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主任向我诉苦,说某一年级女生本来天资还是不错,就是家长不管,成绩下滑得厉害,跟她的父母联系了N次,没有任何起色,十分苦恼,为孩子感到无奈和惋惜。这时刚好遇到来接这孩子的爷爷,一问才知,孩子的父母忙,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
“难道忙得连家也不回?不用抽一点点时间关注一下孩子的学习?”我好奇地问。
“是的!没有办法!”那位爷爷干脆地回答。
我瞬间石化。
来看下面这则报道: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联邦参议员拉丽莎·沃特斯在5月9日到联邦议会参加投票时,在会议期间给两个月大的女儿喂奶。这一举动甚至还创下了一项纪录,她成为澳大利亚第一位在议会开会时哺乳的女性。
同样是母亲,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孩子天生都是有学习能力的,天生都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心理营养,孩子就有十分充足的理由为了自己的重要他人——父母而好好学习。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赋予孩子什么东西,让她去好好学习,而是通过处理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来调动孩子内在的、天生的学习力。
孩子厌学,不是孩子的问题。所以我把文章的题目取的“反弹琵琶”。也就是说孩子厌学,要处理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1、处理孩子与妈妈的关系;2、处理孩子与爸爸的关系;3、处理孩子的爸爸与妈妈的关系。
像前面提到的这个孩子,跟留守儿童没有太多的区别。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或多或少有被父母遗弃的感觉存在,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影响孩子的学业。留守儿童受损的天性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安全感”、“价值感”等,在心理方面,十分渴望获得“生命至重”、“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模范”的心理营养。而这些心理营养,一定是由他的重要他人——父母来给予,才是最合适、最有效的。
当这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的接送、陪读、帮助……而自己却一点也得不到这些支持,她的内心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情绪堆积,难怪一让她学习,她就在班级里哭闹。孩子的这些情绪,只有经由这样的方式得以发泄。
看到这样的孩子,我的内心无比酸楚。我非常愿意帮助这样的家长学习、改变、成长,也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做了大量的尝试。当看到一些受助家庭的孩子,生命力由原来的颓废,变得阳光可爱,我的心无比激动,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一定要把萨提亚家庭教育的理念,以及心理营养育儿法,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家庭,这是目前我最大的教育情怀之一。
希望我们开展的“胡老师有约”活动,能得到家长朋友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孩子没有问题,问题完全在家长。孩子厌学,一定得反弹琵琶,让家长行动起来改变,这才是出路,这才是希望!
(以上图片来自百度)