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临近高考话作文

临近高考话作文

2022-05-15 22:43:06

 

高考作文,被视为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考生不能不重视。但也别“谈文色变”,其实作文不过是用自己的手将自己所见所闻所为所感笔述出来罢了,克服畏难情绪,充满信心,用自己真实的语言将自己真挚的情感,真实的见闻、行止及观点情感表达出来,又有何难呢?

不过,作文也要讲点方法、技巧。尤其是高考作文,是专写给高考评卷老师看的,评卷时间紧,评卷仓促而紧迫,这是高考作文评卷的特点。如果能用恰当的方法、技巧,构织一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且充满闪光点的文章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博得阅卷老师的常识和赞美,那么,这样的作文恐怕想不得高分都难了。高考作文有哪些技巧呢?本人根据自己多年指导高三学生作文备考的经验及参加高考改卷得到的信息,总结出以下几点高考作文技巧,以供“昼夜勤作息”、辛苦备战的高三学子参考。

一、结构决胜负,三点定优劣。       

文章讲究形式之美,这形式美更是勾住阅卷老师眼球,使之“心旷神怡"的魅力所在。而仅就高考阅卷特点而论,构成这形式美的主要因素有三点,题目、开头和结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阅卷首先看题目。再说“题好一半文”,若考生能在考场上为文章拟出一个新颖、传神的标题,如同含情脉脉的善睐明眸,定能产生“勾住第一眼”的魅力。如以“自信”为话题作文,用《人生要自信》、《自信乃追求的动力》为题则显平谈,而以《妹妹大胆的往前走》为题,则新颖别致得多。  

文章开头开得好,能“先声夺人”,正所谓“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长川”(欧阳修语)。所以考生在考场上不可随意开章,务要雕饰“凤头”,或高瞻远瞩,言简意赅;或设置悬念,催人思索;或开宗明义,下笔点题。而“开宗明义,下笔点题”尤为重要,可使阅卷老师一眼看出你文章的立意和是否扣题,是否鲜明、集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古来大师精典的开头可资借鉴,如《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样的开头,不仅开宗明义,展示了作者的观点,且有石破天惊之气势;而《阿房宫赋》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十二字,惜墨如金,却蕴含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及阿房宫宏大的规模和巨大的耗费等丰富内容,又紧扣了题目。

好的开头有“先声夺人"之妙,而好的结尾更有“后发制人”之功。在高考考场上作文,结尾首要照应开头,使文章形成完整、严谨的结构。其次“结尾如撞钟",这个撞钟就是深化主题,强化形象,画龙点睛,能凸显作者的功力和文章质量,因而不能草率收兵或画蛇添足。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的结尾“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与文章开头内容“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相照应,不仅形成前后呼应的严谨结构,而且画龙点睛,揭示了“一件小事”的意义即文章的主题,可谓记叙文结尾之典范。再看:“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这位宋代散文大家《六国论》之结尾,与开篇相照应,警示当朝统治者,揭示且深化文章主题,也堪称议论文结尾之范式了。

新颖的题目,精当简结而有富有文采的开头结尾,能构成文章完美的形式,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并使之赞赏。因而考生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二、无米不成炊,材识可服人

作文即才识的展示,高考考场上作文的竞争其实就是考生才识的竞争。只有具备丰富的才识,作文才能让阅卷老师信服、佩服、折服。而才识的优劣,具体体现在作文的选材、用材上。“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要展示自己的才识,写出优美的文章,首先要解决“无米下锅"即找不到材料入文的危机。

考场上找不到材料写作,不外乎这样几种原因:心慌意乱而想不出材料;文章立意未定而无从选材;思想单一,不善变通、挖掘。第一种情况要稳定情绪,第二种情况则需重新审题迅速确定立意,第三种情况则可采用联想、想象打开思路寻找材料。

高考作文不是“我要写"而是“要我写",所以考生首先要审清题意,弄清楚题目要求“要我写什么",并且明白“我能写什么",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充分调动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发挥自己的思维活力,由此及彼地展开充分的联想。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找到入文之材,下锅之米。

首先,要学会广泛联想,即面对题目,从自己想到他人想到家庭想到社会,从现在想到过去想到古代想到革命历程,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人类想到物种,由现实想到未来,由地上想到天上,由人想到神想到鬼,由课本学到的想到广播里听到的想到在图书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的,想到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这样记忆的闸门打开了,过去看到的人、事、情、景就会奔涌而至,以前学过的知识也会扑面而来,材料也就不难解决了。其实,

单是高中三年所学语言课本中人物、史实、名人名言、数学公式、物理定理、化学定律等等材料,已足以应付各种题型的高考作文,通过回忆联想,将这些材料采撷起来,考场作文就可应付自如了。

其次,要善于想象创造。通过联想得到的材料,不是全可照搬,有的是模糊的,意向不明,或较为粗糙,还需要加工、改造才能切合题意,为文所用,否则不能扣题或扣题不紧。同时,想象创造还可解决缺乏材料,无米下锅的难题,如从初中学过的《滕野先生》中撷取的鲁迅弃医从文,以文学唤起民众的材料,可作爱国、抉择、变通等题旨的论据,但也可改造而选取他的出身及斗争的内容,用于“近墨者未必黑”的题文。《垓下之战》有关项羽“失败英雄”的意旨改造为不善利用机遇,不会变通的题意。《三顾茅庐》及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等材料亦可加工改造作《回报》、《感恩》等题目的材料。又如党的十一届带来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丰富成果可用于“理性"、“抉择’’、“变通’’、“机遇"、“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发展"等等众多话题的作文中,也要靠考生在考场上的想象和创造,从而一材多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识,写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 

此外,材料的改造加工功效重在使材料扣题,凸显主旨,避免犯材料脱离观点、似是而非、内容不扣题等作文大忌。如引用名人名言时,一定要为文所用,切不可只为引用完整而有损文意,比如谈热爱人民的意旨,只可引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句,若连引“横眉冷对千夫子"句,则有损文旨的表达了。这种改造,也可叫“断章取义",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选材方法之一。此外,取材要新,要重视在生活中取材,从身边取材,从新闻、广播中取材。谈爱国,选农民种粮支援国家,教师呕心沥血培养人才,学生发愤读书成就学业报效祖国的材料,、杨善州等党的干部无私奉献的事例,也许比人人都用的历史材料要新鲜感人得多。而考前几天也关注新闻,偶尔记下的一个材料或许可派上大用场,且“人无我有”,以“新"取胜。

三、碧天耀红日、文章重立意   

“意”是文章的灵魂,是“美”的精华。高考作文中,立意的优劣与否成了评判作文成绩的重要标准,是能否吸引阅卷老师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立意不仅要求正确、鲜明,更重深刻、新颖。正确,即符合人类传统中优美的道德规范,扣住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鲜明,在考场作文中有两种含义,一是褒扬、贬斥,赞成、反对要态度鲜明;二是文章的中心显明突出,如碧天红日,耀眼夺目,让读者一目了然。特别要注意,高考作文立意切忌“慢慢道来”、“浓云藏月”、“犹抱琵琶半遮面”。深刻,不仅要说到点子上,还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富有哲理。新颖,即突破思维常规,从新的角度去分析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新的认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高考作文要想取得好成绩,首要在立意的新颖上下功夫。其方法有三:

其一,多向思维,选优择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文题或一段材料,往往可看出不同的意义来,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读书”这个话题,就可有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方法、读书的艰辛、读书的经历、读书的乐趣等等。《黔之驴》这则寓言,从驴的角度,从小老虎的角度,从人(好事者)的角度,都可分析出不同的寓意。可见,放开大脑,多向思维,把凡能想到的意思都尽可能想到,再选择最新的意旨,文章的立意就有所创新了。其二,深入钻探,挖奇掘新。应试作文要写出新意,就必须对试题或材料作出深层的分析,即透过表面,逐步深入到事物本质的把握。即所谓观之试题,验之当世,参以人事,从个别到一般、由表象到实质,逐步理解,逐步深入,如剥茧抽丝,渐渐逼进内核,最终察出内蕴之理。如当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作文材料是漫画《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不少考生只留意漫画中的表面现象,拟出了《不能浅尝辄止》、《做事要锲而不舍》、《坚持才能成功》等题目,不免有些“一般化”,平淡无奇。而一位考生却从漫画中人物神情举止的表象入手,联系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其找不到水的原因,从而确立了“只有科学,才能解放生产力,才能挖出幸福水"的深刻而新颖的主旨。

此外,不随人后,别开生面,逆向反思,标新立异及旧题翻新,也是让立意深刻新颖的好方法。

四、心中有爱河,真情感天地。

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高考作文更要有真情才能感动阅卷老师。因此,考生只有将自己的真挚的情感融于作文材料之中,才能拨动阅卷人喜怒哀乐的琴弦,引起阅卷老师情感的共鸣,产生“以情动人”的魅力效应。对父母、对师友,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等等充满感激之情,流露回报之意,定会引起赞赏。而自私偏狭、虚情假意,动辄责怪老师,抱怨父母,抱怨社会,自然引起阅卷老师反感,在《谈回报》的高考作文中,有一位考生这样写道:“今天,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又该怎么回报祖亲呢?我们不会忘记,当年的祖国,科学技术落后,经济不发达,曾经受尽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欺侮和嘲弄。而今天,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作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发展祖国经济,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使之达到或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让他们对我们的祖亲翘首仰视,以此作为对祖亲的回报。”这样的文章气度恢宏,感情强烈,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真正打动了阅卷老师。

当然,要想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要关注时事,把握时代脉博,感应时代精神,让心中永远流淌爱的河流,从而使自己的应试文章反映出自己鲜明的爱憎,奏出时代的强音,打动读者,打动阅卷老师。

五、文章尚文采,语言贵闪光。

再好的思想情感,再完美的形式都要靠语言来体现。语言首先要规范、连贯、得体,更要有文采魅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的话就是说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不会流传久远。考场作文,没有文采是不能打动阅卷老师的。

那么,考生在紧张的考场气氛中,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应试作文有文采从而让阅卷老师“陶醉”呢?首先要使用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对比、反衬等,不仅可增加文采的生动性、形象性,而且可使文章增添色彩与气势。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这“魔水”恰当地洒在应试作文上,可点石成金,化难为易,变腐朽为神奇,不可忽视。可以想象,李清照《如梦令》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句,如不运用借代手法,怕难以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直叫读者叫绝吧。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的句子,运用层递的手法,逐层深入的剖析了自由主义的危害,语势强劲,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其次,要适当选用流行语言,如古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报刊杂志上流行的新语汇和流行歌曲的歌词等。这些语言考生是非常熟悉的,在考场上灵机一动,得来全不费功夫,恰当地引用或活用于自己的作文中,可以起到化平谈为神奇的功效。

此外,要锤炼闪光的语言——警策性、哲理性语言,这种语言精粹警辟,常使全文光彩照人,也最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六、文章有技巧,作文可虚实。

应试作文,讲究技巧,是取胜的关键。首先要扬长避短,避实就虚。考场作文为防止宿构,往往出其不意,所以都有一定的突然性,有时命题可能恰巧在考生的薄弱环节上。这就要求考生沉着地采用扬长避短的策略。如作文要求写记叙文,而自己却长在分析议论,那么可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在记叙的过程中时而来一段精辟的议论,这样不仅可使文章文采飞扬,而且还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自己长于记叙描写,试题又要求写议论文,那么可采用用事例来证明论点或夹叙夹议,使文章形象感人,又富有气势。如自己长于想象,写记叙文可由远及近,由点到面联想,使文章写得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写议论文则可古今中外,东西南北联想,让文章“八面来风”,写得既有广度,又有力度。又如有的农村考生,知识面较窄,语言不够丰富,就选用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为材料,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写作……,这样扬长而避短,就可变难为易,写出自己满意,阅卷老师赞赏的应试作文了。

当考场上遇到自己陌生的命题,自己觉得无话可说,可采用避实就虚的方法,绕开正面,攻其侧翼。如以《生日》为题,自己没过过生日,可写自己或别人在生日那天因做好事而忘了过生日的意义。又如写关于环境污染的话题作文,自己生活在自然环境优美的乡下,对环境污染不熟悉,可以写家乡未被污染的情景入手,这样避开难写的正面,从侧面入题,原本“山穷水复疑无路”,却顿时“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样可以吸引阅卷人,夺得考场作文的最佳效果。

其次是藏拙露乖,急中生智。如字写得不好,可尽量做到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让阅卷人看清,不厌烦(高考评卷特别重视书写,考生要认真对待书写);篇幅拉不开,记叙文就增加描写或插叙部分,议论文就采用事理结合、正反结合,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社会与自然结合……写不好议论文,起码写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安排不好结构,就采用开头、中间、结尾的“三段式"。总之尽量将自己的不足隐蔽起来,。将自己的长处显露出来,让阅卷人不识你“庐山真面目",从而“‘迂’难呈祥”。

在应试作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入文,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但有不少考生在考场上只记得名言而忘了出处和说话人,在文中出现“张冠李戴"的败笔,此时若急中生智,即运用“模糊语言",就可让阅卷老师“雾里看花”,看不出破绽。如古代名言,可用“古人言"、“古人云"、“古代有位名人说过等语。现代名言,则可用“现代有位名人说"、“有人曾这样说"、“某位领导人曾指出”;外国的名言,就用“外国有位名人曾说过”……如是种种,便可“藏拙”而“露乖”。

其三是比猫画虎,借鸡下蛋。所谓比猫画虎、借鸡下蛋就是模仿。模仿不仅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也是考场作文不可缺少的方法技巧。对试题限制性不强,写作范围宽泛的试题,而自己早已熟悉的某篇文章与考题题意相符,就可采用模仿的方法。但模仿不等于宿构,更不是抄袭,模仿贵在继承和创新,而宿构是照抄原文和生搬硬套。对于写作基础不够好的考生,考虑每天读一篇优秀时文,为考场模仿作一点准备也是必要的。

最后,考场作文务要用3——5分钟拟提纲,拟出了提纲也就理清了思路,安排好了文章结构,再依提纲动笔写作,就可一气呵成,使作文思路连贯,前后一致,首尾一贯,形成严谨的逻辑结构,避免犯前言不搭后语,思路混乱不清的作文大忌。再说,依照提纲作文,就是遇到时间不够不能体面地结尾,收卷前灵活机动用一句话(如题目导引材料或提示语中的关键句子等)勉强结尾,结构也是较为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