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CAA古琴社|琴派科普——浙派古琴

CAA古琴社|琴派科普——浙派古琴

2020-10-03 03:14:37


唐朝著名琴人赵耶利已经说过:「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可见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现端倪。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着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三地之间,风格迥异。

明朝,江、浙、闽诸派交相辉映。

明末清初至于现代,虞山、广陵、浦城、泛川、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众多琴派异彩纷呈。


接下来几天CAA古琴社将

为大家带来几期琴派历史

的科普。







“潇湘水云觅音去,平沙落雁悟琴禅。”今天为大家介绍流行于浙江的琴派——浙派。


浙派简介


派名:浙派

别名:浙谱、浙操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

创始人:郭沔

代表人物:郭沔、刘志芳、杨瓒、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汪元量

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胡笳十八拍》等。


浙派评价

浙派是形成较早的琴派,从南宋绵延至今,影响深远。其活跃的地域中心即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周边地区,因之得名。其主要风格为流畅中和,舒畅清越。明代对浙派的评价是「情致缠绵婉转,恒多幽闲适怨之音。」明朝琴家胡文涣曾说:「时人弹琴,『习浙操者十之六七,其操声多疏畅。』可见其影响之大和传习之广。」

衰后重振

近百年来,以清代苏璟《春草堂琴谱》为依据的大休法师及其弟子徐元白、汪建侯等人所形成的一支流派,称「新浙派」。浙派古琴流传至清已衰象呈现。被誉为重振浙派第一人的徐元白先生在浙派古琴式微之际,吸取传统浙派的精华,又广收博取,以艺为师,因而得以酝酿出琴艺“天机”,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重振浙派古琴声威,成为一代古琴大师,新浙派的奠基人。

徐元白

徐元白原籍浙江台州,其父徐月秋是一位擅长于丝竹演奏与古琴的民间艺术家。其自小即从父学得古琴、琵琶、三弦。十六岁时在私塾读完《四书》、《五经》,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根基。1912年拜杭州云居圣水寺大休学习古琴,尽得大休真传,打下了浙派古琴艺术的厚实基础。

探索琴理

1936年,徐元白积极协助查阜西、彭祉卿、张子谦诸琴家,筹建了今虞琴社。徐元白在长期研究和演奏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了弦度分段取音法,编撰了《天风琴谱》,发展了琴学理论。

现代浙派自徐元白奠基后,指法以古法为典范,以指力顺畅为原则,形成了清越舒畅、细腻苍劲、精当古雅、干净中正的特点和现代浙派的演奏风格。

天风琴社成立纪念(右1为徐元白)

桃李天下

他从1930年起便陆续收徒教琴,其哲嗣徐匡华也在这个时期开始从父学琴。,徐元白重修半角山房,以文会友,以琴结社,成立了西湖月会。同时收授学生习琴,先后投入门下的有姚丙炎、叶名珮、徐晓英、高醒华、郑云飞等人。

心血传承

新浙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为徐元白之子徐匡华先生,他赓续父业,弘扬新浙派古琴文化,使之发扬光大。他为古琴在国际社会上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他和箫演奏家宋景濂录制了三首琴箫合奏曲《平沙落雁》《普庵咒》《思贤操》,后被亚太会议挑中,,其中《思贤操》一曲出版了乐谱,向全世界音乐教育机构推荐,成为国际上广为流传的一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名曲。

徐匡华

名气愈增

2001年,张艺谋拍摄电影《英雄》,徐匡华在片中出演了一位盲人琴师,这使他在社会上的名气更加响亮,以致不少人慕名前往求教古琴。为了将古琴艺术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下去,徐匡华几乎付出了所有心血。

浙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为徐元白之孙徐君跃,因从小受家学的熏陶与滋养,之后又先后求教于龚一、姚丙炎、吴文光。以致其琴风既继承了新浙派的传统,同时又受到其他琴家琴派的影响。他的演奏音色醇美、细腻苍劲,手法中正干净。尤其注重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风格舒展流畅且具内涵;旋律处理跌宕多姿,疾徐分明,充满活力。

发展现状

徐君跃现为浙江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任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会长、西湖琴社社长等。常年与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各艺术团体、优秀演奏家合作、交流,举办个人音乐会及古琴讲座。著有《浙派古琴艺术》《浙派古琴教程》《天风琴谱新编》等,创作琴曲《湖畔枫吟》《仰湖山》《西湖梦寻》等。新浙派的几代琴人始终坚守古琴艺术,努力追求与探索,使新浙派古琴艺术在传承和发扬的同时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CAA古琴社

获取更多古琴资讯

编辑:陈泽秀

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古琴协会

校对:王昊方

审核:中国美术学院社团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