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创作 >《汉魏六朝诗选》解读

《汉魏六朝诗选》解读

2020-09-25 21:46:55

 【汉魏六朝诗选简介

 【内容介绍】

 【汉魏诗歌概述

 【两汉时代】

 【曹魏、西晋时代】

 【东晋、南北朝时期】

[汉魏六朝诗选简介]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古风泊客》所学习介绍的汉魏六朝诗歌,主要选自余冠英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其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但泊客将隋代诗选改在《古风泊客》第七辑增加一些诗选篇幅后,进行专门学习介绍。

余冠英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内容介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魏代的重点是曹植和阮籍的诗。西晋的重点是左思的诗。东晋的重点是陶渊明的诗。刘宋一代以鲍照的诗为重点。南齐以谢跳的诗为重点。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各为重点之一。庾信的诗也是一个重点。从这些重点部分可以看出乐府民歌和无名氏的作品在汉魏六朝诗里占了不小的分量。

1、汉诗重点选录了古诗十九首和苏李的送别诗,以及汉乐府歌辞中的民歌;

2、魏诗着重点在三曹诗和阮籍的诗,其中曹植14首,阮籍咏怀诗选了13首; 

3、晋诗侧重左思和陶渊明,分别为12首和22首;

4、宋诗谢灵运7首,鲍照17首(余先生认为谢诗‘累于繁富,伤于刻划,或夹杂玄言理语,淡而少味’,选诗明显少于同时代的鲍照。在这点上,我倒觉得值得商榷,毕竟鲍照也很看好他哦,他曾评论谢的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5、齐诗重在谢朓的诗,选了8首,(我个人也比较偏爱于他的诗,依梁武帝的话叫‘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而李白则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诗句,这也跟性格有关吧,呵呵。);

6、其他则重点选录了北朝民歌和庾信的诗(10首)。


[汉魏诗歌概述]

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历史上也称“汉魏六朝”,前后经历近八百年。此一时期的诗歌,与先秦相比有许多重要的发展变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一时期诗歌在形式上的最大变化是五言诗、七言诗开始出现并取得发展。南朝后期,作家们发现了汉字的四声,开始进一步重视声韵,使五七言古体诗向新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新体诗(近体诗)的萌芽,为唐代近体诗的完成准备了条件。从汉迄清,五七言古体诗、近体诗是诗歌史上历时最长、作家作品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体,而这些体裁都是在汉魏六朝出现的,足见这一时期诗歌在诗史中的重要地位。


赏析

/两汉时代

两汉诗歌的重要成就是五言诗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两汉诗歌现存数量不多,可以分为乐府诗和文人诗两个部份。

乐府诗是乐府机关配制音乐演唱的诗歌(后人也简称为乐府)。汉代的乐府诗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等。其中郊庙歌辞用以祭祀天地,鼓吹曲辞用于朝廷集会和帝王贵族的仪仗队,其内容大抵反映封建帝王的意愿和宫廷情状,价值不大。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中则保存了不少民歌和文人学习模仿民歌的作品,最值得重视。

汉乐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都富有民歌特色。在思想内容方面,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尤多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情绪的作品。它们有的写人民的贫困,如《东门行》《妇病行》;有的写战争和兵役带给人民的苦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如《孔雀东南飞》《孤儿行》;有的写妇女被遗弃的痛苦,如《白头吟》《上山采蘼芜》。这些篇章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中下层人民的辛酸血泪的图景。某些篇章歌咏男女间诚挚坚贞的爱情,如《有所思》《上邪》《公无渡河》《孔雀东南飞》;有的则着重赞美妇女的机智和能干,如《陌上桑》《陇西行》。还有一部份作品,以动植物为描写对象,如《江南》《乌生》《豫章行》《艳歌何尝行》《枯鱼过河泣》等,常常采用拟人手法,实是借动植物写人事,比喻人的灾祸苦难和好景不常,间接表现了被损害、被蹂躏者的思想情绪。反映人民的各种苦难,,,歌颂人民的美好品德,构成了汉乐府民歌的主要方面。

西汉文人主要致力于写辞赋,写诗的很少。即使写诗,也是句式与楚辞相仿的骚体诗,如汉高帝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到了东汉,一部分文人开始在乐府诗的影响下写作五、七言诗,如班固、张衡、秦嘉、郦炎、赵壹等,逐步形成了文人五、七言新体的风尚。

班固创作了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五言诗《咏史》和七言诗《竹扇赋》。《咏史》诗写西汉缇萦救父一事,先叙太仓令有罪,被押送到长安城;次写缇萦闻父言而沉痛,遂诣阙陈辞;然后写汉文帝生恻隐之心,下令废除肉刑;结尾是班固的感慨,赞扬缇萦胜过男儿:“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诗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道来,以叙事为主,用辞质朴,开了咏史诗的先河。《竹扇赋》叙述竹扇的制作过程(“削为扇翣成器美”),介绍它的形制(“度量异好有圆方”)、功用(“来风避暑致清凉”,“安体定神达消息”),遣词造句质朴无华,浅显通俗。

张衡是班固之后继续创作五、七言诗的著名诗人,其五言诗《同声赋》假托新婚女子口气表达对丈夫的恩爱,先叙自己新婚之夜又惊又喜的心情“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汤”,把新婚女子的好奇、胆怯写得非常传神;最精彩的是中间部分,新妇不直说自己对丈夫如何爱恋,而是作了如下表白:“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新妇对丈夫体贴入微,关怀备至,通过形象的比喻,把自己美好的心愿婉转地传达给对方。七言诗《四愁诗》是骚体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全诗四章,按东南西北顺序依次展开。诗写美人赠给诗人金错刀、翠琅玕、貂襜褕、锦绣段,诗人想以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作为回报,然而,不是山高水深,就是路险天寒,使他无法前往美人所在之处,难以如愿以偿,内心烦乱忧伤。,得《离骚》之神韵,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秦嘉作《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秦嘉、徐淑夫妇经历过缠绵悱恻的生离死别,他们的诗文赠答也成为文学史上流转的佳话。秦嘉的《赠妇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第一首写秦嘉即将赴京之际遣车迎妇,徐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别,使秦嘉伏枕辗转,彻夜难眠;第二首写秦嘉想要前往徐淑处面叙款曲,终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遗徐淑,遥寄款诚。秦嘉在抒发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时,把夫妇情爱放到彼此的人生经历中加以审视,特别点出少与多、早与晚这两对矛盾:“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寄托了人生苦短、欢乐无多的忧叹。

此外还有郦炎的五言《见志诗》二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出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如第一首以陈平、韩信这些起于微贱而终成大业的历史人物自励,表达了“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的高远志向,有一种纵横物表、不受任何羁绊的气势。赵壹的五言《疾邪诗》二首以秦客、鲁生对唱的形式出现,二人各申己志,对“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势家多所宜,颏吐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的不合理社会作了尖锐的批判。蔡邕的五言《翠鸟诗》,诗中的翠鸟是从猎人追捕下逃脱出来的幸存者,有幸得到一家人的照顾,得以在庭前的若榴树上托身,于是它也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这家人。这首诗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文人身处乱世的惶恐之情。

在东汉文人诗中,艺术造诣最高的杰作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而风格相近,萧统统称为“古诗”。这十九首诗的作者绝大多数是东汉末年漂泊在外的游子,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的苦闷和夫妇离别相思之情,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对社会的不满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抒发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是《古诗十九首》中游子诗的共同主题。这类诗普遍感到人生寄世,如同行客,寿命短促,而穷贱坎坷,由此引出不同的处世态度。如《青青陵上柏》劝人安贫达观,知足行乐:“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不必羡慕王侯权贵穷奢极欲的生活。《今日良宴会》则反语嘲弄,劝人钻营要职,攫取高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西北有高楼》感慨世无知音,《明月皎夜光》怨恨不讲交情,《回车驾言迈》讽劝珍惜荣名,《去者日以疏》悲哀死不得归,而《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直截了当地宣扬及时享乐:“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这些诗并无壮志豪情,诗中主人公因地位卑贱而热衷功名,羡慕富贵,但当追求功名富贵的愿望破灭之后,他们就变得心灰意懒,厌世弃仕,以至于要游戏人生。

《古诗十九首》中抒写离别相思的诗,大多是思妇闺怨,但也有游子乡愁。这类诗的共同主题是表达离恨之苦,希望夫妻团聚,怨恨虚度青春。由于作者们取材和侧重点不同,诸诗各有具体主题。《行行重行行》写一个思妇因丈夫久出不归而思念、担忧:“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青青河畔草》写一个娼女出身的思妇春怨:“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冉冉孤生竹》写一个新婚离别的思妇怨伤青春蹉跎:“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凛凛岁云暮》通过思妇深秋夜梦,渲染夫妻欢会的渴望:“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孟冬寒气至》用思妇珍藏丈夫家书的细节来突出她的忠贞:“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客从远方来》描写思妇接到丈夫来信,充满爱情的喜悦:“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明月何皎皎》以思妇闺中望月情景,表达她对丈夫的挂念不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星故事,表达思妇盼望丈夫的愁苦心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涉江采芙蓉》则以采芳草赠美人的习俗,写游子思念妻室。 

《古诗十九首》不论抒情状物都显得真切生动,语言洗练明白,表现出深入浅出的艺术水平。南朝文人即对古诗给予很高评价,如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誉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东汉文人诗风格与《古诗十九首》相近的还有托名西汉苏武、李陵所作的七首五言诗,称为“苏李诗”,大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感伤人生之作,情调凄怨,是一组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五言古诗。如:“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六朝隋唐以来广泛传诵。

佚名

赏析

/曹魏、西晋时代

此一时期约一百年,主要成就是文人五言诗趋于昌盛,确立了在诗坛的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诗坛经历了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和以陆机、左思为代表的“太康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包括汉末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中心,在他们周围又聚集了大批文学家,其重要者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史称“建安七子”。“三曹”、“七子”是生活在乱世中的一代新人,,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其创作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最著名的如《蒿里行》写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末六句揭露了长期战乱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彰显了诗歌尖锐的现实主义锋芒。,如《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观沧海》写出了大海广大深厚、动荡不安、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性格,正是诗人自己博大襟怀的影写。对生命短暂的体认也是曹操诗歌的主题,但他并不像汉末一般文人那样空发人生苦短的忧叹,而表达了积极进取的决心,如《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接连用“神龟”、“腾蛇”、“老骥”三个比喻,从正反两面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主题,情怀慷慨,真气回荡。宋敖器之《诗评》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这是对曹操诗歌风格的确切评价。

曹丕现存诗约四十首,整体艺术成就不如其父曹操和其弟曹植。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植是我国第一位主要写作五言诗的诗人,其现存九十余首诗歌中有六十多首都是五言诗。其诗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描写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歌颂其“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薤露行》则以“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和“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自许,。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对曹植产生猜忌并严加防范。从此,曹植虽位为藩侯,实则囚徒,忧愤之情无以复加。因此,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写于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朝觐京城,曹彰突然病亡,朝廷又不让曹植与曹彪同行返国之际,全诗共七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地悼念。这首诗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鲜明感人,是文学史上有名的长篇抒情诗。又如《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杯。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此诗以思妇口吻写成,自述独守空房的苦闷,实际上是诗人借思妇托寓身世,表白自己对朝廷的思念之情和坚贞之志。

“建安七子”中,王粲、刘桢创作诗歌最多,成就也最突出。王粲的代表作是《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此诗写于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作乱长安时,通过具体描写一位饥妇人抛弃亲生骨肉的场面,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后人称这首诗是杜甫《无家别》《垂老别》之祖。刘桢以赠答诗见长,其代表作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如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写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充满豪迈凌厉、慷慨磊落之气。其他人也有诗作,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假托秦代筑长城之事,描写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描写一孤儿遭受后母虐待的情状;徐干《室思诗》描写思妇忧愁苦闷的心绪,文辞凄厉深婉,感情哀怨缠绵。

建安文学中还有一位女诗人蔡琰(蔡文姬),是蔡邕之女。董卓之乱中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生二子,后被曹操用金璧赎归,重嫁董祀。其五言体《悲愤诗》是自述经历之作,长达540字,共分三段,其中第二段自己被赎归时与儿子分别时的情景最为沉痛,也尤为感人:“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至西晋立国的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曹魏后期,政局混乱,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不愿依附司马氏,但又怕遇祸而不敢公然反对;他崇尚老庄的自然无为,蔑弃礼法,对司马氏提倡的儒家礼教深为反感,但又无能为力。这组《咏怀诗》正是诗人孤独、苦闷、恐惧、哀伤心情的生动反映。如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写尽诗人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孤独和彷徨之感。其十七:“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诗写独坐无人,出门无人,登高无人,所见仅为孤鸟、离兽,栖惶无主之情溢于纸上。其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通过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寄托诗人对世事反复,自己生命随时不保的恐惧和担忧。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嵇康是阮籍的好友,两人同为“竹林七贤”,但其性格耿直,因拒绝与司马氏合作而被杀。嵇康诗现存五十余首,以四言为主,其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成功之作。其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如《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诗末说“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常吟,颐性养寿”,表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又如《赠秀才入军》第十四章:“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想象其兄在行军休息时游猎弹琴、神情悠然的高超境界,也表现了自己的寂寞怀念之情,语言自然天成,形象而又传神。尤其“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二句,既是嵇康鄙弃世俗、回归自然的理想人格写照,也是向来为人称道的妙句。

西晋前期太康(晋武帝年号)年间,文人辈出,文学昌盛,文学史上称为太康文学。当时诗坛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之说,其他作家还有傅玄、挚虞等,其中以陆机和左思成就最大。

太康诗人不再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再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甚至在形式上也多模仿古诗体裁,形成了“拟古诗”的风潮(如陆机《拟古诗》就是模拟《古诗十九首》而写的),因此在内容格调上普遍不高。但他们追求语言技巧上的进步,将诗歌语言由朴素发展为华丽,由散行发展为骈俩,从而表现出繁缛的诗风。如陆机名作《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通过描写被召入洛时行途景象和客游的哀伤,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留恋和对前途的忧虑,突现了孤独和寂寞的心情。在语言上,除首尾之外几乎都是对偶句,其骈偶化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左思在太康诗人中别具一格,是能够兼顾语言形式和内容格调的诗人。他继承和发扬了“建安风骨”的传统,写出了许多有充实内容的作品,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咏史诗》八首。,寒门士人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如第二首:“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以涧底之松纵然高大挺拔也只能生于卑下之所,竟被山顶的小苗所遮盖,来比喻寒士无所凭依,纵然“英俊”也只能沉沦下僚的社会现实,辞情慷慨,风格道劲。又如第五首:“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开头两句景象就很阔大,下面“飞宇若云浮”,“蔼蔼皆王侯”,完全是俯视的写法,结末又以千仞高岗、万里长流衬托和象征自己的情怀,始终贯注了豪迈的气概。左思《咏史诗》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西晋中后期诗坛较为平静,值得重视的是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定型并蔚然成风,这就是以郭璞为代表的游仙诗。游仙诗在内容上主要描写漫游山林、求仙长生的情景,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的强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寄托着诗人仕途偃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归隐山林、高蹈轻举的理想。如郭璞《游仙诗》第一首说“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表示了对世俗富贵的轻蔑与否定;第五首“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珪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表现了才志之士生不逢时的感慨。

佚名

赏析

/东晋、南北朝时期

此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发现了汉字四声的声韵规律,使得五言诗向格律化方向发展,七言诗也有了初步发展。这一时期的诗坛先后涌现了以孙绰、许洵为代表的玄言诗,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以简文帝萧纲为代表的宫体诗等不同流派。

东晋建国后一百年间,诗坛都被玄言诗统治着,其代表人物是孙绰、许询以及释支遁、道安等人。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真正越来越偏离了艺术的轨道,变成了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如孙绰《秋日诗》:“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霜。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抚菌”句用《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之意,写悲秋之感,寓人生短促之意;“攀松”句用《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之意,写自己的节操志向;末二句用《庄子·秋水》的典故,说自己这种逍遥林野的生活,跟庄子的濠上之游没有什么区别。

陶渊明的出现,使诗歌艺术的发展脉络得以重新接续,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渊明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的老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质朴真率、洒脱恬淡的性格,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文人营造了一个永远无法忽略的精神家园。

陶诗成就最高的是田园诗。其田园诗或写恬美的田园景物,或写简朴的田园生活,或写惬意的农村劳作情景,从而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字里行间都寄托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如《归园田居》其一先后描写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等农村景物,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又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写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劳动场景,实景实情生动逼真。又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既有采菊东篱、目遇南山的劳动场景,又有暮岚紫霭、归鸟返飞的田园美景,诗人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又如《移居》其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

陶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咏怀诗和咏史诗。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其咏怀咏史诗的代表作是《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以及《咏荆轲》《咏贫士》等。这些咏怀咏史之作,一方面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有陶渊明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如《读山海经》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诗以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来表达自己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定决心。又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这首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流露出深广的忧愤之情,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陶诗中还有一部分行役诗、赠答诗。行役诗多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其主题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赠答诗多是赠别亲友之作,如《答庞参军》:“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帷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诗里有欢聚的回顾,有离别的伤感,也有殷勤的叮咛,语重而情深。

谢灵运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南朝刘宋前期,他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其山水诗大部分是在永嘉太守任上写的。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如《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还有许多垂范后世的佳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等,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池塘生春草”两句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

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另一个大诗人,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鲍照出身寒微,但极有抱负,迫切希望凭借自己的才智挤入上层社会。但在豪门士族的压抑下,他有志难伸,一直沉沦下僚,常常是在贫病交迫之中艰难度日。这不幸的身世遭际,促成了他的文学成就。其诗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如《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又如《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新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诗人表面上以轻松的口吻表现罢官后的天伦之乐,但在轻松的背后却隐含着失志后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悲愤,饱含着孤寒之士的人生隐痛。

鲍照有一些诗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推动了边塞诗的进一步发展。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忠臣,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诗着重表现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愿望,与“梗概多气”的建安诗风颇为接近。又如《代苦热行》以奇峭夸张的语言极度形容征战环境之险恶,以突出士兵们“生躯蹈死地”的悲壮和荣薄赏微的悲哀,对当政者流露出极度的不满;《代东武吟》写一位征战一生、穷老归来的士兵:“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字里行间充满怨恨之情。

南朝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新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永明年间,周顒首先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著《四声切韵》,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声律说的产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它除了直接导致近体诗的形成之外,对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也都有重大影响。

在“永明体”诗人当中,沈约在当时甚有名望,诗歌成就也较为突出。其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最多,钟嵘《诗品》评其诗“长于清怨”。如《秋晨羁怨望海思归》:“分空临澥雾,披远望沧流。八桂暖如画,三桑眇若浮。烟极希丹水,月远望青丘。”全诗境界阔大高远,给读者展示出天水一色、烟波浩淼的海天景色。又如《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诗以少年时的分别同如今暮年时的分别相对比,其深沉浓郁的感伤之情不言而喻。

“永明体”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谢朓,他也是南朝齐梁陈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而又融入了主观的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诗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将眼前层出不穷、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编织成一幅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完美的图画,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和春天的气息;而这明媚秀丽的景物又与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融合,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同谢灵运一样,谢朓也是一位善于熔裁警句的好手,其笔下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谢诗尤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最为人称道,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就赞叹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其他又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馀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等等,皆似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高雅闲淡而又富于思致。

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不仅在当时就享有盛名,而且对后来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甚至像李白和杜甫那样的诗歌巨匠也为之倾倒。李白除了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对谢朓的名句高度评价外,还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书叔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杜甫也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吹听嘘。”(《寄岑嘉州》)这些既说明谢朓对唐代诗人的深刻影响,也足以说明他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永明体诗人群体中诗歌成就较为突出的还有梁的何逊和陈的阴铿。何、阴齐名,他们的诗歌大多抒写离愁别绪和羁旅思乡之情。如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诗以凄寒苍茫的背景,映衬着孤独漂泊、满面愁容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尤其“江暗”二字最能体现诗人对景物变化的敏锐捕捉。又如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诗写送别友人而未及,只得伫立江边怅望,只见鼓声渐远,帆影渐淡,行人渐少,秋意渐浓,天色渐晚,这凄寒萧瑟的环境烘托出诗人依恋与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梁、陈时代,宫体诗流行。所谓宫体诗,是梁代萧纲(简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和他周围的一群文人所提倡写作的新变诗体,风格轻浅绮艳,内容常常写男女之情,着重描绘妇女的体态、容貌、装饰和日常生活。宫体诗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此外还有梁元帝萧绎、陈后主陈叔宝以及庾肩吾、徐陵等文人。如萧纲《咏内人昼眠》:“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梦笑开娇靥,眠鬓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汗浸红纱。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倡家。”描写妻子睡觉的情景,充满香艳之气,是典型的宫体诗。又如陈叔宝《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这首诗是陈后主为其爱妾张丽华所写的,后世常以之作为亡国之音的代称。

南北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乐府民歌。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声歌曲》《西曲歌》两大类,其中前者产生于今江苏南部一带,后者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南朝民歌现存约近五百首,绝大部份是五言四句体,是后代五言绝句的前驱。其内容大多歌唱男女情爱,且多以女性口吻写作,表现热烈大胆的爱情,大有冲决封建礼教的气概。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又如《子夜四时歌·冬歌》:“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前首表现相思的痛苦,后首表现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又如《莫愁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石城乐》:“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诗以清新浅近的语言描写情人离别相送的情景,写得真挚细腻,朴实感人。

除吴歌和西曲之外,在《杂曲歌辞》中还有一篇抒情长诗《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首民歌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内容是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这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余味无穷。这首诗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大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唱,约有70首左右。其数量虽然不多,但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时北方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乐府民歌。它们大致产生于十六国和北魏时代,后来传到南方,被梁朝采人军乐,保存在梁鼓角横吹曲中。现存歌辞虽不多,约六十余首,但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它们有的写紧张的战争,有的写征人行役的辛苦,有的写下层人民的贫寒,有的表现北方人民豪迈爽朗的性格和尚武精神。也有部份诗篇描写爱情、婚姻生活,也流露出直率粗犷的气息,不似南方民歌的婉转缠绵。它们篇幅大抵短小,多数为每首四句(短小的每首只有两句),因此不能象汉乐府民歌那样作出具体的描绘,而出之以概括性的抒写。其语言坦率自然,质朴刚健,充分表现出北方人民的性格特征。《木兰诗》是其中唯一的长篇,它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艺术性也很强,长期来获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焦仲卿妻》同为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杰作。北方乐府民歌多出鲜卑族人之手,有一部份原用鲜卑语写成,后经汉译,它们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珍视的少数民族作品。

佚名

暂时断更请假

致尊敬的各位泊友:

       由于本人工作上的原因,不得不暂时断更半年。特此请假。

       《古风泊客》这份小众古文自学微刊,自2015年中问世以来,一直得到了众位泊友的关心和支持,更激发和坚定了本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近三年来,几无断更。更重要的是,随着第一辑的《古文观止》到第六辑的《汉魏六朝诗选》的刊发,本人的古文知识也从原来的一知半解能到现在的浮光掠影,甚至从去年深秋开始,还尝试着写几首古体诗......可以说,泊友们对我的支持和本人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坚持,使得本人徜徉在古文化的大海当中自得其乐,不能自拔。

       但遗憾的是,值此第六辑完成之际,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本人不得不暂时断更半年,特此向各位泊友致歉。

       《古风泊客》预计九月份复更,敬请期待古诗词的巅峰:第七辑《唐诗鉴赏辞典》。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古文观止》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古风泊客》第五辑《古诗十九首》




《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本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项籍等

编订:余冠英

成书时间:1958年

《古风泊客》第六辑《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诗选解读



心 • 养性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