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泉州南音

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形式之一:泉州南音

2021-11-12 05:46:26




“南音”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典籍之中,不是一个专称,而是泛指我国“南方音乐”的意思。不过,现在的福建闽南、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地凡用泉州方言演唱弦管曲调的这种音乐已普遍称之为“泉州南音”。因泉州是这种南音的发祥地,故名之。

有关泉州南音的渊源,许多学者的看法不一,有说是汉唐遗音,有的说是五代王氏入闽所传,或说为五代后蜀主孟昶的影响,亦有认为宋元南戏之影响,又有说是由昆曲的演变。笔者则认为泉州南音所采用乐器种类、形式、音域都有严格限定,音域一般平和而典雅,唱腔要运用泉腔,所以说泉州南音是由综合性因素结合泉州当地民间音乐而形成的。明清方志史料云:“惟时和年丰,家给人足,聊以自相欢娱……”“……庙宇丝竹管弦、江南班、七子班极其热闹。”“泉郡人文之盛甲于全闽,人占毕而户弦歌。”泉州因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物质生活和文艺生活都有了很大发展。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泉州民间歌谣、戏曲本子至今十分罕见,目前能见到的梨园戏剧目刊本《荔镜记》为明代嘉靖丙寅(1566)的闽北建阳刻本,而2003年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的《明刊闽南戏弦管本三种》(简称《明刊三种》)则收集了流传海外的三种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的漳州海澄刊本。《明刊三种》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出现的泉州南音最早曲本,书中见不到南音的指套和大谱,其中的250余首曲子称为“锦曲”,应当是当时闽南民间流行演唱的泉州南音曲子,该为泉州南音早期的雏形。是不是可以说明明代末叶的泉州南音还是处于形成阶段,从清代京剧和其他剧种、乐种的形成情况来看,它们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性的,而且要吸收、综合其他艺术养分来完成的,泉州南音的形成应该也是如此。从一些现有的资料看,泉州南音形成的成熟期应该是在清代初叶以后,并得到很大的发展。清代乾隆之后,泉州民间有了李光地召集“五少进京”为康熙皇帝献艺,并被封为“御前清客”,赐与九曲凉伞、宫灯荣归的传说。还有泉州南音界的“祭郎君”、“祀先贤”的活动。尽管乾隆年间所修的府县志书都不见记载,连作为宰相(清代名为大学士)的李光地家谱或其大作《榕村全集》亦没有记述此事。不过在道光十年(1830),知县主修的《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志·歌谣》中有云:


盖闻共歌为歌,徒歌为谣,歌谣之流传,旧矣。晋人之习于风骚者不少,其发于情性者复多,咏叹淫泆,不必如震木遏云也,不必如阳春白雪也。苟叶律谐声,即足倾听入耳。有习洞萧、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


这段方志上的对“御前清客”的说法不以为然,以为是社会上的传说而已。就是从数种清末叶的泉州南音抄本的记述来看也不尽相同。

如时间的差异:

一云是因康熙因爱好音乐,于戊午年(1678)的:

一云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的;

一云是康熙六旬寿辰(癸巳年,1713)的;

又如上京的“五少先师”的名字不同:

一曰:球、周、泰、聘、义五人;

一曰:晋江李义伯、王商光;同安叶时谒、;永春黄时响;

一曰:晋江吴文志、陈宁官、南安傅廷官、惠安洪松官、安溪李义官。

又有晋江李义,字文伯、王周,字商光、叶球,字时谒、同安陈聘,字云行、永春黄泰、字时响的说法。

这样“五少先师”却有15个人以上的姓名,为什么地方的人也不同。有关“御前清客”和“五少”之事因众说纷纷,所以后来的南音艺人在其整理的曲集中也只好说是“按此事书籍未载未见,见闻故老云。”或云“闻当时李文贞(李光地谥号)奉旨到泉州选举高明之士到京朝见圣上之,有四十人,观此五少现今不相同,谅必相替同和,再选博学之人,当剩十人,圣上题名知矣。”(以上见清代存见泉州南音手抄曲本)。




明清时期,我国各行各业敬奉行业神、祖师爷的风气大盛,如泉州戏剧界所奉祀的戏神相公爷(田都元帅)南音界奉祀郎君。泉州南音所祀的祖师爷郎君为何人,初时也有不同说法。现在海内外南音界所奉“郎君”普遍认为是那位五代后蜀主孟昶。一些早时的手抄曲本所说的郎君传说不一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抄本《清音雅韵》说郎君是唐代进士,姓张名益昌,才貌超群,神性飘逸,善于歌唱,还传教周围之人。益昌娶妻窦氏。貌美而贤惠,生有三个儿子(另有抄本说是“生有百子”)被天狗伤害,益昌很痛恨,后来得到异人传授弓弹。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晚上,益昌对窦氏说要为儿子报仇,说完马上驾云登天而去。此时刚好唐玄宗微服外游,见窦氏艳丽,强占为妃。这窦氏工巧善画,因思念故夫旧日的恩爱,画了益昌的仪容挂在寝室,朝夕焚香礼拜,被唐玄宗发现,追问窦氏所画何人。窦氏诡说是“张仙公”,民间供祀祷告可以多生男儿。玄宗信其言,遂降旨建祠于金銮殿之左,并敕封春秋二祭。这明显是把民间传说中能佑助祈嗣的张仙融合在一起。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抄本《御前清客》中的《郎君像赞》以为南音所崇之神,相传为孟昶,唐进士,守四川,后为蜀主。洞晓音律,雅善丝竹。夫人窦氏美而艳,所画的孟昶像流传民间。其像丰规隽逸,玉立美髯,因执弓挟弹,故涉于张仙。曲本抄者认为五代之时,偏居诸王多歌辞好声乐,南唐与西蜀尤其是如此,还有后唐庄宗喜爱戏剧,自己粉墨登场,自称“李天下”,致使有伶官之祸。奉郎君为神的事虽是属无稽,不过郎君擅长音乐而尊其为乐府宗师也是可以的。自己因朋友所托为郎君撰写像赞和传略,只好根据传说写来,至于认真考据,还待今后。另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淡宁斋曲本》中《郎君先师宝像赞》云:


缅彼神像  仙姿出群  气度闲雅

意思温存  苍松掩映  境辟缤纷

持弓在手  扫却妖氛  童子随伴

歌管长闻  或弦或唱  响遏行云

词曰……虽未详至于姓氏,即此

飘然逸乐,世人共瞻之曰郎君。


此“像赞”没有明确指出郎君为何人,中曰“即此飘然逸乐,世人共瞻之曰郎君。”至于后来有人认为孟昶“好属文,尤工声曲”及其治下的后蜀“斗米三钱,金币充斥,弦管歌颂,盈于闾巷”。泉州南音受过蜀地音乐的影响,就认定南音郎君就是孟昶。因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传说往往不尽相同,很少有人去认真追究的,不管各种传说是虚是实,它是一个文化现象而已。



泉州南音的发展过程中,在清中叶之后可以说是达到一个新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笔者参与泉州南音的调查工作,查阅过从各地征集到的各种泉州南音曲本千余册(包括各种版本近800余种)。除《明刊三种》外,还有10余种清代曲本,是为泉州南音研究的珍贵资料。泉州南音历来多以口传身授为主,那手抄曲本甚少,加上用纸张抄写的本子要保存长久的时间是不容易的。由于种种因素,能得到这十余种清代南音曲本资料是件值得可喜之事。其中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抄本《琵琶指法》四本、咸丰七年(1857)刊印的《文焕堂指谱》四卷是至今能看到的泉州南音最早指谱本。泉州南音界一般认为早时的“指套”有36套、“大谱”12套。但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指谱本《琵琶指法》却收录指40套谱7套,(按管门分册)比此抄本迟十余年刊刻的《文焕堂指谱》则收指36套及36套总头《请神咒》1套,大谱12套。泉州南音“指谱”的出现,可以说是在演唱散曲的基础上发展而编成的。“指”是有词、有工乂谱,用琵琶弹奏指法(泉州南音琵琶指法标记有30种左右)的套曲。一般用“四管”(即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或“十音”(即10种乐器)合奏。“指”虽有唱词,但一般通常不歌。“指”都是由两首以上的单曲联缀而成,有的多达7首单曲,“指”的单曲也可作散曲演唱。而“谱”则是器乐曲,没有唱词的琵琶等乐器演奏套曲,每套谱由若干节组成。其谱多以景色、飞禽、走兽、昆虫、花卉为标题的音乐。泉州南音的“指谱”究竟形成于什么时候,作者是谁?目前尚不清楚。《文焕堂指谱·序》有云:


原夫指谱之设,由来久矣。无从稽考创造之人,而是谱虽系南音,维泉腔最胜,传遍中外,於兹久矣。然计有四十八套,而所识者亦不能全获,则所能者亦不能皆同,或挑点不对,则参差不齐;或撚甲不同,则音韵不叶;或口授于师,而口传于徒,以致纷纷不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矣!

兹予得古谱一部,历诸名公校对无差,予不敏,不敢秘,刊刷於世,庶先创之功灭,俾后习之机不紊矣。是为序。

咸丰七年端月谷旦 

文焕堂主人小涯章焕刊


《序》中言明其书是由章焕所刊印,“指谱”是有所本的。

泉州南音的音乐由指、谱、散曲所组成,是不会在同一历史时期产生的,其来源也是会各有不同的。如传统戏曲、曲艺、及民音创作的散曲等等。泉州南音演奏的主要乐器五管,即琵琶、洞箫、拍板、二弦、三弦的演奏法,乐器规制也能在一些见存的清末叶南音抄本见到。

1876年南安洪敦仁(字智庆)的抄本有云:“五少先生在三十六套头句合为一曲,以免后人混争。”其曲名为《三十六宫皆春色》,词云:


清早起来,对菱花,照见瘦减玉肌。为君去后,亏经历山巅。一路行出汉关,迢迢万里。拙时无意。怛梳妆,深锁寒窗,绣阁罗帏里,昨冥梦记相逢。见尔来,携手金井梧桐边,举起金杯请月姑月姨。汝因势力阮惊醒。今宵因为欢喜。一更二更,直到五更。那听见玉箫声起,又听见杜鹃在许花园外边叫。春今卜返,我只处心越悲。君误我一身无紧要,那亏父母望子,心肝跋碎泪如系。妾身受禁,不敢啼,恐畏爹妈听见,心越悲。一纸相思寄度伊,未知情人去值处。小姐听起,自来生长都伶俐。官人忍下得负心,轻轻行到亭边,趁赏花灯莫负春天。


1891年永春陈得胜所抄的《蠏堂指簿》收录指36套,谱8套。曲簿也有三十六套总诗:


轻轻见尔玉箫声,因为欢喜一路行。自来趁赏尔因势,一阵狂风爹妈听。亲人值处心肝跋,一纸相思为人情。拙时妾身锁寒窗,春今卜返小姐听。为君去时父母望,观音殿上说分明,清早孤栖对菱花,举起金杯弟子坛。照明一身惰梳妆,金井梧桐花园外。我只心头记相逢,忍下悲伤出汉关。


几种清末泉州南音指谱抄本显示,虽然有的抄本收录到“指”36套,但指套不一定都一样。那时的“指”已出现40余套,大谱也出现15套。从这些抄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泉州南音指套普遍流行的有31套:

《轻轻行》、《见尔来》、《玉箫声》、《因为欢喜》、《一路行》、《自来生长》、《趁赏花》、《尔因势》、《一阵狂风》(或曰《情人去》)、《爹妈听》、《心肝跋碎》、《一纸相思》、《妾身受禁》、《锁寒窗》、《春今卜返》、《小姐听》、《为君去》、《父母望》、《清早起》、《对菱花》、《举起金杯》、《弟子坛》、《照见我》、《惰梳妆》、《金井梧桐》、《花园外》、《我只心》、《记相逢》、《忍下得》、《我一身》、《拙时无意》。

其他指套还有:

《听见杜鹃》、《为人情》、《出汉关》、《亲人去》、《南海赞》、《想君去》、《飒飒西风》、《亏于历山》、《五更鼓》、《孤栖闷》、《绣阁罗帏》、《共君断》等出现在不同曲本之中。



泉州南音大谱一般有12套,按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部,有的抄本还多加“闰部”。大谱在不同抄本的次序也不尽相同,12大谱为:

《起手板》、《三面》、《五面》、《八面》、《梅花操》、《阳关》、《四不应》、《四时景》、《走马》、《百鸟归巢》、《三不和》、《四静板》,另有《孔雀展屏》作为闰部。清末抄本的南音大谱有的已收到16套,即多了《三台令》、《思乡怨》、《哭皇天》(见1900年晋江抄本等)

从一些清抄本可以发现,由于泉州南音日趋成熟,它的音乐演出形式,除有了指套的出现,还有了“套曲”和“过枝曲”的演唱曲子以及演唱形式。这应该是受宋词元曲、南戏套曲的影响发展。泉州南音“套曲”有的称为“散套”,那是由几支散曲成套循环连唱的,一般有九套,即《腔序》、《恨萧郎》、《蔷薇序》、《黑毛序》、《玉楼春》、《齐云阵》、《轻杯序》、《大小都会》、《梁州序》。这些“套曲”在清末晋江的杨仁和、南安的王登瀛,同安蔡庆山等人的手抄曲集中可以见到影子。“套曲”的前4首是同一滚门。以后不论是再轮、三轮、四轮的曲子每轮都要变换不同的滚门。如《蔷薇序》的第4首曲为《无意去对镜》,再轮的第五首曲为《独坐深闺》,滚名为“水底月过玉交枝”、“蔷薇序”属五空管,“玉交枝”属五空四乂管,这就意味着再轮唱的曲子腔韵调式的变化。其实这种“套曲”就是后来被称为“过枝曲”的前身,只不过“过枝曲”的曲子组成较灵活。不同的抄本对“套曲”的每首曲子的顺序叫法各异,有称几见、有称几出,有称几章、有称几架、几径、几段、几节、几阙的。不同曲本的同一“套曲”,其曲子有的不尽相同,次序排列也有的不一样。“套曲”演唱时有的要按“指”、“曲”、“谱”的程序进行。




泉州自南宋以后受朱熹理学的影响极大,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儒家向来认为“百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故卑视各种工艺、伎艺,尤其是伶人被视为“下九流”。明时,泉州明伦堂演《西厢》,被人认为是:“斯文不幸”、“学校无光”。虽然有的泉州文人士大夫也对戏剧有过评点,那仅是对戏曲剧情内涵的评论。因而泉州历史上各时期的著名南音艺人不见过有什么记载,尤其是官修的地方史籍。明代惠安崇武人郑佑,方志上称他“善鼓琴”,后人却称他是南音名师,还编成传奇故事。清代末期距离当今的时间较近,那时候的一些著名泉州南音艺人事迹还可以有所传闻,但有的具体经历,生卒日期也是不甚清楚,只知其名而已。

清末,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日趋成熟的泉州南音也引起一些文人雅士的兴趣,他们有的热心于泉州南音指、谱、曲的校订,创作新曲,或参加演唱、演奏活动等。近代的泉州南音名家应当首推丁望高,他大约生活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1821—1908),晋江陈埭人。秀才出身,善于书法、擅长南音,人称“鸭母先”。他是泉州近代“南曲状元”陈武定的启蒙先生。由于丁望高在泉州南音的艺术圈中有很大声誉,所以到现在还能得到人们赞赏。他在《郎君仙序》说:


夫琵琶弹法原是先贤设立遗传,其法以五音配叶曲调,内分轻清重浊,起伏顿挫,步步有法,毫无舛错。学者以细心研究多年,始能略晓,非三二年能知音乎?苟有能巧者,以指法看弹,以为得计,可学,但指法中之奥妙诚难知矣。虽然依法看弹而清浊顿挫不分,而且寮拍亦难顺,遇知音,自然献丑。虽丑至能巧,如无口授决难自然也。况指法虽多而正宗者少,此乃先贤设立何至不正耳。缘因不识法之人代笔謄抄或落句失笔,无所不差,或有师隐而不传,使学者以讹为真,致将来败先贤之名,此种之徒深而可恨。而余自悉亲名师,勤近益友,专心细究,颇知其略,故效先贤之法变换校订著叶曲调,倘其中有一、二不周,祈高明勿哑为幸。”


《序》中认为学习南音“指”是要经过长期间的学习,细心研究的,不是单靠看人家的弹法,而且还要有老师的指点。自己是从小就随名师学习,经常与人相互交流,所以技艺才能有一定成就。丁望高所撰的这篇《郎君仙序》,在许多泉州南音艺人抄录的曲本中被引用,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南安罗东手抄本《精选指法》等。



南安蓬华人洪敦仁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中秀才,是位南音爱好者。他在1876年就抄有批谱本。南安罗东人,秀才黄则周,是位私塾先生,平时亦喜爱南音,在1899年抄有《精选指法》。南安水头的王子纯(1861—1930),也是清末秀才,抄有南音指套一册。同安马巷人陈友文,清末贡生,抄有《宰谱簿》数册。陈巽东(1860—1950),晋江河市人(今属洛江区)。清秀才,自幼学南音,精于琵琶,平时手不离琶。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封存琵琶,休息不练,过年正月初一再开始演奏。他还精三弦,对36套指法非常纯熟。一次,巽东与乡人前往南安凤山寺进香山,一路上唱和南音。到南安蓬莱境时,被当地的弦友留住,一起演奏达三昼夜,因无曲可唱,只好用土地公签诗编成曲继续,成为一段南音佳话。,初为庠生,1906年副贡,候选训导。他家自八世祖陈维式(明末人)到国顺是谓书香门第,亦是南音世家,在德化赤水一带颇有盛名。国顺后因仕途不进,则以南音怡情,与兄国志潜心于丝竹。

近代的南音界出现不少名家,他们或编或校出版指谱曲专集,或传播南音技艺,搜集、整理抄录曲本,创作新南曲。如晋江东石许允忏(1814—1899)、许昌珑(1850—1921)、许仁祥(1855—1935)等均为南音名家,有的堪称“南音世家”。如许允忏之子许良屈(1834—1896)、许良慧(1855—1935),。曾孙许其约(1895—1982)、玄孙许祖南(1916—?)均学南音。


南安溪美的“东先”(佚其姓名)及其徒欧阳彩(184?—1918)为清末南安一带南音名师。欧阳彩是南安东田欧厝人,其学生黄衍瓦(1892—1957)、陈施髯(1867—1948)、刘甲土(1896—1950),吕裕章、林培兰等都是南安溪美、东田等地出名南音乐师。王台悦(1865—1937),南安官桥和埔人,人称“悦先”。早年在南安溪美打工,工余倾心于南音,师承于南安美林的欧阳先,学成后在南安丰州设馆授徒。因见溪美南音渐趋衰落,所以返回溪美淡宁斋等曲馆教馆,传授南音技艺。近现代丰州、溪美及鲤城浮桥外仙塘一带的出名南音艺人,如吴序梭等多出其门下。王台悦抄录及收藏的各种南音曲簿10余本,有一定资料价值。

惠安的李妈成、李污目(均小岞人)及獭窟人李玉治都是当时的南音高手。

安溪后垵的谢启,人称“员溪启”,所教的南音学生甚多。当地民俗活动的南音乐曲多为所教。

蔡国英(1898—1946),安溪蓬莱人。南音师城关的“烧先”,擅长乐器与唱工。另外,安溪龙门的白火路亦为龙门一带的南音名师。

厦门的林祥玉(1854—?),林霁秋(1869—1943),许启章、同安的傅若理(1875—1940)、叶壬水(1870—?)、蔡庆山(1879—1942)等人均为近代南音名家。至于近代以后,各地泉州南音馆阁纷纷组成,本文不想赘述。


(作者:泉州市道协《仙道》编辑部责编)




图片视频来源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得版权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点个赞哦~

友情帮转,兄弟姐妹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微信号:qzlswh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