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20-10-01 02:26:1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常见的肾脏疾病,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是其基本的临床特点,目前对其的治疗主要是采用非特异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环磷酰胺等 [1],但是长期使用具有明显的副作用,临床上对于那些难治性PNS 更觉棘手,有效治疗手段有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UCMSC)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可以调节免疫,国内外现有研究表明了UCMSC 的独特作用 [2-3],但目前 UCMSC 治疗原发性肾病相关研究较少,多集中于动物实验,运用于临床治疗难治性 PNS 尚缺乏相关资料。本研究采用UCMSC 治疗30 例难治性PNS,对其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0 年8月至2015 年 1 月我院自愿接受UCMSC 治疗的难治性PNS 患者30例,均符合激素治疗依赖或抵抗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 [4],方案呈报伦理通过,入选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以下情况:

(1)血肌酐大于 265.2 μmol/L ;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

(3)伴有严重感染;

(4)肝酶显著异常,超过正常值2 倍;

(5)其他:血压显著升高,治疗后仍控制不佳或血糖明显异常等;

(6)妊娠。

 二、治疗方案

1、UCMSC 来源:同种异体UCMSC 来源于我院福建省移植生物重点实验室。取新鲜足月产新生儿脐带,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分离出沃顿胶,消化过夜,离心洗涤,LG-DMEM培养基接种,培养 [5]。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

2、UCMSC 输注:外周静脉输注,治疗前半个小时予缓慢静推地塞米松 5 mg,肌肉注射异丙嗪 25 mg,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500 U,采取外周静脉输注途径,每隔1 周输注1 次,输注量为这(1 ~ 2)× 106 个 /kg/ 次,4 次为一疗程,输注体积约 30 ~ 50 ml。输注中及输注后 12 h 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寒战、心悸、胸闷、发热、皮肤瘙痒、皮疹、抽搐、恶心呕吐等,出现不良反应者给予对症处理。

3、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口服醋酸泼尼松,0.8 ~ 1.0 mgkg-1d-1 服用 8 周,逐渐减量,每两周减5 mg,减量至10 mg/d 维持。其中膜性肾病患者在激素减量至0.5 mgkg-1 d-1 时加用雷公藤多苷口服 20 mg,每天 3 次。同时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处理 [6]。

4、观察指标:于治疗前(0 周),治疗后第4、 8、16、24 周几个时间点,测定以下指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肾功能指标 [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尿素氮 ]、胆固醇;并留取 24 h 小便测定尿蛋白定量。根据EPI 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 ltration rate,GFR)。完成4次 UCMSC 治疗后,继续随访 1 年,观察复发情况。三、疗效评价(1)完全缓解:24 h 尿蛋白< 0.5g/L,血浆白蛋白正常范围,SCr 稳定(升高不超过15 ﹪);(2)部分缓解:尿蛋白减少≥50 ﹪,且血浆白蛋白≥ 30 g/L,Scr 稳定(升高不超过 15 ﹪);(3)无效:尿蛋白定量≥3.5 g/24 h ;或尿蛋白定量在 0.3 ~ 3.0 g/24 h,但血浆白蛋白< 30 g/L ;或 SCr 升高> 30﹪。总缓解率为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之和。四、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 进行处理,接受UCMSC 治疗的患者基线特征及各项临床指标正态分布通过x ± s 表示,非正态分布通过中位数表示,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UCMSC 治疗后患者疗效、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通过百分比(﹪)表示。以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患者行UCMSC 治疗前的基线特征见表1


30 例患者中男 23 例,女 7 例,激素抵抗型 12 例,激素依赖型18 例。病理类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5 例,微小病变6 例,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2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2例,膜性肾病5例。

二、UCMSC 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比较(见表 2)治疗前后24 h 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蛋白的比较显示,UCMSC 治疗前(0 周)与治疗后 4 周、 8 周、16 周、24 周比较,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固醇治疗前后比较显示,UCMSC治疗前(0 周)与治疗后 8 周、16 周、24 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0 周)与治疗后 4 周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四、复发情况 30 例治疗后随访 12 个月,复发 5 例,复发率 16.7 ﹪。其中激素抵抗型 2 例,激素依赖型 3 例。病理类型分别为微小病变 2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 例,膜性肾病2 例。复发5 例中2 例因上呼吸道感染, 1 例因激素停用, 1 例因腹泻, 1 例无特殊原因导致24 h 尿蛋白定量增加≥ 1.0 g。复发后及时调整激素用量、对症处理, 4 例均再次缓解,仅有1 例膜性肾病方案调整为激素再次加至足量,并联合雷公藤口服20 mg,每天 3次,患者 24 h 尿蛋白定量仍 > 3.5 g/d,效果不佳。五、UCMSC 治疗并发症 UCMSC治疗过程中发热2例(6.7﹪),恶心、呕吐3例(10﹪),皮疹1例(3.3﹪),腹泻2例(6.7﹪),肝功能异常1 例(3.3 ﹪),均表现较轻微,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

讨  论

 PNS 是肾科常见的疾病,但目前PNS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占肾病综合征的 30 ﹪ ~ 50 ﹪,一般指的是激素抵抗型、激素依赖型、复发型或者激素使用禁忌、激素不耐受的肾病综合征。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迁延不愈,终导致终末期肾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目前治疗手段有限,且副作用较大。 UCMSC 具有自我更新、分化潜能、调节免疫的特点,并能改善足突损伤,加速足突和裂孔间隙的恢复,提供的新的治疗路径 [7]。 Hualin 等 [8] 研究发现SD 大鼠阿霉素肾病模型静脉输注 UCMSC,可减慢或阻止大鼠 FSGS 的进程。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介质的合成、释放和抑制炎性细胞的浸润有关。国内孙洞箫等 [9] 报道了IgA 肾病模型小鼠输注UCMSC后,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蛋白尿明显减少,并发现肾功能明显改善,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减轻,认为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肾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有关。吴银等人研究微小病变型肾病大鼠[10],证实UCMSC 可修复足突病变,减少大鼠模型的尿蛋白量,上调 nephrin mRNA 表达,可能机制为 UCMSC 的旁分泌作用、直接分化或改善肾血管管周微环境等。 UCMSC 具有来源广泛,便于取材的优点,可以大规模培养获取,无伦理的限制,适合临床的推广及应用。随着UCMSC 的优越性不断被发掘,应用于肾脏病的研究也逐渐增加 [11-13]。UCMSC 在肾脏病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方面,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继发性肾病,如狼疮性肾炎等较为多见。原发性慢性肾病的相关研究多为动物模型,在微小病变、IgA 肾病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相关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就静脉输注 UCMSC 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作一疗效观察。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UCMSC 治疗,治疗前后 24 h 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蛋白的比较显示,UCMSC 治疗前(0 周)与治疗后 4 周、 8 周、16 周、24 周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经过 UCMSC 治疗4 周左右,24 h 尿蛋白定量即发现显著减轻,血中白蛋白,总蛋白均得到改善。4 周的总缓解率达到46.67﹪,随访到24周,患者的总缓解率升至 70.0 ﹪,说明 UCMSC 对肾病综合征病情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起效快。UCMSC 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可能机制包括:

(1)有分化潜能,并有归巢效应,具有选择性的体内分布特点,作用于受损的肾脏组织;

(2)UCMSC 可以调节免疫,改变Thl/Th2的免疫平衡状态,使 Thl7 含量下降,上调Treg 细胞[14] ;

(3)上调 nephrin mRNA 表达,促进足细胞的修复;

(4) UCMSC 还有旁分泌的作用,可以分泌VEGF 等因子,VEGF 在改善肾组织炎性反应、缺氧、组织纤维化均有一定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酐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个别合并 AKI 的患者还可发现肾功能恢复快,相关文献亦有报道UCMSC 可改善肾功能,尤其有助于 AKI 的修复及改善预后 [12]。在所有患者完成4 次 UCMSC 治疗后,继续随访 1 年,复发 5 例,复发率 16.7 ﹪。UCMSC 治疗过程中发热 2 例,恶心、呕吐 3 例,皮疹 1 例,腹泻 2 例、肝功能异常1 例,均表现较轻微,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本研究关于 UCMSC 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初步证实UCMSC 具有一定疗效,可以显著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蛋白尿,增加临床缓解率,并且安全性高,提供了治疗上可供选择的新手段,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少,缺乏随机对照;治疗剂量单一,未达到患者个体化。UCMSC 治疗的机制并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基础研究证实其在PNS 治疗中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UCMSC 应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减少其蛋白尿,增加血浆白蛋白,增加缓解率,降低复发,为 UCMSC 临床应用于慢性肾脏病提供了一定依据。

李俊霞   周欣谕  丘美兰   陈建   谭建明

参考文献

1 Chen Y, Schieppati A, Chen X, et al.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 for 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n adultswith nephrotic syndrome[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4, 10:CD004293.

 2Chen Y, Qian H, Zhu W, et al.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modification promotesthe amelioration effects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ratacute kidney injury[J]. Stem Cells Dev, 2011, 20(1):103-113.

3 Huang DL, Yi ZW.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transplantation in kidney diseases[J]. Zhongguo Dang Dai Er Ke Za Zhi, 2012,14(2):154-160.

4 李炳徳 , 张乐文 .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J]. 中国医学工程 , 2016, 24(1):19-21.

5 林娜, 陈津, 付云烽, 等 . 温度和二氧化碳变化对大规模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J/CD].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 : 电子版 , 2012, 2(1):20-23.

 6 叶任高 , 陈裕盛 , 方敬爱 . 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及疗效标准专题讨论纪要[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 4(5):249-251.

7 Beyth S, Borovsky Z, Mevorach D, et al.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lter antigen-presenting cell maturation andinduce T-cell unresponsiveness[J]. Blood, 2005, 105(5):2214-2219.

8 Ma H, Wu Y, Xu Y, et al. Human umbilicalmesenchymal stem cells attenuate the progression of focal segmentalglomerulosclerosis[J]. Am J Med Sci, 2013, 346(6):486-493.

9 孙洞箫, 王志奇, 周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 IgA 肾病小鼠肾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2, 52(26):36-38.

10 吴银, 郭明好, 曹毓林, 等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干预微小病变型肾病大鼠的实验研究 [J]. 新乡医学院学报 , 2013, 30(9):712-715.

11 Choi S, Park M, Kim J, et al. The role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functional improvement of chronic renalfailure[J]. Stem Cells Dev, 2009, 18(3):521-529.

12 Fang TC, Pang CY, Chiu SC, et al.Renoprotective effect of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immunodeficient mice suffering from acute kidney injury[J]. PLoS One, 2012,7(9):e46504.

13 杨桂鲜, 潘丽萍, 周巧艳, 等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 [J]. 四川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2014, 45(2):338-341, 350. 14 丘美兰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 [D]. 福州 : 福建医科大学 ,2013.

本文转自:高和生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