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的生活渐渐地变好,人们对于自身的需求再也不是衣食住行等方面,而是对于精神娱乐的追求或者是需求日益增加。
但是大家对传统文化又有多少了解?恐怕并不是那么了解吧!接下来小编将带各位去了解几种不为人熟知的传统文化。
首先,大家都喜欢听音乐吧,那么对于古音呢?大家的认知与了解又是多少呢?我想大概是零吧!不过没关系,小编相信等你看完的时候会有收获!
下面第一位出场的是来自千年前的备受人们喜爱的古音——南音
❤
背景
“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取南音以为歌也。”“南音”文献有载。《吕氏春秋音初》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
❤
种类
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以南嗳(唢呐)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和响盏、小叫(狗叫)、木鱼(铎)、双铃、四宝及扁鼓等乐器的立奏合称“下四管”。
❤
历史背景
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 异域情调。
没错这就是古人所创的音乐,简单但却不失韵味,可是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下,这样的音乐其实已经慢慢地在消失了,目前,只在台北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才可以见到这种音乐,岌岌可危的情势却是无解,不过好消息是还有一群人在默默地传承着这样的传统文化。
家族是一个人的立根之本,那么还有多少人知道本家的族谱?还有多少人依然在按照祖制去庆祝新生命诞生?还有多少人传承着祖先的技艺?
接下让我们去看看客家人的家族文化,或许可以看到许多,学到许多。
❤
文化背景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
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客家人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加拿大、美国、日本、澳洲、新加坡、泰国等地,分布广泛,影响深远。
❤
文化内涵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第一个小编介绍了南音(快要消失的传统文化),接着是经久不衰的客家文化,那么接下来小编将介绍一个消失了百年,却依旧有人会在耄耋之年重新点燃传承之火的物质文化遗产——灵水转灯
❤
灯阵介绍
灵水灯场横竖成行,各为19根灯柱,再加中心一盏天灯、三盏门灯,共计365盏,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灯图中,均匀分布、巧妙连接九个“万字不到头”图案。
❤
意义
灵水村人的袓先通过转灯场、走灯阵,体会着最质朴的生活道理——顺逆都只是暂时现象,举步向前,追求人生真正价值,才最有意义。
❤
跌宕命运
数百年来,每年元宵节期间,灵水村都会举行规模宏大的新年转灯活动,祈福纳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这个传承几百年的民间习俗,、抗日战争爆发戛然而止。好在最后所有消失的东西都被找回来了。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此就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
编辑 | 邓芝歌
审核 | 葛庆 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