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文化敦煌】方寸之间,一眼千年(二)

【文化敦煌】方寸之间,一眼千年(二)

2021-07-28 00:43:30

  中国人民邮政于1990年7月15日发行《敦煌壁画(第三组)》(T.150)特种邮票一套4枚。分别是:(4-1)《隋·飞天》;(4-2)《隋·供养菩萨》;(4-3)《隋·观音济难》;(4-4)《隋·帝释天》。

  《隋·飞天》。是莫高窟第206窟佛龛顶部的壁画。飞天画在佛背光火焰纹上方,在腾腾烈焰上成群地翔舞,色调因用土红色而更显炽烈。

  《隋·供养菩萨》。图中菩萨宝冠剑环敷贴金箔,增带璎珞装饰华贵,设色富丽,描绘精细,因颜料变质,肌肤成了黑色,但仍不失隋代盛期人物画杰作。

  《隋·观音济难》。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深得人心,后发展成久盛不衰的观音信仰。

  《隋·帝释天》。名因陀罗,是三十三天的主宰,即的天帝。壁画中帝释天驾四龙车巡天,风驰电掣,华贵显赫的气派如同人间王者出行,但神话的景象远远超过了人间的现实。

  中国邮政于1992年9月15日发行《敦煌壁画(第四组)》(1992-11T)特种邮票一套4枚。分别是:(4-1)《唐·菩萨》;(4-2)《唐·伎乐》;(4-3)《唐·乘龙升天》;(4-4)《唐·出使西域》。同日发行《敦煌壁画(第四组)》(1992-11TM)特种邮票(小型张)1枚,《唐·观音菩萨》。

  《唐·菩萨》。选自莫高窟第401窟北壁下部的壁画。画面中的菩萨身体健美,仪态从容,仿佛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步履轻盈地走来。这是初唐以来菩萨形象女性化因素加入的反映,恰如文献所记载:“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之貌”。

  《唐·伎乐》。选自莫高窟第220窟翟氏家庙上的壁画。这幅画是北壁“东方药师净土变”里的一组乐队,使用的乐器有筝、阮、排萧、横笛、竖笛、筚篥、竽、方响、都坛鼓、腰鼓、拍板等,反映了当时宫庭乐舞的情形。

  《唐·乘龙升天》。选自莫高窟第329窟正壁龛顶北侧的一幅装饰画。故事中,菩萨乘6牙白象自天而降,前往净饭王宫中投胎,以后降生为悉达多太子。所选画面是乘龙升天的仙人为乘象的菩萨引路的情景。

  《唐·出使西域》。选自莫高窟第323窟北壁右半部的壁画。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这一著名的历史故事被附会成史迹。壁画的内容为张骞临行前拜别汉武帝时的情景。由于壁画的左半部(有张骞形象)被后人用墨痕所污染,邮票画面选取了壁画的右半部分。

  小型张《唐·观音菩萨》。选自莫高窟第57窟面壁说法图的局部。该图是一幅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图中的菩萨容颜秀丽,其宝冠、项饰、臂钏、璎珞珠串都是用沥粉堆金画成,披巾和衣裙上的花纹极尽工细,白色线描表现出丝绸的纤薄、柔软。美丽的菩萨形象与这幅“阿弥陀佛说法图”所寄寓的仍然是对西方净土的向往。

  中国邮政于1994年7月16日发行《敦煌壁画(第五组)》(1994-8T)特种邮票一套4枚。分别是:(4-1)《唐·飞天》;(4-2)《唐·维摩洁》;(4-3)《唐·张议潮出行图》;(4-4)《唐·魔女》。

  《唐·飞天》。选自莫高窟第39窟壁画中的飞天,是初唐最具代表性的飞天之一,手捧托盘,上有寿桃。长长的飘带随风漫卷,恰似朵朵莲花在天地间飘起而升落。

  《唐·维摩诘》。选自莫高窟103窟东壁“维摩诘经变·维摩诘”壁画。图中的维摩诘宽衣大袖,手持塵尾,坐在高脚胡床上,身体略微前倾,目光炯炯,注视着对方。他须发奋张,慷慨激昂,激动不己的摸样,似乎要脱壁而出。

  《唐·张议潮出行图》。出自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端画,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唐·魔女》:选自莫高窟第196窟西壁“劳度叉斗圣变”图的局部。故事大意是舍利佛和六师外道斗法,舍利弗节节胜利,最后狂飙席卷劳度叉阵营,劳度叉法台下的魔女幻惑舍利弗被狂风吹来,飘摇欲倒。

  中国邮政于1996年8月15日发行《敦煌壁画(第六组)》(1996-20T)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4-1)《五代·五台山》;(4-2)《五代·于阗国王》;(4-3)《宋·观音济难》;(4-4)《西夏·供养菩萨》。同日,发行《敦煌壁画(第六组)》(1996-20M)特种邮票(小型张)1枚,《千手观音》。

  《五代·五台山》。选自第61窟,是五代时期专为供奉文殊菩萨而开凿的洞窟,俗称文殊堂。窟中偌大的西壁画出了五台山的全景,长约13米,高约4.6米,总面积约60平方米,规模恢宏,气势壮阔,既是引人人胜的山水风景,又可视为一幅全息的地理图。

  《五代·于阗国王》。选自第98窟。该窟共有大小供养人近200身,是五代时期最为重要的洞窟之一。于阗国位于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国王李圣天是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女婿。这幅像高2.82米,宽1米许,他站在童子围绕的华盖下,浓眉大眼,翘胡须,神采奕奕,是敦煌最大的一幅人物画。

  《宋·观音济难》。选自第55窟,是北宋时期的最大洞窟。根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所述,对以大船为中心的水中遇难场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在岸上罗刹鬼和水中大恶鱼威胁航船安全的时刻,船上乘客合十礼拜,颂念观音名号,求其保佑,水手奋力齐心划船,于是,在大船周围浮现出象征佛法的宝珠和莲花,使人们转危为安。

  《西夏·供养菩萨》。选自第328窟,为初唐时期开凿,壁画乃西夏时重绘。画面选取东壁北侧排列有序的四身供养菩萨像。他们均立于莲花座上,体态丰腴,面容圆润,手贯双钥,披挂璎珞,衣纹流畅,质感强烈。画面正是以其与真人一般大小的人物的准确造型,而成为西夏壁画的代表之作。

  小型张《千手观音》。选自第3窟,壁画不仅是元代壁画的最佳代表,也是敦煌壁画艺术最后的辉煌。画在窟中北壁的“千手观音”图,观音有11面,42只大手,,两边各有20只手,手中各有一眼,并各执法器宝物,据说每只手都有25种功能,由此合千手千眼之数。画家运用中国绘画的传统线描技巧,一丝不苟地勾画出人物的面容、肢体和千姿百态,生动地表现出肌肤、毛发、服饰等各类形象的不同质感,展现出一幅观音菩萨以千手千眼普济众生的形象。

点击左下角,直接进入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