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弦调音 常用的定弦法, 是把四条弦由缠弦至子弦固定为“A、d、e、a" 四个音。即D调。六相二十五品琵琶音域从“A”到“e"'”。
(1)定弦
(A)定弦的基本方法
琵琶定弦,在传统乐曲中变化较多, 四条空弦之音的音程关系并不固定。但比较常用的定弦法, 是把四条弦由缠弦至子弦固定为“A、d、e、a" 四个音。即D调。 初学者宜先学D调, 定弦是以D调为标准进行定弦。
校定弦音的方法:初学琵琶时, 如对音准观念还未培养与建立,就不会校定弦音。 此时更宜养成定准弦音的习惯。若弦音未定准,就不练习。
在定"A、d、e、a"的弦音时,可根据笛、箫、口琴、钢琴、音叉等的a音音高,先定好空子弦;然后在第一品位上按子弦弹出e'(比e音高八度)来,作为定空中弦e音的依据;再在第四品上按中弦弹出d'(比d音高八度)来, 作为校定空老弦d音的依据;最后在第一品位上按老弦弹出a 音来(或弹空子弦的a音),作为校定空缠弦A 音的依据。在初步定好四条弦音之后,应再作校验。 常用的校验方法有下列几种:
(甲)双音校验法:按第一品位子弦与空中弦作“双弹”;按第四品中弦与空老弦作双弹; 按第一品老弦与空缠弦作双弹;或“分”空子弦与空缠弦。 如在双弹或分时,发现两条弦音之间有不谐和时, 就需细心去辨别每一条弦的音高,是哪一条弦低了或高了, 将定得不准的弦再作校定。
(乙)泛音校验法:如已学会演奏泛音时, 可用此法
(丙)按音与泛音校验法
(丁)散音与泛音校验法
其中,初学者一般用双音校验法, 但在学到一定程度时,即掌握泛音演奏时,可用泛音校验法, 这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好方法。即在排品时, 也宜用泛音来校验,以使品位排粘在准确的位置上。
(B)“变调”定弦的种类
根据演奏乐曲的需要,也可以改动定弦的关系。 在琵琶传统乐曲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某一乐风的特有效果,使其尽量利用空弦,来得到其需要的和弦效果时, 常用改变定弦的方法。如在小工调(即1=D)上作改变定弦时,曾称作“小工变调一”或“小变调二”等。当然,这里所谓的“变调”是指改变了四条空弦之间的音程关系,并不是指改变了乐曲的调式。 现附录在传统乐曲中曾经用过的几种“变调”定弦方法如下:
(A)“A、B、e、a”:《海青》、《霸王卸甲》等曲用之。
(B)“A、B、e、e”:浦乐派的《将军令》用之。
(C)“E、B、e、e”:平湖派的《汉将军令》、《满将军令》用之。
(D)“A、e、a、a”:无锡派的《将军令》用之。
(E)“G、d、e、a”:《小普庵咒》用之。
(F)“B、d、e、a”:《隔雾闻钟》用之。
(G)“#F、B、e、a”:《舞名马》用之。
(H)“A、#c、e、a”:荡调弹唱《渔家乐》、 《十二个月》等用之。
(I)“#F、d、e、a ”:《普庵咒》的尾声《清江引》用之。
(C)活动山口
在按平均律半音排列音位的琵琶上,所有的升种调、降种调基本都能按弹。但在某些调上,只能用按音演奏,不能利用四条空弦音。因此,可以试用活动山口。 方法是将活动山口把四条弦身压在第一相、或第二相、 或第三相上。这样,才能在各调上, 根据调式将主音或属音变为空弦音,以便尽量利用各种传统奏法, 发挥其空弦音的作用,在装置有活动山口的琵琶上, 运用了活动山口后,空弦散音都已改变。
(2)音域
琵琶上的音位(相与品), 现都按照平均律依半音顺次排列,一般安装有六相二十五品。 在个别独奏琵琶上出有安装有六相三十品的,在定弦作“Adea ”装置有六相二十五品的琵琶上,它的音域是从“A”到“e"'”;装置有六相三十品的琵琶上,它的音域是从“ A ”到“a"'”。
( 3 )音色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五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捺、带、擞都是用左手指发音,因音量较弱,故又称虚音。虚音是与左手弹奏的实相对而言的。音量方面,实音较强,虚音较弱。如在乐曲某些地方恰当地运用了虚音与实音的有机结合,可使乐曲在音量方面增添对比。这种虚音与实音组合进行的方法,在琵琶传统文曲中见用最多。现将有关捺、带、擞的演奏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捺
捺,又称“捺打”、“印”等。演奏捺的方法,是在指关节的运动中,手指端取势将弦身击捺在相品位上,使得微声,捺与前面一音大都成上行进行。
(2)带
带,又称“带起”、“带音”、“放”等。演奏带的方法:当右手弹出前一按音之后,接着在相品位上作向左内方或向外方一拨,然后离开弦身,带起一个较弱或稍强的音来。带与前面一音大都成下行进行。
带起的音,有散音与按音之分。带起散音时,须将按指向左内方或外方一拨,即可带出空弦散音来。带起按音时,则须把下行进行的后一个音先用食指(或中指)按在相品位上,然后再作带的动作。
(3)擞
擞,又称“搔”、“搬”、“抓”、“粘”等。演奏擞的方法:用左手指将弦身按在相品位上,用中指或名指在下面搔弦发音(如用左手中指按弦时,则用无名指搔弦),这是擞按音的奏法;如擞空弦散音时,则可在左手食、中、名三指中选择一较方便的指头去搔弦即可。擞弦大都在同一条弦上进行。
弹挑类括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剔、抚、飞、双飞,而弹、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法。其他右手指法都是由弹挑衍变而来。弹挑类: 包括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剔、抚、飞、双飞,而弹挑是右手指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法。其他右手指法如夹弹、滚、分、摭、勾、抹、剔、飞等,都是由弹挑衍变而成。 a.弹:是用右手食指指甲端(一般用与拇指相邻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左弹出发音。
b.挑:是用右手拇指指甲端(一般用大指外侧的指甲端)触弦,将弦向右挑进发音。弹挑类其他指法的演奏方法:
c.夹弹:是用弹和挑在弦上作连续均匀而不很快的动,每拍依曲调节奏的快慢,一般作四声,有的或作二声。
d.滚:演奏方法与夹弹相同。但在速度上则较夹弹快一倍,即每拍依曲调节奏的快慢,一般作八声,有的作十六声。
e.剔:是用中指甲向左将弦剔出。
f.抚:是用中指肉将弦向右抚进。
g.双弹:是用食指甲将相邻的两条弦向左同时弹出。
h.双挑:是用拇指甲将相邻的两条弦向右同时挑进。
i.飞:是用名指甲将弦向左飞出。
j.双飞:是用食指甲弹左面的弦,拇指甲挑右面的弦,要连而不断。轮指是五指循环周而复始的演奏,是弹琵琶时获得长音的主要方法。
轮类:
二胡等拉弦乐器演奏长音时,可拉“长弓”来得到连续不断的长音。笛子等吹奏乐器,演奏长音时,可一口气吹出连续不断的长音。琵琶等弹弦乐器演奏长音时,就须用“轮”或“滚”、“摇”等指法,利用同一音位的各个快速单音联成了一个长音。用长弓与一口气吹的长音,是毫无间断的长音,用轮或滚摇的长音,在长音的中间,存在无数的短促间歇。
轮指的定度:以右手指为第一、中指第二、无名指第三、小指第四,一个接一个依次顺向(左前方)弹出;接着大指为第五由反向挑进得五声称一轮。这种五指循环周而复始的演奏指法称为轮指。轮指时五个手指击弦的时间间距要均匀,声音要统一。
轮有两种奏法:一种叫“下出轮”,是先用右手的小、名、中、食指次第向左弹出,然后拇指向右挑进。由于它是先用小指开始作轮,因此叫做“下出轮”。清代浙派多用此法。其优点是各指的发音量易于相仿;缺点是音量一般较弱些。另一种叫做“上出轮”,是先用右手拇指或食指在上面开始作轮的,清代直隶派多用此法。其优点是发音量一般较强些;缺点是各指的发音量易致强弱不一。由于目前大都采用了“上出轮”的方法,因此就以介绍上出轮为主。划、拂、扫、撇类都是在同一时间有四个音(或三个音)一齐发音的指法。在演奏和音或和弦时,大都采用这类指法,常用在乐曲的重音和高潮处。划、拂、扫、撇类 划、拂、扫、撇类,包括划三弦、拂三弦、滚二弦、滚三弦、滚四弦、临、挂。都是在同一时间有四个音(或三个音)一齐发音的指法。在演奏和音或和弦时,大都采用这类指法。此类的发音量较强,易于作出激烈而有力表现,能突出重音,强化节奏,因此,在乐曲的重音和高潮处常配用这类指法。
轮指是琵琶中最基本、最常用也最难学的指法,通常有这种说法:轮指学好了,琵琶就学会一半了。
a.划:用右手食指甲由缠弦至子弦向左急速弹四弦如一声。
b.拂:用右手拇指甲由子弦至缠弦向右急速弹四弦如一声。
c.扫:用右手小、名、中、食四指排齐,由缠弦至子弦向左急速扫出如一声。
d.撇:用右手小、名、中、食四指排齐,由子弦至缠弦向右急速撇进如一声。
e.划三弦:用右手食指自右向左急速弹相邻的三条弦。
f.拂三弦:用右手拇指自左向右急速挑相邻的三条弦。
g.滚二弦:用右手拇、食两指在相邻的二条弦上作连续而快速的弹挑。
h.滚三弦:用右手拇、食两指在相邻的三条弦上作连续而快速的弹挑。
i.滚四弦:用右手拇、食两指在相邻的四条弦上作连续而快速的弹挑。
j.临:用右手拇指自子弦而中弦、老弦、缠弦向右次第挑进。
k.挂:用右手食指自缠弦而老弦、中弦、子弦向左次第弹出。
a.勾:用右手拇指肉触弦,取势向左勾出。
b.抹:用右手食指肉触弦,取势向右抹进。
c.摭:用右手拇指勾同时食指抹。
d.分:用右手拇指甲向右挑,食指甲向左弹,两指同时触弦发音。
e.扣:用右手拇指向左勾,同时食指向左弹。
f.勾打:“勾打”又称“勾搭”,在实际演奏中,曾有各种不同组合形式。每组二声的是勾搭类最原始的演奏形式,其他各种都是由二声衍变引伸而成,其中又以每组四声的见用最多。
二声的勾打:第一声用拇指勾右面的一条弦,第二声用食指抹左面的一条弦,大都作连续反复进行。传统称作“勾搭”,俗称“小勾打”。
四声的勾打,奏法有多种形式,名称也不一致,这里主要介绍常用的“凤点头”:第一声摭子缠弦,第二声食指弹子弦,第三声食指抹子弦,第四声食指弹子弦,大都连续反复进行。
琵琶的背料与面板,都以年代越久越好,因为年代越久,木料中的脂肪就越少易于起共鸣,音量就越大,音色也越优美。要使乐器用之久远而不受到损坏,就要讲究护理方法。护理乐器除了不使受损伤外,还可保护音量、音色。
爱护乐器,应从两方面来注意:一是不使受外伤;二是不使受潮湿。乐器用毕要养成立即放在琴袋或琴盒内的习惯,并将琴袋或琴盒放在干燥而妥当的地方。如在演奏完毕之后,临时将琵琶放在桌子上时,,。万一需要直立斜靠在墙壁上时,只可斜靠在墙壁的转角处,使琵琶的四只轸子抵触在两侧墙壁上。如果将琵琶放在布袋内挂在墙壁上时,只宜挂在木板墙上,不宜挂在砖墙上;对铁钉与绳子的耐牢度也宜经常检查。这样,才可避免最常见的琵琶头受到跌损或琵琶底部受到坠损等外伤。
目前在粘面板、头时,一般都用黄鱼胶等水胶,这类胶最怕受潮,一受潮就会发生脱胶现象,脱胶之后,音量就会减弱,音色更受损害。因此,不宜置放在潮湿之处,也不能受雨水的淋湿,不使琵琶受潮湿的另一个原因是:当面板受到水渍潮湿之后,梧桐板内吸入大量水分,也会减弱音量。所以,即使在粘面板等方面改用了不怕潮湿的化学胶水后,对琵琶的防潮,仍然应引为须重点注意的方面。
琵琶共有四根弦,由粗到细分别称为缠弦、老弦、中弦、子弦。头部有四个弦轸分别列在琵琶两侧,每侧两个,由上至下分别称为缠弦轸、老弦轸、中弦轸、子弦轸。系弦时,某一条弦必须匝系在规定的一只轸子上,即缠弦系在缠弦轸上、老弦系在老弦轸上、中弦系在中弦轸上、子弦系在子弦轸上,不可随意匝系。
弦的上端匝系在轸子上,下端穿系在覆手上。覆手上有四个弦孔。系弦时,先将弦下端系在覆手上。穿系在覆手上的方法可分为四个动作:
第一、先将弦穿在覆手的弦孔内,末端余出二市寸许;
第二、将弦的末端在弦身后兜转来;
第三、再把弦的末端在弦孔处弦身下兜转来;
第四、最后把弦的末端拉紧成结,嵌在弦孔内,并把弦身向上拉紧。
上面介绍的是丝弦的系法。现在一般用的是金属弦。金属弦的系法是利用弦下端的小圆圈,当弦身穿在覆手小孔内后,将上端穿在下端小圆圈内,然后将弦的上端向上拉紧并匝系在轸子上。这种利用下端小圆圈的系弦法,有三种系法:
第一种是将下端小圆圈放在覆手的外面。此方法适用于弦身与品位(尤其是第二十五品等)之间距离较大而成“浪弦”的琵琶上;
第二种是将下端小圆圈放在覆手的里面。这种方法适宜用在弦身与品位之间距离较小的琵琶上。
第三种是将弦的下端兜压在覆手里面的弦身内。这种系法,可使覆手上口处的弦身不易折伤,可延长弦的使用期。用这种系法对下面部分品位的音准方面,与第二种的系弦法相同。
注意:在同一个琵琶上,当用了第一种系弦法后,不要随意改用第二种系弦法反之亦然。因为如果任意改用,在下面的部分品位上,音准易于产生些微差错。
演奏琵琶时,用左手各手指按弦,用右手的手指弹弦。由于近代用了金属弦之后,右手指需戴假指甲弹奏。戴假指甲弹弦,早就有之,例如,过去曾用薄铜片、薄铝片、薄牛角片、薄象牙片等做成长圆形的假指甲。但是,这类假指甲或带有金属噪音,或易于损伤弦身或嫌太厚而发音呆钝,缺点较多,不太理想。
假指甲的选材,应注意厚度适当,质地韧硬而耐磨,表面光滑三个要求。因为如果太太厚的材料,就会缺乏弹性,如用料太薄,又不宜于用力弹弦;如果没有相当的耐磨度,就会经常破裂;如果表面不光滑,弹弦时就会感到不流利。
要找到符合上列三点要求的材料是不多的,目前,采用一种比较耐磨的的确良或尼龙薄片。当然,这还不是很理想,希望今后生产出符合这三点要求的材料来。
假指甲的式样,一般分三种类型:
(甲)拇指:可将拇指外侧尖端部分做得突出些,因为
当拇指挑弦时,都是用拇指外侧尖端的部位。假指甲的左右两侧边缘做成向中心弯转,使弯转的部分镶夹在拇指甲两侧近指肉的指甲上,这是为了在作勾弦时不致产生摇动。
(乙)食指:。食指在弹单音时,大都用了食指侧的指甲尖端去弹弦;但在弹奏主旋律在子弦上的和弦(有二、三、四条弦同时发音)时,又须用食指的中指侧的指甲尖端去弹弦。因此,食指的尖端,一种是做成半圆形的。但这种指甲当食指甲与弦身纵的角度成直角弹弦时,噪音较大,因为指甲端与弦身的接触面太大。另一种是做成尖圆形。这种指甲如用食指的大指侧或中指侧的指甲偏锋去弹弦时,指甲与弦身的接触面较多,噪音也较大。可根据每个人的手指生理条件与弹弦习惯来决定选制哪一种形式。为了易于弹奏抹撇等指法,也宜象大指甲似的将左右两边缘处向中心弯转,使弯转的部分镶夹在食指甲两侧近指肉之处的指甲上。
(丙)中、名、小指:,因此,,以使指甲与弦身接触时尽量减少接触的面积。
假指甲应做成与所戴手指的真指甲在圆度、弯度、,长度宜做得比真指甲稍长些。大指、食指甲两侧边缘弯转部分的宽度与长度,均须做得非常合适。否则,如太短太宽时,就会松动易掉;如太长太紧时,就会夹痛指肉。
现已制有模型,在制做时只要将候指甲片放在模型内,就可加工成与手指甲的圆弯度相仿的假指甲。假指甲的颜色,以类似人们指甲的颜色为最好。
固定假指甲的方法,约有如下几种:
(甲)将膏药肉粘在假指甲的内侧,戴用前烘热后贴附在指甲上。此法戴用不方便,现较少见用。
(乙)用橡皮胶带或塑胶带作横式的匝绑。
(丙)用橡皮胶带或塑胶带作斜形的交叉匝绑。
(丁)用适宜的富有牢度的快干胶将假指甲粘附在真指甲上。
分为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等)文曲(夕阳箫鼓,昭君出塞,汉宫秋月 月儿高,青莲乐府 ,塞上曲等)文武曲(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龙船等)
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前身) 虚籁(今夕,长夜吟)
阳春白雪 龙船
海青拿鹤 塞上曲
青莲乐府 歌舞引
十面埋伏 赶花会
汉宫秋月 月儿高
霸王卸甲 改进操
飞花点翠 彝族舞曲
大浪淘沙
昭君出塞 新翻羽调绿腰
天山之春 火把节之夜
草原小姐妹 浏阳河
高山流水 渭水情
瀛州古调『文板八首』『快板八首』
将军令 陈隋
寒鸦戏水 春蚕
春江花月夜『版本与夕阳箫鼓不同』
诉 天鹅 春雨 陈杏元和番
出水莲 野蜂飞舞 老童
协奏曲:花木兰 春秋 祝福 临安遗恨 草原英雄小姐妹 梁祝等等
编辑本段
十大名曲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二、《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曲》,《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
三、《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四、《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五、《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六、《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七、《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
八、《草原小姐妹》
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
九、《海青拿天鹅》
据说《海青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十、《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仿佛是用音乐来描述山野风情的画卷。
朝鲜琵琶
朝鲜亦把鲁特琴族弹拨乐器称为琵琶,当时的琵琶是直颈的。后来新罗从中国唐朝的传入唐式琵琶,为了区别,把之前已有的琵琶称为“乡琵琶”,把传入的唐式琵琶称为“唐琵琶”。据《三国史记》载,新罗乐中,玄琴、伽倻琴、琵琶三种弦乐器与大笒、中笒、小笒三种管乐器合称为“三弦三竹”。当时的琵琶以玳瑁制的拨子弹奏。
日本琵琶
日本在飞鸟时代从中国唐朝传入五弦琵琶,到奈良时代又传入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到平安时代初期仍在使用,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称为“乐琵琶”,是日本雅乐乐器之一。以半开扇形的拨子弹奏。后来又发展出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唐琵琶、萨摩琵琶、筑前琵琶等种类。
越南琵琶
越南的琵琶也是从中国传入,称为“弹琵琶”,常用于雅乐,直抱以手指弹奏。
琉球琵琶
琉球琵琶由中国福建传入,具有福建南音琵琶的特征如细颈、四相九品、凤眼,亦有与日本琵琶的特点,有四相,琴身圆如横筒,在腹部的面板上设有九品,相当低,五品长、四品短,用手指弹奏。特点在于腹中有响线,摇动琴身时铿然有声。
1琵琶行 白居易诗篇名。唐代白居易作。写作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偶遇一昔日长安名歌妓,听她弹奏琵琶并述说年长色衰后的飘泊沦落,由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叙事流畅婉转,文字优美,是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2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 苏轼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3古从军行 李颀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4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 崔颢 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
5七律·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6琵琶 白居易 弦清拨刺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柰子弦声。
6临江仙 晏几道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琵琶 ,经外穴名。《厘正按摩要术》:“琵琶,在肩井下。”后《经外奇穴汇编》定在“肩井下、巨骨旁”。约当锁骨外侧段前缘,喙突上缘之凹陷中。主治肩部疼痛,上肢不举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又《厘正按摩要术》:“以大指按之,能益精神。
其他相关词语
1.琵琶虫 1.虱的别名。
2.琵琶骨 1.即肩胛骨。
3.琵琶湖 日本最大湖泊。由地层断裂下陷而成,形似琵琶,故名。面积673平方千米。最深为103米。山水秀丽,已辟为国立公园。
4.琵琶襟 1.清代便服前襟的一种样式。大襟只掩至胸前,不到腋下;钮扣自大襟领口竾_到立边下方,排列较密。
5.琵琶腿 1.指粗壮的腿。
1.琵琶别抱 唐白居易《琵琶行》有“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 琶半遮面”句,后以“琵琶别抱”指妇女改嫁。 旧时指妇女弃夫改嫁。
2琵琶别弄 旧时指妇女弃夫改嫁。同“琵琶别抱”。 见“琵琶别抱”。
3琵琶槽 1.琵琶上架弦的格子。亦指琵琶。
4.琵琶胡语 见“琵琶旧语”。 旧时指妇女弃夫改嫁。同“琵琶旧语”。
5.琵琶记 南戏剧本。元末高则诚作。叙书生蔡伯喈进京应试,中状元后被牛丞相招赘为婿。家乡灾荒,父母相继饿死,蔡原配赵五娘背琵琶弹唱乞讨进京寻夫,得牛女相助,与蔡重聚。剧本取材于民间传说,但改蔡弃亲背妇为被迫。近....
6.琵琶旧语 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后以“琵琶胡语”、“琵琶旧语”,表示对....
7.琵琶亭 1.亭名。在江西省九江市西,长江东南岸。唐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送客湓浦口,夜闻邻舟琵琶声,作《琵琶行》,后人因以名亭。
8.六弦琵琶 1.见“六弦琴”。
9.搊琵琶 1.手弹琵琶。
10反弹琵琶 敦煌壁画中形象。引申为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