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中国潮筝:依于仁,游于艺---访潮筝好友之琵琶演奏家郑万昆老师(作者:丁燕娜)

中国潮筝:依于仁,游于艺---访潮筝好友之琵琶演奏家郑万昆老师(作者:丁燕娜)

2022-04-26 23:57:52

说起潮筝的伙伴,应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琵琶,而在潮州民乐界,一说到弹琵琶就会想到郑万昆,郑万昆的名字与琵琶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未见其人,早闻其名,第一次看到老师,是在欣赏陈贤澈师生演奏会见到的。开始还没留意,直到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杨靖教授反串主持人,隆重介绍郑万昆老师是“潮州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的时候,我精神为之一震:这就是传说中的“琵琶昆"...... 


《访潮筝伙伴》栏目开始的时候,就自然地萌发了采访郑万昆老师的期望。经辜玉斌老师帮我约请,郑万昆老师很爽快地接受采访。

  一个周六的下午,我们按约定时间来到郑万昆老师家里。一进门,我们就感受到客厅上的陈设是那么典雅大方,没有丝毫的俗气。壁上的春风图,花几上的芝兰花,博古架上的紫砂壶等等,让人感到舒心悦目。稍坐寒暄之后,老师领我们到书房,这更是一个充满书香气息,文化底蕴浓郁的空间。硕大的书房,桑枝椅、大方台、七弦古琴、文房四宝、成排书柜,古朴淡雅沁着阵阵墨香,叫人心静如水。虽未拉开话题,却已有一副水墨琴韵回响胸臆。 ­

弦诗乐伴着浓浓的功夫茶香,开始了我们今天的访谈。 


与琵琶大师刘德海在一起

 

   记者:首先非常感谢郑老师您接受我们《访潮筝伙伴》栏目的采访。说起潮筝的伙伴,我第一个就想到了您,除了因为潮州细乐的三弦琵琶筝特点外,据我所知您除了琵琶技术精湛,古筝也很有研究。而且我了解到您除了接受令尊和社会上一些前辈的零星启老师外,都没有什么正式拜名师学艺,但是你的演奏水平却在潮州的乐界有口皆碑,难道你是无师自通的? 

   老师:无师不可能自通,起码也得从所见所闻中去摸索。琵琶古筝的启老师就是我的父亲。父亲生前是一个离休干部,也是一个潮乐乐师,他能演奏二弦、扬琴、三弦,更擅长琵琶、古筝,这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潮州音乐人物传略》中有记载。 ­

  我14岁时开始接触琵琶,由父亲手把手传授。两年后我考上了潮安县文艺培训班,毕业后在潮安县潮剧团一干就是十二年。在培训班的时候,我们都比较用功,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来练琴,有时甚至看错时间,4点钟就起来,正常都是练到8点,我当时基础较差,更是加倍的努力刻苦,几乎除了吃饭外,整天琴不离身。到了潮剧团,我一边参加排练、演出,一边不忘打基础,练好功,有二次被评为“勤奋好学积极分子”。 ­

参加演出之后,我意识到潮乐重韵味,技巧要求不高,而韵味可以随着实践去体会,技巧不经一番苦练无法表现。因此我在自学中,基本都是弹奏练习曲、独奏曲,这样一来也常常遭到老一辈的非议,说我“不务正业”,甚至是歪门邪道。对于这些,我既理解又不怕,继续我行我素,而且热情与求知欲越发高涨,晚上演出,早上继续早功。早上为了不吵醒大家,经常要找偏僻的地方或干脆到田野园林,确实无法藏身,也只好用绵布捂住琴弦,不让发声。


潮州细乐合奏《深闺怨》

 ­

  ­

    记者:我是学古筝的,比起勤奋好学的老师我真是惭愧。还有,我在学习古筝过程中,有时候会感觉有瓶颈阶段,您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时候吧,又是用什么方法去通过呢? ­

   老师:因为我基本都是自学的,所以这种瓶颈感觉更为明显。当时解决的办法现在想起来有点可笑,就是象病人求医一样,哪里有老师、有前辈就往那里跑。当时接触最多并且受益最多的就是潮剧院的陈瑞凯老师,有时放假的时候,为解决一个问题,专门坐车到汕头去请教。其他的还有当时也在剧院的黄绍贤老师(后移居香港),饶平剧团的余瑞名老师,揭阳的丁鸿业老先生(约80多高龄)等等。2001年还专门到北京登门拜访杨靖教授,请教演奏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和教学中的方法问题。而后几年中,杨靖教授和周慧老师三次莅潮,更是得到她们的悉心指导。2005年,刘德海大师莅潮采风,我有幸陪伴,在零距离的接触请教中,更是受益。 


与琵琶名家杨靖合奏

 

记者:我注意到你的书柜上有很多的音乐影象资料,看来您离开乐界在商界、金融界的繁忙工作也没有削减你的琵琶情感。 ­

老师:是的,我在1988年就转业到汕头一家进出口公司去担任会计,1991年又调到《潮州乡音》编辑部去当编辑,1993年才到银行工作。在这期间,我一直手不离琴,特别是在1999年之后,音像资料的出现,可以面对面地领略大师的风采,聆听大师的指导,我如鱼得水,又把学习热情推向另一个高潮。对比70年代只有守在收音机旁收听汕头广播电台偶尔播放二首琵琶曲的经历,我很兴奋,很激动,只要市面上一有这些VCD,包括古筝、二胡、古琴等等我都一一收集。 ­

  琵琶的魅力征服了万昆老师,而万昆老师的学习毅力和睿智也将琵琶驾驭了。。。。。。 ­

  老师在学艺路上虚怀若谷,而在传承领域却是倾尽所能、尽心尽职,所以硕果累累。1998年开始琵琶教学至今,已有几位学员考上中国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连续两年被中国民管会、民乐考级委员会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

 记者:老师,可以跟我们谈谈您的一些教学经验吗? ­

 老师:经验谈不上,只能说是一些体会吧。为了把自己对琵琶的所学所得能更好地发挥作用,1998年,我建议在开琴行的朋友开办器乐培训班,我因此也开始踏入琵琶教学。由于自己本身没有接受专业训练,原来自我感觉良好的我,在实际接触教学中却感到底气与自信不足,也就是说,启蒙的方法对不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方法不对,事倍功半,误人子弟,方法正确,发展前途广阔,所以在琢磨入门方法上,我比较用心。比如对姿势、手势、动作的要求,如果按教材上的专业语言去讲,学员不一定很好地理解,尤其是年龄较小的更是一头雾水,因此要通俗化。再比如初学者往往对练习曲的枯燥感到厌烦,调动不起兴趣,这时候你如果强制性去要求,效果肯定不好,说不定几次之后她就不来。那么就应该因势利导,投其所好,给以新奇,使其在力不从心时乖乖面对基础,这样她们的父母也能理解,不至于埋怨我们教了数月就教一句“两只老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对学员的学习进度,掌握程度等等都进行登记。为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检验教学方法对不对,就是上面所讲,专门赴京拜访并请教著名琵琶演奏家杨靖教授,在她手把手的传授下,既吸收了一些专业性的东西,又纠正了自己的一些缺点,同时从她的传授语言中也检验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正确性。这样一来,对如何学,如何教,我也就更加信心百倍,底气十足地去干。


与琵琶名家章红艳在一起


  ­

 记者:不少次在电视上或一些大型的文艺演出上都能看见你的身影。你应该参加过很多演出吧。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呢。 ­

  郑老师:嗯,演出是不少,参加录制的影碟、音碟也难记清是多少。不过能保留下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也就是1979年和1981年录制的潮乐专辑《迎春曲》、《出水莲》和《海棠花》,由香港TMA东南亚唱片公司、中唱广州分公司和太平洋影象公司出版发行,这在当时海内外潮乐界是很有影响力的。另外就是几年前推出的潮州音乐《大音希声》,《和而不同》和《淡定清商》由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分公司出版,这更是得到潮乐界和中国音乐学院以及星海音乐学院老师们的高度赞赏。 ­

  记者:之前在《大音希声》的主题版块有过一位您的同事网友回帖说,郑万昆是我们的领导,不过他们还都不知道你会弹琵琶? ­

  郑老师:是这样的,工作时我不谈或少谈自己那些“不务正业”的什么艺术,避免由此而招惹不必要的议论,工作之余也少谈工作,继续进入我的艺术追求。没有共鸣的话题,从不夸夸其谈,强人所难。况且艺术是个人修养,而不是炫耀。 ­


记者:郑老师,我去走访其他音乐老师时,也见过他们家有您的书法作品,今天从您这书房中,感觉到您对书法应该也是很痴迷。

郑老师道:是的,书法现在是我的主修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墨池里”,当然,琴也没丢掉,每天都会挤点时间去练。曾经撰联并书“琴声随岁月,墨韵伴时光”参加展览。 ­

老师除了音乐之外,着实酷爱书法,2009年3月份他还专门赴北京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开办的书法创作培训班的学习,据说到现在他还是坚持每天早晨6点就起来练书法,周末甚至练上一整天都不喊累。 ­

    郑万昆老师现在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琵琶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谦谦君子、仁者风范。。。。。。。这就是郑万昆老师 ­

  未来之前,已听人家说郑老师既是一个领导,又是一个才子,心中难免有压力,但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在郑老师大家风范,随和幽默风趣的谈吐中,很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

最后请让我借用庄子的一句话来结束这次采访的回顾吧:依于仁,游于艺 


《大八板》琵琶:郑万昆   古筝:辜玉斌




《上天梯》琵琶郑万昆   



《挨书登楼》琵琶郑万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