就和事实不符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9. 微博是“大众化”的媒体,可以公开发布信息(1分);、国计民生的“大”问题(1分)。
20. A(2分)
(三)(9分)
21.引出话题,并用问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共2分)
22.举例论证。 列举事实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每点1分,共2分)
2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分)
24.D(2分)
五、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