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小学高段:寒假,让音乐温暖整个冬天
1.聆听《渔舟唱晚》
古筝曲《渔舟唱晚》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乐曲开头以简单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悠扬如歌的慢板旋律,款款地描绘着湖光山色,夕阳西下的优美景致。接着,节奏欢快起来,情绪趋于热烈,活泼而富有情趣。音调逐层递降,反复变化,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排比的小分句犹如水波荡漾,渔民们乘风破浪,摇着桨,驾舟归来。之后进入乐曲的第二部分,也是此曲最具特色的部分,采用上下行刮奏加八度勾搭技法,用递升递降的的旋律反复五次演奏,速度逐渐加快,跌宕起伏的旋律模仿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层层相叠,力度不断加强,将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烘托得呼之欲出。就在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高潮时,突然急煞,之后尾声缓缓流出。顿时,江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
有关乐曲的由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种认为是30年代中期古筝家娄树华根据明、清时期的古曲《归去来》加以改编而成的,另一说法是山东古筝家金灼南早年将家乡的民间传统曲《双板》等乐曲改编而成的。20世纪五十年代,这首乐曲不仅在世界青年联欢节音乐比赛中获奖,还被列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经典保留节目。世界著名的捷克女竖琴演奏家称它为“具有东方风格的名曲”,并将其移植为竖琴独奏曲。之后,此曲还被移植为二胡、小提琴、钢琴、长笛等多种器乐独奏曲,并发展为合奏、齐奏、重奏、协奏等多种演奏形式。至今,《渔舟唱晚》已经流传了近一个世纪。
乐曲本身结构简单,技法简朴无华,却历久弥新,雅俗共赏。
★你还可以阅读以下三篇文章,进一步了解古筝这种乐器哦!
在古代诗人笔下,古筝艺术被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成为古筝史上辉煌的一页。李白、白居易等数不清的诗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古筝诗篇。
【夜筝】
唐•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偶于维扬牛相公处觅得筝】
唐•白居易
楚匠铙巧思,秦筝多好音。
如能惠一面,何啻值千金。
玉柱调须品,朱弦染要深。
会教《魔女弄》,不动是弹心。
【甘露寺弹筝】
宋•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咏筝】
南朝•沈约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和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弹筝】
梁•萧纲
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
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
【春日行】
唐•李白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古筝,古筝,非常古老的一种发出“铮铮”声的乐器,早在战国时期便盛行于“秦”地。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客卿李斯因为秦王的驱逐六国客卿令,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谏逐客书》,其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写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便是古筝所见于史书最早的记载。
还有一种说法,说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因为东方不败的天魔琴比AK48还厉害!
汉代应绍载文道:“筝,五弦,筑身也。”唐代杜佑又道“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后又经大量史料记载推论,筝是由早期的五弦发展为汉代十二弦,进而为隋唐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十五弦,到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乃至现代的二十一至二十六弦筝。
而对于弦材选用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古时筝弦用蚕丝做成,后曾用铜丝或钢丝筝,但前者太柔,后者太刚,直到1963年尼龙钢丝弦的问世,使得古筝音色刚柔并济,迸发出集大成的魅力,从此就成了古筝的主要用弦,传承至今。
古筝独具魅力的音调,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的欢迎,从陕西渐渐走向整个中华大地,从江湖之远进入庙堂之高,也从中国传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古筝是第一件走出国门流向世界的中国乐器。
传统的筝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即“南筝”和“北筝”,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又在南北筝的基础上衍生出几大门派,现在一般分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
陕西筝派,所谓真秦之声;河南筝派,所谓中州古调;山东筝派,所谓齐鲁大板;潮州筝派,所谓韩江丝竹;客家筝派,所谓汉皋古韵;浙江筝派,所谓武林遗韵;另外还有福建筝派,延边筝派和蒙古筝派。
这些流派共享着中华文化的同一精神。
在几代古筝演奏家的手中,古筝的演奏技巧不断的精进,从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到出神入化的高超演奏技法,凝结了众多艺术家的心血。
古筝宽广的音域,与刚柔并济的音色,也成就了它海纳百川的包容度,既能表现《高山流水》中巍峨高山的浑厚深沉和洋洋江河的连绵不绝,又能奏出《战台风》般的磅礴气势、掷地有声。无论何种搭配都极具艺术感染力。
筝不仅让世人领略它的余音绕梁,更成为文人骚客笔下的常客。
不仅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漂洋过海、享誉世界。
如果说钢琴是西洋乐器之王,那么古筝便是中国民族乐器的象征!
作为一名还在刻苦学筝的学生,有时候很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古筝名家同台演奏。可是你知道古筝名家对古筝是怎么看待的么?这里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叶申龙:我们年轻时在学校和赵玉斋老师学筝的时候,赵老师经常讲:左手是古筝的魂!当时由于年龄的关系,对此还不太注意、也不太理解,后来才逐渐理解的越来越深刻,人们之所以喜爱古筝并有别于其他乐器,并不在于它的演奏速度上有多快,更重要的是在左手的韵味上,这是其他乐器所不能媲美的,所以应特别重视左手韵味技巧的学习。
阎莉:各地筝曲除了乐曲结构,调式各有不同之外,主要区别在左手的颤、揉、按、滑、揉技法,长期以来,各地区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左手技法,他给予乐曲以优美动听的音乐韵律,使之动人心弦,赋予乐曲以无比的生命力。
如果左手演奏技术掌握不好就演奏大型独奏曲,那么它的风格、韵味,是不会演奏出色的。
曹桂芬:根据我们几十年时间的实践的体会,总结了这样两句话:快功练流利、清脆;慢功练音色、韵味。这与戏剧、曲艺有相同之处。
林毛根:弹筝右手看起来比左手忙,但曲子的风格韵味常出于左手。世界上凡是肉眼看得见的东西容易学,看不见的东西就难学。右手弹筝,手指按在那根弦上,看得明白;而左手按弦的深浅、颤音的掌握、收放的控制等等,更重要的是靠耳朵、靠感觉。韵味出于慢功。
焦金海:古筝左手的按、揉、滑、颤、点等技巧常能使苦音惟妙惟肖地阐发人们内在的思绪,从而蕴含着深厚的华夏神韵。
高哲睿:古筝的特点是什么?在于其演奏中倚重的左手按音技巧的运用,及由此派生的特有韵味,筝乐风韵独特,个性鲜明,奠定了其在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是其它固定(或半固定)音节乐器所不能取代的。
曹永安、李汴:对于传统的左手技巧,父亲(曹东扶)尤其重视,他认为这是古筝区别于其它弹弦乐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处理板头曲,还是自己创作乐曲,他都很注意利用弦的余音来充分发挥左手揉、按、滑、颤等技巧,使乐曲的韵味无穷。
赵玉斋:左手是古筝的魂!
王中山:快是技巧,慢更是技巧,当前以快代替一切是错误的,传统筝应该得到重视。
高百坚:如果把右手弹弦喻为绿叶,那么左手按弦应是红花,故有三分弹、七分按之说。
袁莎:同样的谱子,同样的曲目,弹出的不同味道,是在细微之处,其微妙尽显在左手的按滑音上,轻拢慢拈抹拂挑中深藏人无我有之韵味。
2.聆听:童声合唱《青花瓷》
《青花瓷》是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2007年11月2日周杰伦制作发行音乐专辑《我很忙》中。而厦门六中初一的孩子们以阿卡贝拉和身体打击的形式做了全新的演绎,别有一番风味。《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这三者叠加至一处,《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国风分外动人。周杰伦用“素胚““仕女““汉隶“等系列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阕R&B佳作。
★你还可以听听周杰伦版的《青花瓷》,想一想合唱与独唱,由于演唱方法不同,在运用音乐语言抒发感情方面有哪些不同呢?
3.聆听:管弦乐作品《日出》
作品出自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大峡谷》组曲是一部音乐非常动人的作品,因为其音乐具有鲜明的色彩,并充满了描绘性的画面展现,使得作品通俗易懂,由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音乐是对客观世界的描绘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种声音形象,欣赏者必须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在头脑中把这种声像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从感性开始的,具体形象易于感知,感知是步入音乐殿堂的入门钥匙。所以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可以从音乐作品中非音乐性的绘画和文学等内容着手,如在欣赏格罗菲d管弦乐曲《大峡谷》就是用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调感的一个令人目眩的乐器调色的展览会。
《大峡谷》第一乐章:“日出”——作曲家利用长笛和英国管单件乐器演奏主题来表现描摹了黎明时分,再利用了木管组和铜管组丰富主题变奏更加丰富的表现出太阳的朝霞逐渐驱散夜幕,随着太阳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它光彩四射的光辉迎来新的一天开始。
★格罗菲(Ferde Grofe) -- 大峡谷组曲(Grand Canyon Suite)简介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河大峡谷,长达350公里,宽6-29公里,景色颇为壮丽,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奇观。大峡谷的断崖绝壁最深达 1620米,由于各岩层质地不同,色彩也迥然相异,在不同时间的日照下,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纷呈,仿佛是一条五光十色、斑斓夺目的彩虹;而在月夜,大峡谷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展现出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如果适逢暴雨,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所有的小径上,水流瀑布般地沸腾着,谷底的科罗拉多河也随之狂怒起来。这种富于诗情画意的景色,无疑刺激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同时也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
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格罗菲(Grofe)曾多次赴大峡谷旅游。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决心以音乐来描述大峡谷变幻无穷的美。经过多年酝酿后,格罗菲在1921年写出了《大峡谷组曲》(Grand Canyon Suite)的第1乐章“日出”,但到这部组曲全部五个乐章最终完成时,已是10年后的1931年了。
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是一部绘画般的作品。作曲家在曲中适当揉合进了一些爵士乐的手法,既丰富了乐曲的内涵,又为乐曲带来了轻松活泼的气氛。
菲尔德·格罗菲(1892-1972),是美国本土先驱的作曲家、钢琴家、编曲。格罗菲生长在美国纽约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得到来自双亲的音乐指导,因而拥有全方位的音乐才华。但他并不能因此而成为“神童”,父亲的去世致使家境日臻贫寒,少年时的格罗菲已经外出当了“打工仔”。他做过各式各样的零工,并从一个每晚两美元的酒吧钢琴师开始了音乐生涯。
20年代,格罗菲还以演奏爵士钢琴为主,也为乐团输送了大量的爵士和通俗作品改编。1924年,他为同时代的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作品《蓝色狂想曲》配器,并因而成名。从此格罗菲又从编曲走向音乐创作,自30年代开始,在各种传媒里都展现着他杰出的创作天分。
《大峡谷组曲》是格罗菲在此间一直酝酿的题材,从写出第一个乐章到1931年全部完成据说经过了十年,如此慢工熬制的作品不负所托,作为格罗菲才能的综合体现,也是他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品。在这个五乐章的组曲当中,既有古典乐绚丽生动的音乐语言,用以刻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亦有爵士乐的通俗和诙谐,用以描写游人的闲情逸致,美丽的景致和人的心境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日出”乐章,先用微弱的管弦乐模拟微亮的天色,笛子送出天边第一道曙光,随着光照的增强、音乐越来越明朗,缓慢的节奏和悠远的旋律引人充分的视觉联想,仿佛看到自天际的那条交界线越来越模糊,渲染在一片暗红的油彩色里。忽而绽放的弦乐,是太阳跳出来了,刺眼的光芒唤醒了沉睡的万物,楼阁草木的轮廓也越发地清晰,终至展开一个明亮的世界。
4.聆听:管弦乐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我国著名的管弦乐曲之一,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编为管弦乐曲。,举国欢腾。所以,对这首乐曲可以理解为: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整首乐曲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这首乐曲出现之后,音乐家们纷纷把它改编成民乐合奏、电子琴独奏等其它器乐作品,也很受大众欢迎。
★《北京喜讯到边寨》与《日出》虽同为管弦乐,但前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你听出来了吗?
★不懂就问,乐队的指挥到底有啥用?
乐队指挥是一个乐团中的灵魂人物,他拥有无限的权力,往往可以控制整首曲子呈现的速度及演出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他要有激发乐团成员最佳潜能的责任。
乐队指挥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指挥来组织和训练乐队,控制演奏速度,保持作品结构与形式的统一,使乐队能够正确、统一地演奏作品。乐队指挥的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总谱的准备。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标注,并形成自己的处理;第二阶段是排练准备。乐队指挥要根据乐队的情况、作品的难易程度制定排练计划;第三阶段就是排练阶段。这是指挥工作的中心,分为抄谱、个别练习、集体试奏、分声部练习、合排、连排、细排等步骤,一个指挥的绝大部分工作都在这个阶段中完成。
一个优秀指挥家,不仅可以造就一个乐队,同时可以造就一个作曲家和他的作品;相反地,一个不怎么样的指挥,不仅可以毁掉一个乐队,同时可以毁掉一个作曲家和他的作品,甚至可能毁掉作曲家的一生。
对于一个指挥家来说,最崇高的任务是正确理解作品意图,把该意图转变为乐队的音响,这门学问称为乐曲的诠释。
乐队指挥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它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注释:各个乐器声部)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注释:乐器声部之间、各类乐器组合等,乐器齐响所产生的整体)。通过乐队指挥对音乐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指挥, 使各种个别的乐器演奏形成了有生命力的音乐演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