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华夏民族传统大节,此俗可追溯至上古夏朝,原本因为黄帝历五月毒虫肆虐,古称该月为毒月,而五月初五双五重日又称该日为重午毒日,所以人们在这天会用艾草编织的虎头和形似长剑的菖蒲悬挂门前,从形象上以大虫唬赶小虫、长剑威慑邪毒,从实效上该两种植物都具驱虫祛毒功效。后经历代传承,端午节内容逐渐添加,相继丰富了“钟馗祛邪”和“祭奠屈原”等神话传说和亲民色彩的内容,使端午节成为形式和内涵都十分丰富的重大民俗盛节。
今天,薛福成故居管理中心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宅第,由本地著名民俗学者李明海先生统筹策划,倾力与无锡花韵汉风文化社连袂举办一场端午传统礼乐文化园游活动,集十余项端午传统礼乐和民间习俗于一炉,旨在弘扬民族礼仪、传承古扑民风、推广华夏文化、倡导和谐生活,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为市民朋友烹制一场传统民俗节庆礼乐的文化大餐。
端午是日,园内举行的民间礼俗活动如下:
1、奠祭屈原:奠祭屈原是瑞午节民间传统祭祀活动,一般都见于各地端午龙舟竞赛开赛之序。无锡系江南水乡,端午龙舟竞赛历来是本地端午最热闹的活动,黄婆墩和西水墩均为无锡端午龙舟赛地。,无锡沦陷之前,有乡民把龙舟作为逃难工具异弃他乡,之后,无锡龙舟再无兴盛,奠祭屈原活动亦由此在锡城嗄然匿迹。
2、祛毒鼓乐舞:祛毒鼓乐舞是民间古老的一种祭祀舞蹈,是古代祭祀仪式不可或缺的一项礼乐。祭祀是华夏礼孝文化的精髓,祭祀舞则是表现人们良好愿望的一种礼乐载体,多见于各种大小祭祀活动之中。祛毒避邪乃端午主题内容,为此,我们以钟舞为乐,舞现蛇蝎复苏、五毒横行、钟馗出剑、诛服五毒,再现祭祀传统之礼乐文化。
3、琴箫古曲:为了更多地展现我华夏传统礼乐文化精华,这次活动间隙乃至祭祀背景音乐将以古乐器械(古琴、琴箫、洞箫、尺八)及祭祀古典《神人畅》现场演奏,以飨游人和观众儒雅之兴。
4、沐洗兰汤:端午节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我们取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事先煮成兰汤,不论男女老幼,都可洗用,清目祛疾、治恙祛邪。
5、雄黄点额:雄黄败毒抗癌、祛痰镇惊、杀虫疗疮、消炎退肿有微毒,传说雄黄可使妖精显形。端午又名去毒日,所以在这天为孩童雄黄点额(写王字)是流传千年的端午习俗,意在为孩子避虫毒、祛邪袭。在居室四周点洒雄黄亦是驱虫祛邪之意。
6、长命缕符:长命缕,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等。《太平御览•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又“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清顾禄《清嘉录•五月•长寿线》:“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每至端阳,更有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或用桃葚之类,以彩线穿而悬之。
7、彩绘蛋络:鸭蛋络,据史记此俗由鸭蛋之乡高邮流传开来,那是一个用五彩线编织成的可以套在孩子脖子上的用来装鸭蛋的网兜。每逢端午前夕,手巧的长辈总爱做上几个,选择蛋色漂亮的青壳蛋装于络内(更有在蛋壳上彩绘钟馗、老虎等图案)送给小辈,一为五彩避邪,二为孩童斗蛋玩耍之用。
8、驱虫香囊:传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本次活动中,我们选用霍香、丁香、苍术、艾叶、菖蒲、冰片、砂仁、薄荷八味香药,现场装入香囊,此囊系民传秘方,有驱虫散香之功效。
9、箭刺五毒: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习俗中认为五毒
(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为预防五毒之害,用各种方法进行祛毒辟邪,如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或箭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不再横行,聊表人们驱虫避毒之企期。
10、彩羽投壶:投壶既是一种古代传统游戏,又是一种宫廷礼仪的象征。《礼记》中有《投壶》篇专门记述。投壶礼举行时,宾主双方轮流以无镞之矢投于壶中,每人多矢,多中者为胜,负方饮酒作罚。
11、汉服展示汉服是我华夏古先传袭了几千年的民族服饰,它款承礼仪、儒雅飘逸,今天,我们通过花韵汉风数十位社友在传统节庆之时再展华丽衣裳,旨在传承我民族礼仪文化,弘杨民族精神。
12、放逐河灯:放河灯是我江南水乡悠远的传统节庆习俗,凡遇重大节日又或祭祀活动,家家放荷灯,烛火连繁星是本埠节日壮美之夜景,人们习惯用放逐河灯或为亲人祈福或表对故人的思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