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暖·寒·春

暖·寒·春

2020-10-12 23:06:37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目下节令已属春分,南方友人的照片里已是桃红柳绿菜花金黄,但华北的春意却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拿刚过去的一周来说,天气预报里,十七八甚至二十多度的数字已不鲜见;可身边同事们还在为每天早上出门穿什么而大伤脑筋。


”气象台怎么搞的!预报十五度,可出门穿羽绒服还冷得不行……”

”多穿点儿吧,一停暖气,办公室就像个冰窖……”

这就是北方的特色。因为有了暖气,即使是寒冬腊月,任它大雪纷飞,只要走进屋里,依旧是温暖如春。可暖气总有停的时候。于是每年3月15日就成了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不是因为打假,而是因为停暖气。外面二十度冒尖儿,穿夹克还嫌热;办公室却只有十三四度,越坐越觉得冷入骨髓。实在受不了了,只能到院儿里晒晒太阳暖和暖和。让人不由得想起去年冬天某山区县学生在院里取暖的那则新闻。

抱怨归抱怨,初春本来就是气温反复多变的时候。刚刚过完二月二,老话说“二八月,乱穿衣”,指的就是这个月份。

不过虽说是冷,其实气温还是在逐渐升高的。不见那沿河细柳,春节后还是一袭灰褐色的冬装,不知从哪天开始,远远望去竟透出了微微的绿意。韩愈说“草色遥看近却无”,其实柳色又何尝不是。“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那吹面犹寒的晓风剪细了草叶,剪嫩了柳芽,剪皱了春水,也剪开了一朵朵怒放的山桃花。民心河畔、未名湖边,一树树明花照眼、一枝枝映水含羞。晨练的老大爷见了,驻足欣赏;上学的小朋友经过,伸颈闻香。

杨树上的“毛毛虫”差不多快落尽了,走在树下,仍然可以闻到杨花那淡淡的油脂味。“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正是李白听说王昌龄左迁的时节。不过那是在南方,北方要听到布谷鸟的叫声还要晚上一些日子。

"打罢春,阳气升”,据说南方有个习俗,用鹅毛试春:将一截竹筒埋入地下,在露出地面的竹筒口上放一根鹅毛。立春一到,鹅毛就会飞舞起来,这表示地气已经萌动,春天已经到来了。人们就该为春耕做准备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李绅的名句。他的另一首“悯农”诗《锄禾》可谓妇孺皆知,让一代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少年第一次认识到了稼穑的艰辛。记得小学一年级学这首诗时,自己还模仿着写了一首:

春天已来到,

百花开放了。

人民勤劳动,

秋后收成好。

当时只是觉得好玩儿,但不知怎么被同学拿给了老师,还登上了学校的黑板报。小小的光荣激发了我对文学和文字的热爱,直到今天,历久弥坚。

总之,无论对于天时还是人心,春天都是一个生机勃发的季节。不管是谁,只要辛勤努力,都会有个好收成在不远处等着你。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其实,真正该趁早的应该是“努力”二字才对。


作者小传

江村,新闻才子一枚,为人低调,酷爱读书,对戏曲、书法、诗歌以及各类正史野史也颇有研究。与其聊天,天马行空、受益匪浅。

本期编辑
闫艳丽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新闻小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