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人文地理丨南音响起来,就听到了古中国

人文地理丨南音响起来,就听到了古中国

2022-02-10 01:25:34


南音也称“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始于何时,尚无定论,一说可追溯至唐朝。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南音响起来,就听到了古中国,悠久而雅致。南音的音色仿佛古画,昏昏黄黄中浮现了枯藤老树昏鸦,浮现了红酥手黄藤酒,浮现了蓝田日暖玉生烟......



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



主要乐器


现在普遍使用的为琵琶(南琶)、尺八(洞箫)、三弦二弦拍板(亦称檀板,用五块荔枝木制成,形状与唐、五代拍板基本相同),及打击乐器四宝双铃响盏小叫等,又有南暧品箫(笛子)、云锣等。


演唱形式

南音“和指”、“奏谱”时,遵循传统是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居左。(以演唱者的左右为准)如加上“下四管”小打击乐器则站在前方两侧或立在后方。演奏“暧仔指”,吹暧(中音唢呐)者坐在洞箫位,吹箫者则在其后。唱曲时执拍板者居中而歌。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曲目构成

现存指、谱、曲二千首左右。曲目的传承历来以口传心授和手抄曲簿传世。曲簿用“工乂谱”记谱。明代坊间已有刊刻本,在曲词旁附有节拍符号,清中叶的《文焕堂指谱》,才有完整的工乂谱曲本。



指,即指套。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法。原有三十六套,后来增至四十八套。常用于演奏,也作为初学南音的教材,具有教导意义。

谱,亦称大谱。是一种有标题没有曲词的器乐曲。原有十二套,后来又增加几套。以原有的《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和《阳关三叠》最为著名。

曲(散曲),亦称清唱曲。现存两千首左右。曲词内容大部分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以来的戏剧人物故事。部分源于唐宋曲子词及元明散曲。


文化传承

弦管馆、阁社,是历史上南音弦友自娱自乐的组织形式。阁或社是固定的南音团体;馆则是传授南音的临时组织。弦管先生“倚馆”教授学生,每学期一般为四个月。


图释:泉州培元中学开发出泉州第一本中学校本南音教材--《南音生南国》,并形成连续性、长效型、专业化的南音人才培养机制。


数字校园文化解决方案(点击链接,了解更多)以校园文化智能传播云平台为核心,集多元智能终端、全媒体内容和分场景智慧化应用为一体。协同文化专家、学科专家和专业服务团队,为学校提供数字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设计、组织实施、传播评价的生态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