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博雅课堂第二讲之《琵琶美学与鉴赏》准时于阳明课堂开讲。学院特邀青年琵琶演奏家应锦阳老师,为博雅课堂的学子们开启了精彩绝伦的琵琶之旅。
应锦阳
学校传统文化美学导师,青年琵琶演奏家,合唱与乐队指挥,音乐审美心理学研究学者,上海音乐学院硕士;首创琵琶演奏与音乐审美心理学相结合的琵琶美学研修形式;中国玉石乐器百花奖金奖“红花螺钿玉石琵琶”首演者,多次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专场国乐雅集及讲座。
第一部分——琵琶之美·形制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
第二部分——琵琶之美·种类
五弦琵琶:
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到我国的南方。
四弦琵琶:
在日本被称之为乐琵琶。
南音琵琶:
南音是泉州地区最具有文化气息的传统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代表。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响琶:
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为能上下移动,以增大琴的音量,并能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穿透力强,极不易被其余乐器所掩盖。但普及不广。
月琶:
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以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
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电琵琶:
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下面,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变成电讯号,然后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为纯净。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水晶琵琶:
为赵聪首创,已申请专利,震惊音乐界。用高级玻璃制成,于琴面板装了一个电扬声器,音色清澈透亮,但余音不长。
第三部分——琵琶之美·史话
有关琵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东汉年(公元前25 --220年)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写到: "枇杷, 推手前曰枇, 引手却曰杷, 像其鼓时, 因此为名"。但当时的琵琶形状与现在的不同, 其形状为直颈,园形音箱,音位和弦数不固定。 弦数为四 五 六条不等. 这种琵琶当时被称作 "秦琵琶" 或 "秦汉子"。实际上它就是今天我国民乐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来源于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咸以善弹这种琵琶而著称。后人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简称为阮。而琵琶之名让给了后来的曲项琵琶。
宋代的琵琶演奏,用拨弹奏者依然很多。如宋代绘画《宋人宫乐图》,其中有四弦琵琶,横抱而坐,用拨弹。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载:“欧阳公(欧阳修,1007—1072)谪永阳,闻其倅杜彬善琵琶,酒间取之;杜正色盛气而谢不能,公亦不复强也。后杜置酒数行遽起还内,微闻丝声,且作且止而渐近;久之,抱器而出,手不绝弹,尽莫而罢。公甚喜,过所望也。故公诗云:‘坐中醉客谁最贤?杜彬琵琶皮作弦’。自从彬死世莫传。”可见宋时杜彬亦是琵琶高手,但他明显地沿袭了唐时段善本采用皮弦的传统,一般说,由于手指不能弹奏皮弦,可知杜彬采用的仍是拨子弹奏,并且有着良好的拨子功。
明以后,北派名手相继而起。这时有河南的张雄、钟秀之,京师(直隶)的李近楼、李东垣、江对峰,陈州(河南东部)的蒋山人,邳州的汤应曾等。
清以后,乾隆、嘉庆年间(1795—1800)有北派琵琶家王君锡,善弹抒情柔美的“文板”《平沙落雁》,雄壮奔放的“武板”《野马跳涧》和大曲《十面埋伏》。南派琵琶家陈牧夫则以弹奏“文板”《昭君怨》,“武板”《步步高》及大曲《月儿高》和《海青拿鹤》取胜。他们二人所传琵琶曲谱于1818年由无锡华秋苹首次编订刊行。华秋苹(1784—1859)《琵琶谱》是集当时南北派琵琶曲之大成者。华谱共三卷,刻于清嘉庆戊寅年,上卷收直隶王君锡传谱,计大曲《十面埋伏》及其他乐曲13首;中、下卷收南派浙江陈牧夫传谱(中卷为《思春》、《昭君怨》等小曲49首;下卷为《将军令》、《霸王卸甲》等大曲五首),均用工尺记谱。
,琵琶的形制由四相十三品先是增加到六相十八品,后来又增加到六相二十四品,以刘德海为代表的便是采用六相二十四品的琵琶,用纲丝弦,戴义甲。琴尺寸与十三品琵琶大致相同,但一般还要稍长一些,因排六相,这相位部分就要比四相更长。
第四部分——琵琶之美·乐音
统琵琶曲可分为武曲、文曲以及文武曲。
武曲着重右手的演奏技巧和力量。 格调雄壮慷慨、气魄宏大。乐曲以叙事为主,富有写实性和叙事性,往往 根据内容情节发展连续叙述,结构庞大,有声有色,绘形绘影,段落分明。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汉将军令等。
文曲着重左手技巧的表达,格调细腻、轻巧、幽雅抒情,它以抒情为主,富有概括性和倾诉性。往往以简朴动人的旋律或优美清新的音调,表达出深刻地内心倾诉或 令人向往的意境。代表曲目有夕阳箫鼓,昭君出塞,汉宫秋月,月儿高,青莲乐府,塞上曲等。
文武曲即文曲与武曲的结合,代表曲目有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龙船,夕阳箫鼓,虚籁等。
第五部分——琵琶之美·文学作品
一、《琵琶行》 唐代白居易作
写作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偶遇一昔日长安名歌妓,听她弹奏琵琶并述说年长色衰后的飘泊沦落,由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叙事流畅婉转,文字优美,是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二、《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 苏轼作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三、《古从军行》 李颀作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四、《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 崔颢作
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
五、《七律·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作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六、《琵琶》 白居易作
弦清拨刺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柰子弦声。
七、《临江仙》 晏几道作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八、《东风破》 苏轼作
琵琶一曲东风破,枫染红尘谁看透,篱笆古道曾走,荒烟漫草年头,分飞后。
九、《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 白居易作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
十、《刘禅奴弹琵琶歌(感相国韩公梦)》 顾况作
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
十一、《琵琶歌》 元稹作
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
十二、《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 白居易作
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
附上中国十大琵琶名曲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二、《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三、《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四、《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五、《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六、《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
七、《草原小姐妹》
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
八、《海青拿天鹅》
据说《海青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九、《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是用音乐来描述在晚上,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欢乐地载歌载舞。
十、《火把节之夜》
《火把节之夜》用音乐的方式写出了在火把节夜晚,少数民族的人们围着篝火,激情地跳着欢快的舞蹈。乐曲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活动剪辑
安全提示|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
『语言改变世界 外语成就人生』
NIT外国语学院学生公众服务平台
热忱为大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