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琵琶声停欲语迟

琵琶声停欲语迟

2021-10-18 04:47:03

这是一本让我读完想要为它认真写点东西的书。

 

我承认,这种题材的小说本身对于我就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大抵是由于一直以来我很执迷于女性各类细腻丰富的情感。可女性的情感魅力到底有多大呢,大概就是能够承担爱里的痛苦与迷惘,依靠着星点信念与重复追问在脑海中绘出一场罗曼蒂克。


张爱玲对爱里的女性说:你爱人家而人家不爱你,或是爱了你而把你扔了,一个女人的骨架子,哪经得起这一扔?可就是这样的骨架,在曾经感受过心尖儿的温暖后,却能够让这片刻温存燃烧几十年,最后燃尽此生。


昨天看到和菜头发了这么一条微博:


如果有个女儿,要开启她的阅读兴趣,那么应该指定她阅读三本书。第一本书《简·爱》,看完之后告诉她,这是所有大女主小说的鼻祖,区别在于意淫烈度的强弱;第二本书是《第一炉香》,看完之后告诉她,这本小说比生活更残酷也更真实,人世间那些光鲜靓丽的事情背后很可能本质就是如此,大多数人想做葛薇龙而不可得,因为没有交换价值;第三本书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只需要她读第一章。然后我会花半个晚上给她讲解,为什么黛西在那个晚上会熄灭蜡烛,当着所有人的面对着丈夫发火,落他的面子。那一章里有最曲折的人情世故,和最为深沉的世道人心。”

 

评论区里有人提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他说作为女儿的爱情启蒙读物会推荐这本书,因为想让她知道“男人只需要贡献一张脸和一点繁殖材料,爱情的萌生发展开花结果都可以靠女人的想象力自行完成”。


也许在我十几岁的时候看到这本书会毫不疑问的将其列为最爱读物,可现在,我已经不这么想了。随着思想观念的逐渐全面化,我越发觉得很多时候女性心中的多情善感只是来源于对事物一种过于感性化的认知。而在非小说的世界里,其实遵循一点点理性的规则就可以得到释放。

 

再说说电影。读完小说就去找了电影,其实从文化本质上说这种内容更符合东方式的含蓄隐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电影改编最难跨过的槛。小说的全文是一种西方式的平铺直叙,感情直抒胸臆,所以通篇第一句话就是“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在中文的表达中实在太过平淡与白话,而再将其放到徐静蕾姜文改编电影的民国大背景下,就显得略有生搬硬套的意味了。汉语言的文化魅力就是在这种情感化的文字中体现出其精髓。

 

其次,从小说本身而言,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女主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当这种微妙的情感变化完全依托于大荧幕中演员的表演时,这便是一种非直观的展现。因为电影的太过具象化,反而填满了读者能够在脑海中自由发挥的留白空间。小说中女主最后一次从男主家中出来偶遇管家时达到了情感的最高潮,这样的一幕场景,在作家的笔下足以用几百上千字去描述,从景物、动作、心理、神态诸多方面都可以将其巨大的戏剧冲突展现,而对于电影导演而言,却不过是那么短暂流逝的几十秒。

 

最后想说说配乐,《琵琶语》从片头响到了片尾。邮差印下邮戳,作家坐在人力车上,琵琶声掩盖着平淡生活未知的表象缓缓切入;小姑娘怀揣着情愫在大院里撞到作家,满心欢喜,琵琶声起,将一切的悲剧打开;姑娘鼓起勇气去敲门,无意看到作家与女子归来,钢琴声缓慢响起,厚重又有力;姑娘与作家的第一次约会,钢琴声再次响起,慢调的曲儿好像姑娘这些年流逝的韶华,漫长且平淡;信读罢,作家恍然走过厅堂,琵琶声响起,对面有个小姑娘透着窗呆呆地望着大院,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