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流上那些值得称道的闪光点同样也是公共基础知识中历史模块的高频考点,而伴随《舌尖上的中国》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各类食物也再次被命题人看中。以下小编就来给大家总结下,那些餐桌上外来食物的前世传奇。
蔬菜、水果名字里常会闪现“胡”“番”“洋”这样的字眼,可以说,他们是历朝中外交流的见证。两汉之际标识外族为“胡”,“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一个写照。因此,从西域来的食物,都带了“胡”字;元明清时期,称外为“番”,“理藩院”这个机构就是一个说明,而到了清中后期乃至民国,更多称外国为“洋”,“洋人”“洋车”被广泛使用。在食物中,也体现了这些变化,具体如下:
时期 | 食物名称 | 考点备注 |
春秋战国时期 | 小麦和大麦 | 麦类最早种植于西亚两河流域 |
西汉 (陆上丝绸之路,从西而来) | 葡萄(蒲桃) |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最重要的两个物种 |
苜蓿 | ||
胡豆 | 蚕豆,李时珍曰:“豆荚状如老蚕,故名。此豆种亦自西胡来”《太平御览》云:‘张骞使外国,得胡豆种归。’ | |
胡荽 | 香菜,张骞从西域带回 | |
胡蒜 | 大蒜,张骞从西域带回 | |
胡桃 | 核桃,张骞从西域带回,公元319年,晋国大将石勒占据中原,建立后赵。因其忌讳“胡”字,故将“胡桃”改名为“核桃” | |
胡麻 | 亚麻,张骞从西域带回,因亚麻籽有促进生育的效果,带回汉朝推荐给皇帝。 | |
胡瓜 | 黄瓜,杜宝《拾遗录》云:‘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 |
红蓝花 | 即红花,张骞得种于西域 | |
安石榴 | 《博物志》云:‘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 |
元朝 | 胡萝卜 | 大多数人认为是元朝时传入的,这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中有记载,“元时始自胡地来,气味微似萝卜,故名。”也有说来自西汉汉武帝一说。 |
明朝 (美洲食物,从南洋而来) | 番薯(地瓜) | 西班牙人把它传到菲律宾,菲律宾的土著用此来充饥,在菲律宾经商的中国商人陈振龙将其引至福建栽种。 |
番茄 | 16世纪晚期或者17世纪初期传入中国。 | |
番麦(玉米) | 它也是产量高收获大,要求的条件比较低,容易成活,几百年间成为中国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物。 | |
马铃薯 | 16世纪已经传入中国,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 | |
番荔枝 | 即释迦果,外形酷似荔枝,故名“番荔枝”。 | |
番石榴 | 番石榴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热带果树。原产美洲热带,约17世纪末传入中国。 | |
辣椒 | 传入中国有两条途径:一是经由古丝绸之路传入甘肃、陕西等地;一是经海路引入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湖南、四川、江西这些地方是自古都吃辣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 |
南瓜 | 明代传入中国,南瓜传入中国有多条路径,但以广东、福建、浙江为最早。中国人初期误以为南瓜来自日本,故名之为“倭瓜”,因日本在中国之东,所以又称南瓜为“东瓜”,而日本人则以为南瓜来自中国,所以称它为“唐茄子”。 | |
向日葵 | 向日葵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约自明朝传入中国。 | |
菠萝 | 16世纪从巴西传入中国。凤梨与菠萝在生物学上是同一种水果。市场上,凤梨与菠萝为不同品种水果:菠萝削皮后有“内刺”需要剔除;而凤梨消掉外皮后没有“内刺”,不需要刀到划出一道道沟。 | |
腰果 | 原产于巴西东北部、南纬10°以内的地区,16世纪引入亚洲 | |
清朝 | 洋葱 | 18世纪时,《岭南杂记》记载洋葱由欧洲白人传入澳门,在广东一带栽种。 |
洋姜 | 菊芋,原产北美洲,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后传入中国。菊芋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21世纪人畜共用作物” | |
洋白菜 | 又叫包心菜,清早期传入我国。 |
举个栗子
1. 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
A. 孔子偏爱行书与草书
B. 司马光喜食玉米
C. 孔融背《百家姓》
D. 慈禧用电灯批阅臣工奏章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2. (多选)有人要拍一部以战国时代为背景的历史剧,下列哪些情景不应该出现在此剧中( )
A.宫廷宴席上有人吃葡萄
B.秦王在欣赏以琵琶演奏的乐曲
C.王太后正在佛堂前祷告
D.一位大臣正在读竹简上的文献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 ◆ ◆ ◆ ◆
·END·
长按扫描关注
——————————————————
更多事业单位信息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