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孙文明二胡曲》出版,欢迎订购

《孙文明二胡曲》出版,欢迎订购

2020-11-12 23:18:35


 他,四岁失明,十三岁颠沛流离,一曲《流波曲》就是他的人生写照。他走街串镇,技惊四座,博采中国民族音乐之所长,他是中国近代与刘天华、华彦钧齐名的二胡艺术大师——孙文明。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民家音乐家孙文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55载了,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二胡这件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与进步。在这五十多年间,对孙文明先生的宣传是有限的,甚至有关孙文明的艺术出版物屈指可数。

浙江杭州的二胡艺术家孙以诚老师自2003年开始研究孙文明二胡艺术以来,在传承弘扬孙文明二胡艺术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近年来,他举办过多场孙文明二胡艺术公益讲演会,开办孙文明二胡研修班,免费传授孙文明二胡曲目,开办微信“孙文明二胡艺术交流群”和“孙文明二胡艺术”公众号。即将出版发行的民间音乐家《孙文明二胡曲》是孙以诚老师十多年来研究孙文明二胡艺术的结晶,更是自1986年《孙文明二胡曲集》出版后的又一本重量级的专业著作。

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本著作的版面设计和书稿校对工作,深深地感受到孙以诚老师对孙文明二胡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孜孜不倦求知精神。笔者统观全书,对本书总结有六大亮点:


1、全面系统。全书分四个部分:包括孙文明其人其事、九首二胡曲主旋律谱、孙文明二胡曲研究及扬琴伴奏总谱。本书全面系统的介绍了孙文明的二胡艺术成就。


2、破解难疑。孙以诚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终于破译了《送春》一曲,这样就将已发表过的孙文明八首二胡曲谱增至为九首。并对《夜静箫声》如何奏出箫声进行了破译,澄清解决了一些难点。


3、善于考证。孙以诚老师多方考证搜集资料,写了关于《送春》一曲的研究文章,证实了孙文明创作的《送春》一曲是根据江苏高淳的民间说唱移植创作的模拟二胡曲。


4、便捷高效。为方便读者学习孙文明二胡曲,孙以诚老师将八首二胡曲从伴奏总谱中分离出来根据孙文明原音仔细核对并亲自重新打谱并标注弓指法。


5、详细缜密。孙以诚老师在研究文章中对每一首乐曲从创作背景、乐曲赏析、演奏方法、社会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6、创新追求。第一次提出“无千斤二胡演奏法”,并在杭州率先办班推广孙文明二胡曲与无千斤二胡演奏法。另外本书一改以往音乐书籍附带视频光盘的设计,采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本书示范演奏视频,读者只需关注封底微信二维码,即可实现随时随地观看示范演奏视频。


明年是民间音乐家孙文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的日子,惟愿孙以诚老师这本著作的出版问世是对孙文明先生的最大告慰!衷心的祝愿民间音乐家《孙文明二胡曲》出版成功!

.


孙文明

 

(二胡演奏家)

孙文明(1928~1962):民间音乐家。出生于浙江上虞。

孙文明四岁时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十二岁时父亲去世,迫于生活,曾学算命,到处流浪,后学二胡为谋生手段。他学习时先是模仿着拉奏,善于吸收民歌小调,各类戏曲曲艺无所不学,后来就自编自演。

解放初,孙文明在南京曾创作了《送听》和《弹六》两曲,《弹六》一曲为模仿弹弦乐器,不用千斤;1952年作的《流波曲》和《四方曲》,曾参加江苏省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很高评价和奖励。1959年应上海民族乐团的邀请,到上海传艺,后又到上海音乐学院授课。

孙文明的二胡演奏艺术富有创造性,并能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采用独特的八度定弦。他创作的八首二胡曲中,《流波曲》是代表作。香港上海书局出版了《孙文明二胡曲集》。

人物生平

编辑

孙文明十七岁时他流浪至江苏高淳;依当地风俗,算命先生要随身携带二胡,边走边拉,以招揽生意;因此他开始研习二胡的演奏。还有一种说法:他16岁时,在破庙夜宿,偶遇一位善拉二胡的盲人,从此改习二胡。数年间,他琴艺大进,熟悉丝竹、锡剧、评弹、京剧、民歌等多种曲调,为他后来的技艺打下了基础。

,他被推荐到南京学习广东音乐,并仿粤曲风格创作了《送听》。1950年他到苏州演出,演奏的曲目多达一百六七十首。1951年春他创作了《弹六》,该曲借鉴了弹词与江南丝竹《三六》。1952年孙文明来在上海奉贤南桥镇,入赘潘家并改名潘旨望,从此生活稍有安定。此后,他常在江南各处的茶馆卖艺。同年冬,他创作了《流波曲》、《四方曲》等作品。

1956年他参加江苏省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奖励(一说1952年,待考)。1957年他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全国音乐舞蹈会演并载誉而归。同年创作了《人静心安》和《夜静箫声》。1958年参加中国全国民族民间音乐会演,获得第二名,期间还受到总理的接见。1959年孙文明应上海民族乐团邀请,在上海讲学半年。1960年他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授课一年半,并创作了《春秋会》、《昼夜红》。

1961年9月孙文明返回奉贤。10月创作了《夜静箫声》。因为曾经为上海著名院团授课,他不愿再去茶馆卖艺,生活也因此而清贫。1962年春他的爱子患麻疹夭折,他为此颇受打击,肺病日重,并于1962年12月13日病逝,终年仅有三十四岁。(还有病逝于12月18日、12月23日的说法,待考)

孙文明创作了许多二胡曲目,同时他的二胡演奏技法也富有创造性。林心铭教授于1980年整理出《孙文明二胡曲集》一册,后由香港上海书局出版。上海出版的《中国二胡名曲荟萃》中也收有孙文明的多部作品。


主要成就

编辑


创作风格

孙文明的民间二胡曲及其演奏艺术当时在江南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的城镇乡村很有影响,深受百姓喜爱。其原因,一是他熟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和其他民间乐曲,熟悉京剧、锡剧、绍兴戏、申曲、苏州弹词等戏曲和曲艺音乐,并善于从中吸取丰富的音乐营养,二是他有刻苦钻研标新立异的精神,别出心裁地革新二胡演奏方法,模仿四胡、琵琶、三弦、洞箫等乐器的演奏效果,令听众惊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项、周浩等专业二胡演奏家曾专门向孙文明拜师学艺并采风记谱。[2] 


主要作品

1961年上海音乐学院录音室录制了孙文明亲自演奏的二胡曲目,如今这些录音资料已经成为绝响。这些曲目包括

《弹乐》

《流波曲》

《四方曲》

《人静安心》

《送听》

《夜静萧声》

《春秋会》

《评弹开篇》

《志愿军归国》

《二琴光亮》

《送春》


获奖记录

中国全国民族民间音乐会演
  
二等奖


艺术成就

编辑

孙文明的二胡演奏艺术功底颇深,富有创造性,并能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采用独特的八度定弦,有时甚至不用千斤,有的还用双马尾来演奏,效果奇特,另有一番情趣。他在运弓走指方面,把“托丝”和“轻按”巧妙结合,奏出类似洞箫的优美的音色。他还善于运用虚弓,弹弓,滑音,泛音等技法来丰富表现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外界评价

编辑

孙文明是将技巧与音乐二者关系协调的最好的典范。他的二胡实践,对二胡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尤其在传统音乐风格的传承、创新和探索方面。值得深思的是对于传统音乐风格的传承、创新和探索方面。


点击下一行“阅读原文”有更多二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