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读琴 《近百年来琴乐之传承与发展》 【之一】

读琴 《近百年来琴乐之传承与发展》 【之一】

2020-11-08 22:26:00

题记:



想要探究古琴的人,恐怕没有不熟悉章华英老师的。无论是已出版的书籍还是讲座,章老师总能带领着喜爱这项古老乐器和音乐的人,穿越回古老的岁月,还原它彼时真实的样貌。那些属于古琴岁月中的点点滴滴,那些老先生们的音容笑貌,那些老一辈人为琴乐事业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努力,都因此生动的展现在现代好琴者的眼前。


《近百年来琴乐之传承与发展》是章华英老师2005年发表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的一篇长文。讲述了自20世纪以来至当今,古琴传承发展的道路与脉络。希望这些老故事中的能量,能让所有喜爱和正在学习的古琴的你们,拥有更多关于努力传承琴乐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自今日起,本篇文章我们将分段转载推送给大家。


《近百年来琴乐之传承与发展》


作者:章华英


一、 20世纪上半叶琴乐历史回眸


清末至民国年间, 由于战乱和社会形态的变迁, 以及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使古琴音乐一度濒于绝灭的危机。清末琴家杨时百不无慨叹地说道:


明以后至今300年名公巨卿以琴名者无户人焉, 抱残守缺仅二三十位布衣之士 , 何由提倡风雅乎? 光宣之际朝廷 大祀典礼太常乐部设而不作, 用小麻绳为琴瑟弦以饰耳目 , 礼坏乐崩于斯为极! 琴师黄君云遨游南北三十余年 , 所见按弹旧谱不恃传习能否得谱中精意者才六七人。 吁, 可以观世变矣!


民国初年, 在当时一些富商巨贾的推动下, 全国相继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琴会。


一次是在1919年时25日, 由苏州盐公堂大盐商叶希明出资, 在苏州举行的 “怡园琴会” 。 此次琴会是由叶希明发帖, 邀集北京、上海、浙江、扬州、四川、湖南等地的琴家 “弹琴同调”, 在苏州怡园讨论琴学。 到会的有琴人33人,计五省11个地区的15个琴家轮流操琴, 讨论学术。会期只有一天, 会后他们用木板刊印了很详细的记事专辑, 即《怡园会琴实记》, 补充了会前会后的许多资料。


怡园琴会之后, 由盐商周庆云 、 报界要人史量才等人主办, 在上海 “晨风庐” 邀清各地琴家, 召集了另一次规模更大的琴会。 此次会期三天 , 其中用两天时间交流演奏 , 另外安排一天的时间座谈 , 讨论琴学相关问题 。会上散发了周庆云主编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等书。周庆云 (1861 一1931)号梦坡, 浙江乌程人。清代曾任教谕, 后经营盐业, 为上海有名的富商。 他收藏琴书、古琴甚多 , 号称 “江南第一”。《琴史补》是补充朱长文 《琴史》中遗漏部分 ;《琴史续》是 把宋代的《琴史》继续到清代, 收有600多位琴人的有关记载 , 并逐条注明出处, 便于使用者查阅原 始资料 《琴书存目》编于1914 年, 汇集了历代著见琴书书目, 和音乐书目共计300多种, 为琴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会后 , 周庆云、 史良才、 许松如等富商, 想把会上八九个优秀琴家留在上海, 作他们的清客。 结果四川琴人李子昭、昊浸阳、符华轩三人留下来了, 与原先在沪的郑觑文继续帮助周庆云编撰《琴操存目》. 此书收集了历代著见曲目858首。


“五四 ”运动前后, 在北大和南高各有古琴导师一人, 授徒甚众, 但也是昙花一现, 就销声匿迹。1917年, 康有为介绍当时诸城琴派的著名琴家王宾鲁(王燕卿)至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易园、 但学琴较好的仅徐卓(徐立荪)、邵森两人。五四以后, 徐、邵门徒渐多, 从而形成在近代琴坛很有影响的“梅庵琴派”。


与此同时, 1919年8月, 北京大学也正式成立了音乐研究会。当时, 校长蔡元培先生聘清著名琴家、山东诸城琴派王露(王心葵)为古琴导师, 他在当时北大的《音乐杂志》发表了《音乐泛论》、《古琴之道德》等文章, 但王露到北大后的次年即因病去世。其后, 北大又请了在北京的九疑琴家杨宗樱(杨时百)为古琴教师, 古琴在当时北大的国乐研究会中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在1919年怡园琴会之后的三五年中 , 除上海晨风庐开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琴会之外, 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 相继成立了一些不同规模、形式的地区性琴会和琴人结社。 如北京“撒云琴会”、 长沙“情恰琴社”、太原“元音琴社”、扬州 “广陵琴社”、南京“青黯琴社”、南通“梅庵琴社 ”等, 它们都是一些有师承渊源的自由结合, 并定期选择地点雅集, 其主要活动是交流琴艺、传授琴生。这些琴社有的逐渐消逝, 有的则一直没有中辍, 不定期地开展相关的古琴交流与教学活动。1934年前后, 扬州孙绍陶广收琴徒, 广陵琴社琴友徒增至20余人。同年, 由查阜西、夏一峰、吴浸阳、徐元白、李伯仁、程独清等在南京组织成立了“青溪琴社”。


1935年, 查阜西先生与苏州的李子昭、彭祉卿等, 在上海与张子谦、沈草龙、吴景略等组织成立了至今尚存的“今虞琴社”。琴社成立以后 ,运用多种形式 ,在全国范围内交流、讨论、研究琴学, 联系并推动了各地琴社的活动, 编印出版了《今虞琴刊》, 在近现代古琴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40年代以后, 战乱频繁, 大量传世名琴、琴谱, 被毁于战火。不少琴家流离失所, 古琴音乐的活动一度中断。尽管如此, 还是有不少琴家依然在战乱中弹琴不辍。尤其是在重庆, 它不但是抗日的后方, 而且是中国学者名流荟萃之地, 当时成立了 “天风琴社”, 查阜西、徐元白、高罗佩、陈午嘉、杨大钧、于右仁、冯玉祥、杨清如等琴家和一些社会名流, 都参加了这个琴社的活动。


1947年, 由张伯驹、溥雪斋、管平湖、汪孟舒等北京琴家发起成立了“北平琴学社”, 定期雅集弹琴, 此即解放后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前身。 同年, 在成都, 由裴铁侠发起组成了“眠明琴社”, 成员有伍洛书、阐大经、喻绍泽、喻绍唐、卓希钟等人。 20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世纪,“在人文艺术诸领域, 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个分水岭。其时限的划分, 一般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准。然而, 具体到琴学, 由于它在20世纪前半叶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面貌 , 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而1949年之后, 由于社会制度的转变而引起的人文环境的变化, 琴学也才开始真正迈入它的现代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 古琴音乐在其后20世纪的下半叶面临了比以往更多的危机和挑战, 并走过了一条极为艰难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未完)


————————————————

章华英简介:

汉族,浙江杭州人。音乐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早年在浙江琴家徐匡华先生的启蒙下开始学习古琴,之后师从广陵派琴家梅曰强先生(已故)学习《山居吟》《秋江夜泊》等曲。1989年始,师从著名古琴家龚一先生学琴。1997年-199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继续师从龚一学习古琴演奏。在师从龚一先生前后长达十余年的学习中,先后掌握了《忆故人》《渔樵问答》《长门怨》《梅花三弄》《欸乃》《大胡笳》《醉渔唱晚》《渔歌》《神人畅》《古风操》《碧涧流泉》《流水》《龙翔操》《潇湘水云》《广陵散》《捣衣》等三十余首传统琴曲及《山水情》《春风》等多首古琴新曲。期间并从笛箫演奏家戴树红先生学习洞箫近两年。 1999年9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习,2002年7月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专业硕士学位,导师为吴钊研究员,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古琴音乐。2003年9月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系,继续攻读古琴音乐和中国古代音乐史专业的博士学位,导师为王子初研究员、古琴家龚一先生。在北京攻读硕、博士学位期间,师从管平湖嫡传弟子、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郑珉中先生学习古琴鉴定及管派古琴艺术,并得到管平湖嫡传弟子、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王迪先生多年的悉心指导。



【赵家珍古琴艺术中心】

【西四馆】日常专业古琴课程培训

了解中心课程、费用、师资、交通等详细信息,

请添加服务号:guqin-edu


地址:西四北三条15号(四合院)

报名/咨询:186-1021-0505 陈老师

微信:zichu618(请注明古琴咨询)

在馆工作时间:每周七天 9:00 - 17:00

其他时间参观咨询请提前来电预约


中心官网:www.guqin-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