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夜雨丨袁英英:无悔挺进,星火呈燃——读《挺进者陈然》有感

夜雨丨袁英英:无悔挺进,星火呈燃——读《挺进者陈然》有感

2022-08-04 21:01:19

5月29日在南滨路南滨时光读书会现场,我郑重地从作者雁冰老师手上接过这本书,至今快两个月了,心中始终装着牵挂,早日读完写读后感。

认识雁冰老师是在重庆文保爱好者群,里面有两个“冰哥”,被我张冠李戴,尴尬至极。好在雁冰老师大人有大量,愉快地加了我。

其实我早已在报纸上就认识了雁冰老师,在《重庆晚报》副刊“夜雨”栏目里,时不时地可以看到雁冰老师的作品,因为他和著名作家沈雁冰同名,加上戴副眼镜英俊的头像,很快被记住。最喜欢他写的儿歌。现在写儿歌的人不多,好的儿歌更是少之又少,他写的儿歌朗朗上口,充满童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渝城九章》读书分享会上,见到了真人雁冰老师,说实在的有点小激动。主持人介绍了《挺进者陈然》的作者就是雁冰老师,很是吃惊,真没想到他还会写小说,况且就坐我边上,倍感荣幸之至。会后合影拍照,答应赠书,一气呵成,欣喜满满。

看了后记知道这本书写得很艰难,但最终雁冰老师坚持了下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完成了这部红色故事,完成了雁冰老师的愿望――以一名党员向自己的组织百年华诞献礼!为党的生日献礼!

对于陈然这位红岩英烈并不陌生,在小说《红岩》里,在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里,在沙坪坝红岩魂烈士广场的陈列馆里,都有陈然的照片以及他的英勇事迹。但读了《挺进者陈然》后,陈然在脑子里的形象变得鲜活起来,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懵懂小男孩,逐步成长为有着坚定革命理想的布尔什维克,形象逐渐高大丰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了我心里。

小说以双线交叉的叙事结构呈现,读的时候,让我想起了《穆斯林的葬礼》和《IQ1984》,也是以这样双线的方式呈现。这种独特的形式很新颖,画面不断切换。刚开始不习惯,要反复回翻,可能是年龄的缘故,记忆力差了,切换频繁了,记不住。干脆先读单数章节,再回过头看双数章节,这样读起来连贯性强。这本书不加历史背景下的大人物,光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就有100多人,有陈然的亲人、儿时的玩伴、少时的同学、剧团的演员、党组织的地下工作者、工厂的工友,还有被关进监狱后的难友,这么多的人物交织在一起,还原了陈然生长的年代和他走向革命道路的历程。将陈然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娓娓道来,再现了一位青年革命者的传奇。小说为我们还原了陈然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轨迹,这一段经历弥足珍贵,让我们感到英雄来自身边,是那么的亲切,如同邻家少年,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又是那么的高大,坚不可摧。这样的英雄人物来自人间烟火,有真性情,有真善美。

陈然小时候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男孩,喜欢抱打不平,莽撞,直来直去;但他也有很多优点,知错就改,明事理,机智勇敢。

陈然的母亲黄凤淑,出身书香世家,瓜子脸上鼻梁秀直,身材修长,遇事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处理问题很有头脑。即使心里有愤怒,说话也极有条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商高。不仅机智,而且很会安慰家人,厨艺也好,黄凤淑包的包子吃过的人都说好吃。在家里的五个孩子里,陈然的母亲最痛爱陈然这个小儿子。陈然的乳名叫“香哥儿”,就是黄凤淑取的,意思是别忘了老家在河北香河,那里有“京畿明珠”之称。

陈然的父亲陈书敏是海关职员,家庭条件不算差,作为家庭的当家人,他对大女儿想去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的想法有自私和矛盾的一面,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去,自己的女儿不行。随着局势的发展,陈书敏看到了日本侵略已成定局,每个中国人确实应该尽己所能,揭露真相,唤醒民众,激发斗志,出钱出力,拼死抗争,绝不退让!这正应了我们的先人那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大女儿的坚定出走,陈书敏虽然不舍,心里还是支持的,通过书信将家里搬迁的地址和情况及时告知大女儿,可见已把疼爱和牵挂深深地融了进去,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父亲。

陈然的大姐陈晓琪,苹果脸,丹凤眼,长得丰满,性格外向成熟,看问题能看到本质。在芜湖的河街上,陈然最爱去年轻人会聚的“剧团”找大姐和二姐。大姐受到感召,有了自己的想法,决定参加演剧团。大姐很爱陈然,为陈然犯下的过错,她会向父母说好话,揽责任,有时甚至顶回去,但在家书中对陈然的批评很中肯讲原则。因此,陈然非常爱他的大姐,后来大姐在剧社宣传的路上病逝。每年大姐的忌日,陈然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他最爱的姐姐。陈然永远记得大姐转身离家的那一刻,眼含泪光回头嫣然一笑,那笑里,有对事业的追求,对前途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亲人的留恋,对家庭的眷顾,对亲人的不舍。这个笑,永远定格在了陈然的脑海里,伴随一生。

陈然在监狱里被折磨的死去活来,当他醒来的时候,突然一张他记忆中最美的脸出现,那就是他最爱的大姐,对他少年时影响最大的大姐。

陈然的大哥陈崇心只比陈然大一岁,但很细心,教育陈然要学会仔细观察,细节很重要。陈然的大哥很像巴金《家》里笔下的大哥觉民,顾全大局,稳重内敛。

陈然的二姐陈晓薇以及后来的二姐夫,还有小妹陈晓瑶,在后来陈然办《挺进报》的过程中,在险恶的对敌斗争中,对陈然都有过积极的支持,可见为革命胜利献身的不只是英雄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的群体。

最欣赏小说的结尾,哀而不伤。陈然的女友何杏灵在陈然的坟前唱歌跳舞,跳着跳着舞姿和面容都发生了变化,她的身旁出现了一个青年,手拿大刀挥舞着,他扯下手臂上带血的、破烂的半截白袖子,擦拭着大刀上的血迹,仰天大笑。这些文字的描写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折射出陈然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为信仰献身死而无憾,透过画面让人感到死亡的唯美。突然那个青年迈着坚定有力的哥萨克步伐,旋转到何杏灵的身边,时而飞速跳转,时而凌空腾跃……

陈然没有死,他在恋人的心里永远地活着。

当合上书卷,我为牺牲时还不到26岁的陈然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从懵懂的热血少年到年轻的剧团战士,再到成熟的地下工作者,狱中不屈的战斗者,陈然的一生如他自己所说,做到了“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感受到了革命者智慧和气节的力量;感受到了一个真正革命者的存在。同时也感受到雁冰老师写作手法有自己独到的一面,比如:第二章的结尾留白,没有继续写下去,让读者自己去猜想陈然家庭的家法会是什么呢?第三章结尾仍然埋下伏笔,让读者猜想陈然理了光头,被大家取笑很久,后来成了他的化名。这个化名究竟会是怎样的一个有趣的名字呢?在用词方面也很犀利,比如:“徐元甫略微弯身,来来回回、上下左右把陈然盯了个遍,目光凌厉如刀,仿佛不在人身上锉几个来回就不罢休一样。”这个“盯”和“锉”用得很锋利,将军统毛人凤手下的心腹徐元甫恶毒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回到现实中,每次和文保志愿者“扫街”南滨路,站在“挺进报旧址”前,脑海里都会闪现出陈然编辑、印刷、投递《挺进报》和被叛徒出卖被捕时的画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现在“挺进报旧址”是重庆市南岸区重点打造的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相信红岩英烈陈然等革命者的精神丰碑将照耀“两江四岸”,为“城市会客厅”注入强大的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