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花鼓舞
四面花鼓舞是由双面花鼓舞衍变而来,又被称之为八音协奏,不但是松桃苗族花鼓的鼓中之王,同时也是松桃苗族花鼓艺术的主要象征。
玉屏箫笛
玉屏箫笛是贵州的三宝之一,与国酒茅台齐名。箫笛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据说就是取材于箫史弄玉吹箫引龙凤的爱情故事。玉屏箫笛,名扬海外,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银质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二举办的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质奖。它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奖的民族民间乐器。20世纪50年代,中国总理将玉屏箫笛作为珍品,赠送来访的国际好友艺术表演团体;1988年,,。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龙凤箫笛新产品,又荣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
德江傩堂戏
德江傩堂戏是一种戏味浓厚的民间文化活动,是一种驱邪纳吉,酬神娱人,有其鲜明民族意识和艺术特点的傩事活动。主要是土家人为“求子、治病、消灾、保寿的求人畜平安,驱鬼逐疫,祈求五谷丰登”的原始音乐、戏曲、傩面具全堂24个,代表24神,以“冲傩驱邪”、“还愿酬神”两种表现形式,节目繁多,通常在秋、冬两季进行。傩艺师们戴上面具进行傩祭表演,边唱边舞,经过“开坛”请神,“开调”请戏,“闭坛”送神三个阶段,时间五天甚至十天半月。
万山黄道“鼟锣”艺术之乡
鼟锣是万山特区黄道侗族乡侗族同胞春节期间举行的打锣比赛。每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侗族同胞就以自然村寨为单位,自发组成队伍,到其他村寨邀人比赛。双方选好比赛场地,然后开始鼟锣。鼟锣就是比双方谁的锣多、鼓多、人多,比谁的锣打得响,比谁的拍子多,比谁的体力好、耐力强。分出输赢后,主方将客方请进山寨喝“锣酒”。鼟锣它融观赏与参与、表演与娱乐、艺术与体育技于一体,既是稀有的民俗活动,又是具有创造性和独特魅力的民间锣艺术表演形式,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石阡木偶戏
石阡木偶戏,流行民间,颇具特色。木偶戏具有着装大方、脸谱多样,唱腔多样,唱腔音乐丰富、剧目繁多、戏班阵容整齐的特点。木偶由木偶头、身、手杖三大部分组成。
绝技绝活 苗族神功
1、煞锌。将梨烧红,巫师双手捧起,在主家屋内屋外来回奔走,驱赶鬼神。
2、上刀梯。又称上刀山,将七把或九把杀猪刀磨利,刀刃朝上分别捆在木梯衡量上,木梯又被固定在主家堂门正中。巫师赤着脚,背起犯了“关煞”的小孩爬上梯去,又从梯的另一面下来,巫师每一步都必须踩在刀刃上。
3、捞油锅。原来是一种神判仪式,铁三角上架起一只锅,锅内倒油、烧沸,将铜钱等物投入锅内,令嫌疑者赤手从锅中摸起铜钱,若能捞起,手不被烫伤,则被认为清白无辜,捞不起,就被认定有罪。
4、下火海。与煞锌一样,也是驱逐鬼神的一种方式,煞锌在主家屋内举行,下火海则在主家屋外空地上举行。
思南土家花灯
思南土家花灯,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清。土家花灯中《盘灯哥》唱到:“灯从唐朝起,戏从唐朝生。王母娘娘眼睛痛,许下三百六十盏大红灯。”
土家金钱杆舞
“打金钱杆”,又名霸王鞭、打洋钱、赶山鞭、打钱杆、打花棍、在民间又叫做“莲花闹”,是铜仁地区民间保护和传承下来的一门自成体系、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民俗特色和独立舞蹈表现形式,演时拥有“一旦一丑”“双丹双丑”多旦多丑“竞舞的土家族特技表演。
印江书法
宋朝初期,在印江已广泛流传,也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书法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在印江这块土地上得到了催生和发展。据《思南府志》记载,明永乐年间,贵州与云南联科获准开科取士,有力推动了印江书法的发展,涌现了周冕、肖重望等一批文人举子,他们的书法成就,在印江书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印江书法艺术的发展群星闪耀,盛况空前,以王道行,周以湘,潘登云,严寅亮,鄢师竹为代表。他们有声震湖广,名噪秦中;有的艺受玉赏,誉满京都,正是这一大批书法名家使印江获得了“书法之乡”的美誉。
土家族山歌
流行与铜仁地区的土家族山歌多是五子句、七子句,后才有散句,每类歌都有固定的曲调。歌唱者大多不识字、不识谱,没有系统的音律理论,却能产生无声、七声和各种特殊音阶、调式;没有系统的曲式结构理论,却能编出各种逻辑严密、结构严整的曲式来。
堆树皮画
沿河自治县民间艺人利用树皮的天然纹理,通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再细心堆贴、上色、渲染而成。即是工艺美术品,又是作者精心创作的山水画。它雄浑粗犷、古朴典雅、立体感强、别具一格,因作者创作思路和树皮纹理不一而无法复制,其主要表现乌江峡雄奇峻秀的自然风光,是游客争相收藏的珍贵的旅游纪念品。
印江合水民间艺术之乡(长号唢呐)
合水长号唢呐是表现百姓喜怒哀乐情绪,营造和渲染气氛的吹打乐曲。常以坐堂吹奏形式表演。演奏以两支唢呐齐奏为主;长号演奏只是烘托隆重,壮严的气氛,没有乐曲,只能吹奏一低一高,八度泛音;锣鼓也只是在乐曲前后有一段紧锣密鼓的“大打”演奏,乐曲演奏中则以“小打”一套打击乐跟随旋律节奏套打。
”
沿河洪渡民间艺术之乡(打镏子)
“打镏子”俗称“打行李”、“打闹台”,是土家族独有的古老的打击乐,流传甚广。凡民间喜事,必以“打镏子”庆祝,尤以婚嫁为甚,也服务于丰收喜庆,节日打闹等民间活动
松桃寨英艺术之乡(滚龙)
早先生息、劳作于梵净山区的苗族先民,深爱毒蛇猛兽之害,崇拜一种形态凶恶,身体硕大,能吞食毒蛇猛兽的“龙”,这种龙就成为包括寨英地内的梵净山民众的图腾。在砍竹制滚龙时人们要祭“山神”,制作完成后要杀猪宰羊请祭祀举行“请龙神”、开光、拜庙、开财门等仪式。
铜仁市传统龙舟之乡
铜仁城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河是铜仁标志性的自然资源。市境内河流流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长度在10公里伊桑的干支流22条,河流总长447.3公里,水质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锦江河床宽120-180米,深10-30米,直到在800-1500米的偶4段,水流平稳,为龙舟竞赛提供了最佳的自然条件。
德江“炸龙灯”
“炸龙灯”为正月十五晚上一个具有土家民族特色的独特表演。晚上人山人海,龙灯队脱去龙衣,表演者只穿短裤,沿街舞者长龙,人们便将备好的鞭炮和自制的烟火,对准龙头、龙身、龙尾猛炸、猛放,团团火花在舞龙者身上翻滚。对龙身炸的越烂,来年年岁就会越好,因而人们举着鞭炮、烟火,尽情轰炸,甚是壮观。舞龙结束时,还要向天祭祀,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笛将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是让龙回归龙宫,以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安康吉祥。
土家织锦
土家织锦是铜仁地区土家族保留最完整的一种原始纺织工艺品。土家女以通经断纬的方法,用手挑换纬纱、用木梭=竹扣打织完成。
铜仁文琴
铜仁文琴又称“黔东文琴”,是一种以自弹自唱为表现形式的铜仁民间戏剧品种,自明永乐年间形成以来,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土家族舞蹈"肉莲花"
"肉莲花"又名莲花十八响,起源于清,流行于沿河沙子一带。”肉莲花“是一种自娱性的舞蹈。表演时,无论春夏秋冬,表演者都脱光上衣,亮着臂膀,叉开五指,用力拍打身上的每块肌肉和关节来表现自己体格健壮,用这种拍打肉体的清脆的有节奏的声音抒发心中欢快奔放的感情。
《侗族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又称花桥,时候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在玉屏侗乡,有许多风雨桥,这些桥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他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
苗族四月八
“四月八”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铜仁、松桃一带,“四月八”这个节日原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牛王节”,,于是就逐渐演变成纪念这一英雄的节日了。
看完还不转了?铜仁生活圈—打造铜仁人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