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音乐艺术总是以声音来打动人的,而声音的不同音色正是音乐呈现千姿百态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不难理解,音色训练何以如此受到一切器乐演奏教学的重视。在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种类很丰富,并且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竹笛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独特的音色:清脆圆润、婉转悠扬,极富个性,往往令人荡气回肠、心旷神怡。这种极富东方民族性格的荡胸涤怀的音色,既能表现痛苦、忧伤的主题,又能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乃至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在竹笛演奏训练过程中,音色训练必须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竹笛演奏究竟如何才能获得美妙的音色呢?我们通过多年来的教学与演奏的反复实践与总结,认为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和练成良好的口风是演奏者形成好音色所必需的条件。
一、正确的吹奏姿势
竹笛演奏对站立方式、执笛手形、吹孔放置等方面应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实际上,我们对于演奏姿势的要求,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演奏形象的美观大方,最主要的还是为了适应和配合演奏者生理特点,以便充分利用演奏中的呼吸,同时自如地展示手指、舌头、气息方面的技巧。竹笛演奏对姿势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正确地站立。两腿直立,身体站稳,左脚稍向前,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腰部要直,胸部自然张开;头正、肩平、两眼平视;指、腕、肘、臂乃至全身各个关节都自然放松,而这是气息通畅、音色纯正的前提。南派竹笛大师赵松庭先生说得好:“风门正,笛身平……”[1]
2、正确的手形。富有弹性、具有颗粒感的发音,是形成良好音色的又一必要途径。而手指富有弹性是发音富有弹性、声音富有颗粒感的前提条件。因此,手指的弹性和灵敏性是我们训练的重要目标。那如何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我们认为,执笛按孔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按孔各指要保持弧形。当我们的双手完全放松、自然下垂时,手指有一种自然的弧形。持笛吹奏时,各按孔手指应始终保持这种自然弧形,并力求做到在演奏过程中一贯保持放松的状态。
二是手指按孔部位要恰当。大小不同的竹笛要求手指按孔的部位也不完全一样。一般说来,应该遵循按孔收支保持弧形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各指的中间关节一定不能被压“凹”进去。C调曲笛及C调曲笛以下的低音笛因为管身较粗、指孔间的距离较大,多采用第一指肚与第二指肚之间按孔。梆笛则采用第一指肚按孔,这也是由梆笛的管身、孔距的特点决定的。这样按孔不仅是为了保持自由灵活的手指和放松的手形,更是为了能很好地发挥手指的弹性。因为良好的竹笛音色其标志之一就是极富弹性、颗粒感强的发音。此外,开放音孔时,手指起落要适当,过高往往成为手指按孔的负担,或者造成“拖拍子”的现象;过低会影响发音的准确性和音色的通畅性。一般以1.5厘米左右为好。
3、正确的吹孔放置位置。吹孔的位置不仅指吹孔放置在嘴唇上的位置,它还包括吹孔的朝向。南京艺术学院青年演奏家王晓俊先生曾对竹笛吹孔放置的位置做过较为深入地研究,他认为,吹孔放置在嘴唇上的位置以及吹孔的朝向这二者是决定演奏呼吸利用效率与形成发声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2]。因为竹笛演奏要求尽量完全利用吸进的气,并且使这些气要达到最好的发声效果。这就要求吹孔应放置在恰当的位置。同时,因为演奏过程中,口风还需要经常配合旋律起伏的变化,这就对吹孔的朝向提出了一定要求。我们在教学和演奏的实践中体会到,吹孔位置不能离风门太近或太远,演奏中吹孔要基本朝正上方。王晓俊先生对此作了准确的规定:从横向的水平位置看,吹孔的内边棱线的中点大约与下嘴唇水平中线的中点重合,下嘴唇要能始终感觉到吹孔的内边;从纵向的垂直位置看,人中、风门、吹孔三者应处于一条直线上,吹孔距离风门约1—1.5厘米;从整体上看,吹孔朝正上方的同时,还应确保下嘴唇盖住吹孔总面积的约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3]。实践证明,这样既能够使吹奏发声较为省力,节约用气量,而且可以使吹孔适应口风在角度方面的各种变化。
二、良好的口风
竹笛演奏的口风由两个主要方面所决定,一是竹笛演奏的呼吸方法,二是吹奏时的口型。
(一)首先,关于竹笛演奏的呼吸方法。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促使成声体(吹入笛腔的气柱)振动的动力,显然不会发声,因此气息是声音的源泉。竹笛发音的清澈明净、甜美圆润在极大程度上与正确的呼吸运气有着密切的联系。竹笛的吹奏呼吸有别于我们日常的呼吸。日常的呼吸是下意识的行为,而竹笛的吹奏呼吸是有意识地去控制运用气息,具有高度的技术性。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吹奏呼吸应该是胸腹式联合呼吸[4],它是由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联合而成,这样整个呼吸系统都积极参与工作,因此吸入体内的气体就多,而且吸气后胸、腹部都有一种充满气息的感觉,由于横膈膜也积极参与,吸气也顺畅迅速,同时也增加了呼气的持久性,这是我们吹奏时间较长的乐句所必须的。那么如何掌握正确的呼吸呢?下面,我们结合演奏与教学所积累的一点体会,谈谈进行呼吸训练的具体方法:
1、徒手练习。
[1]吸气。 使身体放松,稍弯腰,并慢速吸气,然后只将吸入的气体呼出少许,紧接着进行一次稍快速的较深的吸气,然后摒住呼吸。此时,我们的腰腹部一般都能够体会到一种被胀满的感觉。这种吸气状态和气体贮藏部位一般就是正确的。这种吸气方法还可在跑步时、闻花时得到较准确体会。
[2]呼气。 吸入适合的气息量,然后继续保持吸气时胸腹扩张的状态,屏住呼吸片刻,体会胸腔和腹腔扩张的感觉。随后做好吹奏时的口形,开始慢慢呼气。这时候,我们要仍然继续保持腰腹部的扩张感,腹肌稍稍绷紧,腰部发力,并使吹出的气束纤细而集中,能随心所欲地控制气束的速度和角度。如同放风筝时一样,风筝无论飞得多高,总是通过细线由下方操纵着。
2、长音练习。
长音练习是所有吹管乐器的训练的重要内容,对于竹笛演奏的训练来说,长音练习格外重要,即使是专业团体的演奏家也必须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长音练习。也只有日复一日的长音练习才有可能获得和巩固良好的音色。一般应该用曲笛和梆笛定期轮换来联系长音。练习时最好每个音练两遍进行对比。从最低音依次上行练到最高音,再依次下行练回到最低音。这种练习一般可根据学生水平做三种不同的变化:①自然保持法:即音头的力度一直保持到最后(f-f)。②渐弱法:即音头从强音开始渐弱(ff-pp);③渐强再渐弱法:即音头从弱音开始渐强然后再渐弱:(p-f-p)。
(二)竹笛演奏的口形。有了正确的呼吸方法,还不一定能够吹出好的音色,因为吹出的气束的不同形态还会直接影响到气束与吹孔的结合质量,只有完美的结合才有可能产生完美的发声效果。竹笛演奏时气息的直接约束者是吹奏者的嘴唇。嘴唇做成不同形态便会产生不同口形。吹奏中口形是否符合发音要求,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口形不好,吹出的声音往往会“扁、闷、暗”。因此,练成一个“最佳口形”是获得美妙音色的前提条件。竹笛吹奏的口形是由唇肌和面部肌肉的协调配合而形成的。詹永明先生曾对竹笛的口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5]。他还认为:除了要保持最佳口型吹奏以外,从整体上看,我们的嘴唇还要始终保持自然放松、可以随意控制的状态。我们认为,良好口风的形成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有正确的风门。上下唇肌自然贴往牙床,利用嘴角肌肉的适当收缩,使上下唇肌的着力点向中间靠拢,从而使双唇中部位形成状如米粒大小的圆形风门;
二是要有适合的口劲。在实际演奏中,好的口型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在长时间演奏或猛力吹奏时,风门的大小和形状能够保持稳定。这就对我们的口劲提出了要求。总体上说,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其最大口劲与最小口劲之间的幅度要大,即需要松弛的时候能够做到非常松弛,需要紧绷、坚固的时候能做到非常紧绷、坚固。在实际演奏中,口劲的大小主还应随着音高的变化而变化;
三是要有熟练进行协调气流速度与角度的本领。一个具体的音高,除了需要风门的大小、口劲的大小相互配合以外,还应该与气流的缓急、气流角度的大小相互协调。吹低音时风门放大,口劲要小,气速较缓,气流角度要小;吹高音时,口劲增大,气流速度快,气流角度大。不过口风的缓急、口劲的增减、气流速度的快慢以及气流角度的大小都存在一定的幅度,不能过分,也不能幅度太小。要想准确地掌握它,就必须在正确的指导下坚持长期练习。不同方式的长音练习是熟练掌握气流速度、角度与音高、音量、音色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
总之。掌握正确的吹奏姿势、良好的口风是我们获得美妙音色的关键。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掌握它们,而且还要在实际的训练中把它们紧密联系起来,在长期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中,逐渐获得高音区清澈明亮、中音区甜美圆润、低音区浑厚深沉的动人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