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泛背诵古诗词基础上,特别是前期背诵了《琵琶行》、《长恨歌》等长篇古诗基础上,继续背诵《古文观止》等古文,摸索背诵规律,初步探索出五步法。先给出本文写作框架如下:
一、广泛涉猎、全面搞懂
背诵记忆的前提是理解,理解也是阅读的接续步骤。李晓鹏在思维导图方法中提出了“整体理解、找出规律、逐步记忆”的方法。这些都说明,要记忆背诵,先全面搞懂。
当下,互联网提供了广泛的资料与便利的查阅条件。学习古文,可以上古诗文网,检索出一篇古文的详细阐释,包括全文翻译、字词解释、欣赏解析等方方面面。阅读一篇古文,要将这些内容反复看懂。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百度检索,找出不同地方给出的不同解释。
二、理出框架
整理古文框架,包括两类,一类是文章段落结构,另一类是内在逻辑关系。
1、文章段落结构
“字词句段篇”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说明了语文理解过程,是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再由段到篇的不断聚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字、词、句、段、篇等不同层次的文字组合所代表的意思思想、以及这些不同层次意思思想之间的不断聚合的过程。
文章的段落结构,实际上是从上向下对课文的第一次分解。一篇文章表达了一个主旨,对这个主旨进行阐释,按照由先到后的顺序,分解为若干个意思,这些意思以及前后表述关系,共同实现对该主旨的阐释。
按段分解了文章框架后,对每一段也可以再解释其所表达意思,特别是每段又可以分解为前后几个意思。
2、内在逻辑关系
现代社会借鉴西方,讲究逻辑性。实际上,这一点,我们古文也非常讲究,围绕所表达意思,反复解释论证。
何为逻辑关系,可以简单理解为围绕一个中心,相关的展开内容都与该中心有关联。打个比方,小孩子做的旋转木马,每个小孩子做一个木马,围绕着核心在转。
学习古文,要擅于找出古文里的内在逻辑,提纲挈领,就像撒渔网一样,撒开后,抓到的鱼就都在网里了。例如,对《谏逐客书》,核心是秦始皇逐客与四位先君用客并强大、与其自身用四方之物之间的冲突,就其本质是逐客与其求秦国强大之间的矛盾,包括五帝三王也是秦国强大的标杆。《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私、畏、有求,说明邹忌、齐威王身边人都会迎合其说话,进而齐威王会蒙蔽,需要齐威王广开言路。
三、理出每段主要意思、表达顺序
记忆的关键是顺序与联想。找出顺序,也就是找出了规律。按照规律来记,也就降低了难度。
对于每篇古文的每一段,都是可以在理解其主要意思后再找出顺序。
按照金字塔原理等西方逻辑思考,包括了时间顺序、结构性顺序、重要性顺序(这三种都属于归纳顺序)和演绎顺序。分析古文每一段的顺序可以借鉴这四类顺序,并且不局限于这些。例如,《谏逐客书》第二段,给出了秦始皇用各国之物的四类情况,分别是秦始皇本人用、宫廷用、后宫用、音乐(秦国好战,音乐也是为战,不像其他诸侯的靡靡之音),可以按结构性顺序来理解。
同时,还可以运用语文知识中总分、分总、总分总等结构来分析每个段落。例如,《谏逐客书》第二段是分总结构,先展开说了秦始皇好各国之物的四种情况,最后是总,将用人与用物相对于,给出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结论。
四、揣摩每段如何用文字、素材表达预期意思
文章写作包括提纲挈领、遣词造句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本文前面三个部分属于提纲挈领,接下来就属于遣词造句。
对于这一块,古文是非常精彩的,如何用各种素材来表达想表达的意思。
以《长恨歌》、《琵琶行》中部分段落为例。
以以下内容为例: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主要写唐明皇回宫后,孤身一人,非常想念杨玉环。写宫内景物依旧,芙蓉花像杨玉环的面貌,未央柳的叶子像杨玉环的眉毛,唐明皇都睹物思人。这种思念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因为思念杨玉环,宫廷里的一叶一物都带着愁思,运用秋草、落叶等表达这种意象。再者,用梨园弟子、椒房阿监的老去,表达岁月的流逝。
再例如,《琵琶行》中段落: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琵琶行》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琵琶女所谈的琵琶曲,也就是乐器和乐曲。为了做反衬,反衬作者听到琵琶曲的美妙及给作者的美好感受,作者交代了自己谪居时听到的和不能听到的。听到的是杜鹃和猿的哀鸣,表达了愁思与委屈,听到的山歌、村笛,都是不入流的、非常难听,听不到到时丝竹这样的音乐声。
五、找出记忆规律、细节
以上内容的学习,还主要都是围绕意思的理解。在具体背诵时,最终是落在了文字,这时主要任务是记忆文字,重点是找出细节、规律。
例如,《谏逐客书》中“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这些器物,可以按照秦始皇自己身上用、随身携带、乘坐、出行仪仗的顺序。又例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按照东西南北顺序记忆,同时四个物品也是有顺序的,先买能骑的骏马,再买便于骑马的鞍鞯,屁股坐上,还需要首抓的辔头,最后是促马快跑的长鞭。按照这种顺序,符合人们的认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