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竹笛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人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由此创造出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随着历史推移,战国时期,古筝盛行于秦地,《史记》中《李斯列传·谏逐客书》曾有所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在秦朝,还流行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琵琶。不过最早见于史载的时期是汉朝。汉代《释名·释乐器》有云:“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到了汉代,《说文解字》中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古筝在汉代也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发展,刘向《战国策》有云:“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
唐朝是一个诸多乐器迅速发展的时期。此时二胡出现于世,不过当时名曰“奚琴”。《乐书》有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岑参有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与此同时,琵琶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个高峰。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脍炙人口的名篇《琵琶行》中就有对应的描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至于古筝,唐代傅玄《筝赋序》曰:“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李商隐有诗曰:“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说明在唐朝,古筝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发展和广泛地流传。除此之外,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竖吹的篪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代已出现有关著名笛演奏家的记载,如李谟、孙楚秀,云朝霞等。
由于二胡出现的相对较晚,所以在后续的朝代中,二胡仍有所发展。宋代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元朝《元史·礼乐志》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
最好的我们,最好的青春:
民乐社一直都是一个温暖活泼的集体,在这里没有烦恼,没有束缚。每一个成员在社团常规活动中,不仅学会了与人交往,更学到了一些民乐的演奏方法以及相关知识。在日常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学会了一项技能,更体会到了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所有成员对社团的热爱,热情让每个人都有“回家的感觉”。日常的教学也好,平日上节目也好,每个社员都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展示自我的空间,我们集众家之所长,也鼓励大家最大限度的发挥、挖掘自己的潜能。青春溪涌,我们都是临水照花人...
雪飞碎琼,雨落成花。幻丽的妙笔丹青也经不住岁月的风吹雨打。月辉萦漾,流年如霜。青春的列车终会带走少时的年华。但纵使花落无香,席散茶凉,社团里的点点滴滴终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洗尽铅华,日久弥香。前路漫漫,而我们,定会且同云霞试比高!
图文:民乐社
编辑:社团联合会宣传部
编审:社团联合会宣传部 李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