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落玉盘”与“珠玉之美”
作者:毕志光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颗粒状的发音形态,还只是说出了琵琶作为弹拨乐器在发音上的“共性”,也就是说,凡弹拨乐器的发音几乎都是颗粒状的。而珠落玉盘发出声音,无论是珍珠还是玉盘,它们都是体振发音,没有一种“音箱共鸣”感。琵琶作为弹拨乐器,说它的发音像同为弹拨乐器而具有“音箱共鸣”的古筝或吉他,还不如说它更接近无音箱共鸣的打击乐器玉磬或木琴,这就进一步点明了弹拨乐器中琵琶发音的“个性”,即琵琶与其它弹拨乐器相比,在发音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
“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
“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
“脆”,指发音清脆;
“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
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尖、堂、松、脆、爆”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再说,虽然在唐代已把琵琶之声与珠玉之美联系起来了,是否当时人心目中美的琵琶声音的观念已达到现代优质琵琶声音的水平了呢?这倒似乎未必。唐琵琶的声音已听不到了,从曾经听到过的丝弦琵琶,到装倒八字音梁的钢丝缠弦琵琶,直至目前普遍使用的钢绳缠弦琵琶,琵琶的声音是在制造者实际制造出来的琵琶与演奏者对好的琵琶声音的观念这两者之间不断互相推进中逐渐向珠玉之美靠拢的。
————————♪♪♪————————
小荷现已开通全国琵琶基层教师微信群
欢迎专业老师加入
大家共同交流,一起进步
请有意加入的老师与小编联系
小编微信:7540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