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云冈石窟,几乎所有去过的人都会惊叹于这座艺术宝库整体的鬼斧神工。要说到哪一所石窟最为印象深刻,除了“昙曜五窟”的“雕饰奇伟”,还有第五窟的阔达宏伟,第六窟的精美绝伦,以及色泽艳丽的“五华洞”等等。
若要是说起第七、八窟,似乎就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除了因为风化原因许多看不清原貌外,其实在七、八窟内保存下来的,其精彩程度与其他诸窟也是不遑多让。
与早期工程“昙曜五窟”内高大雄伟的佛像占据洞窟的主要空间相比,七八窟为殿堂式,平面呈长方形,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只有两侧墙壁无门窗和顶,后室则有门窗和窟顶。窟顶采取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平棊凿井的式样。
从七八窟开始,大量的中国传统手法融入,是北魏艺术走向民族化和世俗化的开端。在石窟的壁面分层分段,形象雕刻出了许多故事。
七窟前室东西两壁雕有佛本生故事,但均已残毁。后室北壁开两层大龛,上部为交脚菩萨两侧为倚坐佛,再边上为思惟菩萨。半跏思惟像广泛流行于犍陀罗、中国及日本朝鲜的菩萨造像,其右腿支于左腿,右手支颐作思惟状。这种形象最早出现于犍陀罗,通常认为是释迦成佛前身为太子苦思人生哲理而开悟的情景。但是这种思惟像在印度本土却很难看到了。上部佛龛为帷幕龛,龛楣方格内各雕一飞天,其上侧雕伎乐列龛,其下侧雕帷幕,间以兽头与飞天,帷幕下角雕有童子托卷帷幕。尤其在交脚菩萨右侧有形象威武生动的狮子,技艺细腻高超。
明窗两边窟壁的造像内容相互对称,北部各雕一尊供养菩萨,头戴高冠,身披络腋,下着长裙,站于束帛座上,南侧下部雕山岳,上部雕菩提树和禅僧,菩提树交绕于拱顶,神僧则神情恬静。
在七窟南壁明窗与拱门之间雕刻华丽,设计精巧。上下分别雕有莲花纹带与忍冬纹带,这种中国化的装亦为最早出现在云冈。下侧中部雕有摩尼宝珠,两侧分别有伎乐六躯,分别持海螺、横笛、排箫及竖笛等演奏飞舞。上侧帷幕龛内雕六供养天,胡跪面对,虔诚供养。供养天头束高髻,身披络腋,颈饰项圈。臂佩镯钏,彩带翻飞,长裙曳地,眉清目秀,体态丰盈。为云冈石窟中雕刻艺术的精品。其其美丽造型博得了“云冈六美人”之称。
窟顶为平棊藻井式,分为六格,每格中心雕有莲花,四周雕以飞天环绕。这些成对的飞天以婆娑姿态盘旋空中,或共托莲蕾,或同举宝珠,或叉腰,或拱手,动作协调飘然曼舞。
这些飞天神情欢快,姿态娇媚潇洒,使得窟内生气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