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荼蘼架》
福建南音是曲艺的一种,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古色古香的南音
南音所用的乐器,主要有洞箫、琵琶、二弦、三弦、拍板等。洞箫共9节、长1.8尺(约59厘米),与唐代的竹制管乐器尺八规格一致;琵琶、拍板等也与唐代垂拱二年 (686)建造的泉州开元寺拱梁上飞天女伎手捧的乐器相似;琵琶至今仍横抱弹奏,有如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琵琶弹奏姿势。
南音演奏所用吹、拉、弹、拍的乐器多达37件
横抱琵琶 福建南音琵琶
南音中之诸多曲名,有曾见之于汉、唐文献记载中的《摩诃兜勒》、《阳关》、《汉宫秋》、《后庭花》、《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婆罗门》、《太子游四门》等,及宋词曲牌的《沁园春》、《念奴娇》、《浪淘沙》等,故南音有“唐宋遗音”之称。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南音至今保留着“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形式。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盛行,南音也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流传到东南亚,远达欧美。
据学者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
小演员表演福建南音《好日子》
家庭式的南音演唱在泉州最为常见,可说比比皆是。以曲会友、以声传情是弦友们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选择。主人们对待来者,不管初交或深交,都会奉茶施粥,若遇知音还会备办酒席招待。南音的艺术魅力让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和谐。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2007年6月8日,。2009年10月1日,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时距2002年5月泉州市正式启动泉州南音申报工作已有近8年的时间。
泉州的南音演员在剧场内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