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发现渣渡回汉枇杷基地的枇杷熟了,回民喊你去采摘

发现渣渡回汉枇杷基地的枇杷熟了,回民喊你去采摘

2020-09-22 01:02:48


口播:又到一年五月,渣渡镇木瓜村回汉枇杷基地的800亩枇杷树绿如碧云,一串串黄橙橙、金灿灿的枇杷挂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今天的《小城发现》我们一起去渣渡镇木瓜村体验“五月枇杷对对香”的丰收喜悦。


解说:初夏五月,走进渣渡镇木瓜村的回汉枇杷基地,举目四眺,漫山遍野尽是翠绿的枇杷林,一颗颗珠圆玉润的枇杷挂满了枝头、压弯了树枝,就像一盏盏金色的小灯笼,夹杂在青枝绿叶间。果园里、山路旁,枇杷触手可得,煞是诱人。


同期:回汉枇杷种植基地负责人  王新生

我们的都很甜 枇杷味道很浓 一点点酸 市场的枇杷是酸 没有这个甜味味道很淡的 完全不一样我们都没有打农药 施农家肥

解说:基地负责人王新生说,他们的枇杷全部引自重庆,不仅口感柔软多汁,而且回味甘甜。剥开枇杷那层薄薄的橘色外衣,将绵软的果肉放入口中细细品尝,味道甜如密、甘如饴,令人心神荡漾,回味无穷。在果园里,许多“闻果而来”的游客正在体验采摘枇杷、边采边吃的乐趣。


同期:谭女士

尝下去口感还可以 很甜 这个枇杷主要是对咳嗽身体方面都很好的 所以我们都喜欢吃


同期:高先生

可以 非常棒 因为这个枇杷吃了之后防治了我今天(感冒)说话都说不清 今天吃了之后好了百分之二十了

解说:王新生告诉记者,一百年以前,他的祖辈和10多名回族同胞为了躲避战乱而来到了木瓜村,回民的数量也发展到了109人。多年以来,木瓜村回汉两族村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过着清苦的生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选择外出务工改善贫困的生活条件,原本青翠的山头也逐渐荒芜,裸露出光秃的岩石。


同期:回汉枇杷基地负责人 王新生

以前都是荒山茅山 没有任何作用


解说:2010年,湖南农业大学的农业专家来到村里考察,当听到专家说荒山可以开发种植枇杷时,王新生便开始为村民们的钱袋子谋划着,但对一个贫困小山村来说,缺乏资金成了发展的最大难题。2010年,木瓜村被确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后,全市各级各部门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帮助木瓜村改善基础设施,并确立了以发展种植、养殖和具有回族民俗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思路。


同期:回汉枇杷基地 负责人 王新生 

这个就是冷钢和冷水江统战部  都在这里支持我们 所以我们这里能够发展经济 要感谢党和政府 


解说:借着这股东风,王新生在2011年创办了冷水江市回汉枇杷基地,并采取集体所有的“股份制”经营模式,一步一步发动村民将荒山变成了果园。

同期:回汉枇杷基地 负责人 王新生

这个钱我们都是基本上是按人口分配当时还有三个困难户 低保户他们六个户没有占股 我们都让他们把这个股金加在里面了 每一个都交1000块钱 


解说: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枇杷承四时之雨露,乃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尽管今年还未到枇杷的丰产期,但基地即将丰收的2万斤的枇杷早已声名远播。


同期:回汉枇杷基地 负责人 王新生

今年销量我们基本上不愁 就是外面都在打听我们的基地看有没有枇杷熟了 有没有枇杷熟卖了 


解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这是宋朝诗人戴复古用来形容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枝头的壮丽景象。如今,得益于回汉枇杷基地“股民制”的经营模式,木瓜村一组的村民无需外出务工,就能在家体验“枇杷变黄金”的丰收喜悦。


同期:回汉枇杷基地 负责人 王新生

除了开支 除了肥料 肥除了其他 每一户都要分到 一万到两万块钱

解说:王新生告诉记者,这几年,基地的效益越来越好,除了种植的800亩枇杷外,他又陆续种上了樱桃、水蜜桃、杨梅等果木。在以后的日子里,王新生将进一步完善基地的基础设施,让果园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绿色金矿”。


同期:回汉枇杷基地 负责人 王新生 

我们以后计划把这个路啊 人行道啊 全部修起来 把路边的花种起来 把下面的农家乐建起来 把下面的水池钓鱼池 鱼塘啊 发动村民把鱼养起来 

口播:枇杷味美,但却是一种时令性较强的水果,每年的5-6月是枇杷的最佳采摘期,电视机前的您如果想要一饱口福,可前往渣渡镇木瓜村回汉枇杷基地自行采摘,也可以联系基地负责人王新生,订购电话:139738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