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给孩子报了琵琶的入门班,乐颠颠地去学了3个月后,在一个日常的早上,孩子睁着惺松的眼睛问妈妈:“妈妈,今天是周末,我们班的同学爸妈都带他们去郊游了,我今天可不可以不去上琵琶课了?”
母亲说:“这可是当初你说喜欢琵琶,坚持要学,妈妈才给你报的班。”最后左右劝说孩子还是配合去了。
半个月后孩子终于反抗:“我不喜欢琵琶!”这次,母亲似乎动摇了。女儿说得也没错:“好像更喜欢跳舞,小朋友们也能一起玩,为什么老呆在琴房里,识个谱有时下午还困着。”
加之孩子奶奶一个劲地敲边鼓:“她不愿意别强迫她,这么小,高高兴兴的不比什么都强。”再想想,也许孩子在这方面的确没有天赋。
在家长群里,低价转“跆拳道年卡”、“单词训练季卡”、“芭蕾舞学期卡”的家长,比比皆是。
在去年热映的电影《摔跤吧爸爸》中,主角的两个女儿吉塔、巴比塔在开始学习摔跤时的抗争、排斥、认定自己不是那块料的表现,相信每个家长都经历过。但是这个父亲马哈维亚不一样,在两个女儿排斥、反抗、厌弃的情况下,他没半点犹豫:跑!一直跑!给我跑下去!
小编认为片中两个女儿之所以能够走上实现自我的道路,归因于拥有一个曾经获得过全国摔跤冠军的爸爸。他是一个在摔跤过程中,掌握技术、体能、战术、心理等各方面经过过强化训练的男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在人生战场走过一遭,并战胜自我、获得过胜利的人。
因为他深深明白:哪有什么快乐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在中国,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致使一部分家长、媒体喊着还孩子“爱和自由”、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让他自己选择”。
于是,孩子看到同伴在比赛舞台上演奏琵琶的成就感,就业吵着闹着要学。看到跆拳道的畅快与力量说自己感兴趣,家长二话不说就报了名。结果兴奋劲儿一过,不耐烦了就不想去了,家长就遵从孩子的决定,不想学咱们就不学了呗,强迫也没有意义。只要你开心、快乐就好。
希望他开开心心地成长、快乐就好。不要逼迫他学不想学的东西。”这话听上去像是开明家庭的家长,对孩子予以自由、宽松成长的心态,实则是家长对孩子的放任、是为人父母的不负责任。
片中的吉塔,难得得到一天的释放,参加一个女孩的婚礼,她们兴奋异常、化妆、穿裙子、点上胭脂,翩翩起舞。父亲马哈维亚狠狠地给了孩子们一个“大巴掌”。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为什么别人吃辣吃肉而我只能吃胡萝卜控制体重?为什么别人周末去野外春游我只能在琴房练琵琶? 无忧无虑的玩耍、每天吃大餐、喝饮料、每天睡到自然醒,固然能算得上一时的快乐,但最多只算得上栅栏式的理想。家长自由放任下去,只能像片中邻居的女儿,嫁作人妇,终身从事繁重的劳动。
而作为现代的家长,你是否忍心让孩子与优秀擦身而过,与世间无数美好的体验失之交臂?
蔡康永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赞同: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了出现一个很棒但要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好的风景。
没有哪一种学习,不是难的、苦的
如果家长以为培养学习的兴趣就是“今年买一架钢琴”、明年让孩子“学学跆拳道”,孩子的学习永远只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永远也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形成不自信的恶性循环, 兴趣从来就没有那么容易培养起来。
所谓的没兴趣,根本是没达到熟能生巧的自我放弃。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让孩子自由尝试所有感兴趣的门类,然后决定一个,全力攻破。
影片中的女儿经历了学成一项体育技能,实现人生的全部过程:
兴奋期、厌倦期、反抗期、接纳期、稳定期、突破期、独立期。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马哈维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兴奋期做观众;
厌倦期有作为,巧妙引导;
反抗期坚定的强迫,不容置疑,但问耕耘,不问快乐;
接纳期、稳定期巩固技能,激发自信。找到观众、寻求认可;绞尽脑汁做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使之成为真正的兴趣;
突破期最难以跨越,人生的自我实现、个人需求目标早已达成,如何战胜局限性,再上一个台阶?需要复盘、智慧、策略;
独立期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个永久课题,如何分别?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了,孩子将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真正的教育,还是要“拼爹妈”的。 不要迷恋遗传、基因、智力,以及孩子能天生对一件事的兴趣。停止一味地买买买,尽最大可能地走在孩子前面,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兴趣可言
只有做好了才会产生兴趣
上海承兮国学琴院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州桥老街城中街40弄16号(民族饭店斜对面)
免费试听预约电话:021-59552293
18817379360 李老师
17721081260 戴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