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春望 | 中小学诗词大会第10期

春望 | 中小学诗词大会第10期

2021-11-02 20:12:12


   今日诗词   

[  春望  ]


▲点上面的小喇叭听诗词故事,下面有对应的文字版哦~



 ■   诗词注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2)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4)恨别:怅恨离别。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6)抵:值,相当。

(7)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8)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

(9)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诗词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里人的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作者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词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诗词故事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抓住了,押送到长安的第二年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箫条零落,一方面自身也落魄不堪,又思念家乡,不免感慨万分。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这首讲到的地方是被称为盛世长安的13朝古都,西安。当年的西安,是繁华的大都市,相当于现在北京。

 

杜甫当时就生活在长安,可是当时的长安,并不是盛唐时候的样子,城中破败不堪,很多百姓都在逃难,他们都吃不饱穿不暖,初春的长安,温度还很低,杜甫看到了很多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在风中乞讨和逃命。

 

为什么我们印象中那么美那么繁华的 长安会沦落到这个样子呢?

 

当时,有一个叫安禄山的坏人,他讨取了皇上的欢心,,想自己当皇帝。当时的皇帝是唐玄宗,他已经很久都没有好好的管理国家了,国家根本抵抗不住叛军的攻击,有很多青年死在了战场上,很多人流离失所。

 

杜甫当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篇景象。这首诗就是杜甫在感慨,为什么当年那么繁华的都城变成了现在这幅模样呢?杜甫心里也是十分的难过,而且他的妻子和儿女也在一路的逃命中失散了。杜甫很想他的妻子和孩子,可是却找不到。

 

杜甫当时难过的,连一直梳头发的簪子都带不上了,看到外面的景色就想哭,杜甫那个时候年龄也很大了,不知道在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在看到自己的亲人,也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国家恢复到从前的强盛,内心十分的苦闷。


▍ 播音员 : 小雪姐姐

▍ 整理 : 小学阅读课堂

▍ 标签 : 诗词大会


---- 小学阅读课堂 -----

这首诗的故事你还知道什么吗?

欢迎在文章的最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