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琴书是本县土生土长的一种说唱艺术,俗称“本地书”。主要流行于本县及周边的曲沃、襄汾、浮山、沁水、绛县等地。其音乐婉转缠绵,悦耳动听;唱腔清脆风趣,叙事性强;伴奏气氛热烈,且有一定技艺,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多次参加地区(市)、省和国家曲艺调演,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2009年,翼城琴书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0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翼城琴书”形成已久,起源于元朝末年,兴盛于清末民初。起初琴书只是一人带着一架小琴,一手打琴,脚踩小木鱼,连打带唱。到了明清年间,加上了四胡和三弦伴奏,一个说书班子人员逐渐增加到三至四人。清末民初逐渐又增加了笛子、板胡、八角鼓等器乐,形成了一人包本演唱,多人伴奏,间或乐队插唱表演形式。由于当时方言口音的差异,加上河南艺人的流入,琴书曾分为南路和北路两大流派,唱腔板式基本相同,但托腔音各异。后经艺人们同台演出,相互影响,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以北路为主的“风搅雪”统一唱腔。1973年,新组建了一支曲艺宣传队,演员增至为十多人,将琴书说唱艺术改为分角色演唱。1978年曲艺宣传队再次扩大,演员增至为20余人,改为人物化妆演唱,渐渐使琴书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剧种——翼城琴剧。
“翼城琴书”的弦乐是以四胡、三弦、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其次是板胡、二胡、笛子、中胡等乐器。琴书的打击乐较少,有八角鼓、小钹和小木鱼等。小木鱼是用小铁架拧在桌板上,由拉四胡者用绳子拴在脚尖上踩动敲击。演唱时主演者手持筷子敲击小钹,一面演唱,一面配乐,并且作为指挥音乐。每当一个段子有表现矛盾激烈或表达人物内心苦衷及对人叙事、回忆的情节时,说唱者丢下小钹、换成八角鼓,抖动灵巧的手指边耍边弹击鼓点,造成热烈音乐气氛,然后变调送唱,此为琴书最精彩技艺。
“翼城琴书”音乐主要以当地语言的基本韵律为基础,具有地方民间艺术的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其音乐与语言紧密结合,腔调的构成,旋律的进行,节奏的划分,也都紧密结合当地语言的规律,大部分是语言的朗诵体。基本上是以七言诗为格式,以七字句为基础,其次有九字句、十字句等。特别是先甩腔,后用圆滑的仰卧曲式大滑下去再仰去平直落尾。如果是七句,唱到第五个字时要大滑。不管有多少字句,必须是最后倒数第三个字大滑。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手中的乐器小钹和八角鼓不离手,随时指挥音乐节奏的快慢,即使在“飞板”最快的节奏中,也是有条不紊,使音乐演奏更有感染力。在打八角鼓营造气氛时,不但用手指舞打,而且面部表情及动作配合都力求十分到位。
代表艺人有:张殿君、崔道安、李香玉、王海祥等;代表曲目有:《钗环计》、《杀狗劝夫》、《张古董借妻》、《小寡妇上坟》、《十个小和尚》、《敌后武工队》、《欧阳海之歌》、《看瓜》、《方向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