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

2020-08-07 21:51:40

琵琶演奏阿炳

1950年录音

图片来自网络

大浪淘沙》  作品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此曲经杨荫浏、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成。但据杨荫浏查证,道家中并无此曲。乐曲第一段旋律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华彦钧根据他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 此曲最大的特点是,虽现一般把它分在“文曲”一类中,然而它具有自己内容和情感上的显著特征,这完全和阿炳的身世密切相关。例如,运用锣鼓的节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势态,确实具有苏轼《念奴娇》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种关西大汉持铜琶铁绰演唱的气概。在长轮的运用上,也具有紧凑起伏的强烈效果,表现出一种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而在推挽、滑音的运用上,更是摒弃一般文曲的那种闺怨气息,而代之以硬朗的奏法和多用大幅度的、效果突出的下滑音,颇具气势。

人物简介

阿炳簡介

阿炳原名華彦鈞,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小四房人,生于1893年(癸巳年)8月20日(農歷七月初九),卒于1950年(庚寅年)12月4日(農歷十月二十五日)。阿炳原是本地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的獨子。阿炳自幼隨父學習音樂,具有出衆的音樂天分和修養。

阿炳多才多藝,青年時期已是方圆幾十里内聞名的音樂道士,能演奏多種樂器,笙、簫、笛、三弦、琵琶、二胡等樣樣精通。但他21歲時患上眼疾;26歲時因一隻眼睛不幸失明而離開道門,開始以賣藝為生,35歲時,另一隻眼睛也失明,從此便被人們稱為“瞎子阿炳”。

阿炳有三絕:一絕是拉胡琴。阿炳拉胡琴所用的弦比當今演奏家所用的弦略粗。粗弦较難控制,衹有具備扎實的手指功夫才能演奏出美妙的樂音。二絕是弾琵琶。阿炳的琵琶演奏美妙絕倫,樂音的輕重、節奏的顿挫、小的加花裝籂,都運用的極為講究。他從不一味追求花哨,所有花點都用的恰當、巧妙、精细,禁得起琢磨。他還有一絕,便是説唱新聞。上午聽到的新聞,下午便能用有節拍、合音韻的歌詞唱出。他曾根據現實發生的故事自編自唱了許多有重要社會影響,同時也深受群衆歡迎的歌曲。




此资料系杨荫浏先生于50年10月30日根据阿炳录音,亲笔缮写的乐谱和录音过程的介绍。此稿现存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资料库。


责任编辑:南山 木可

合作邮箱:windysunny65@163.com

江南雅韵期待您的更多关注

雅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